•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 ENGLISH
  • 首    页
  • 走进正觉
  • 新闻公告
  • 祖庭建设
  • 朝圣专栏
    • 朝礼九华
    • 朝礼五台
  • 佛教文化
  • 禅修茶道
  • 书画院

最新推荐

  • 山东省宗教事务条例
  • 《宗教事务条例》
  • 淄博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实...
  • 博山正觉寺壬寅年结夏安居
  • 博山正觉寺新春助老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
  •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 禅茶音乐会chanchayinyuehui
  • 图说正觉tushuozhengjue
  • 公益慈善gongyicishan
  • 健康素食jiangkangsushi
  • 正觉文慧
  • 正觉快讯
  • 点滴学佛
  • 正觉沙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正觉文化 /正觉沙龙 /第385期:《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20160708

第385期:《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20160708

2016-07-08 11-07-39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沙龙编排】

1、19:30—20:07(37分钟)【正觉影音】-------------------------主持人:吉香
      20:07—20:10 (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2、20:10—20:33(23分钟)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主持人:妙觉
      20:33—20:36(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3、20:36—20:51(15分钟)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主持人:吉安
      20:51—20:54(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4、20:54—20:59(5分钟)  【正觉沙龙亮点】-------------------主持人:妙玉
                  1)、【广州佛事展】首日 仁炟法师在论坛发表演讲
                  2)、博山正觉寺般若楼电梯建设进展
                  3)、禅茶文化素养提升二日班圆满
                  4)、【书画展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吴云之书画展             
5、20:59—21:01(2分钟)下期预告、大众回向 -----------------主持人:吉香
6、21:01—21:08(7分钟)【正觉快讯】---------------------------主持人:赵玉燕

 

【正觉影音】

现在是【正觉影音】时间,请大家一起来分享精彩的正觉影音。

《佛宝赞》-仁炟法师率众唱诵

视频:《智慧是财富之源》第七集--仁炟法师开示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共修期间,请用以下三种方式共同参与共修,感恩随喜!
1、请打开QQ群右侧群通知栏的群视频,进入群视频共修(请首先此种方式)
2、点击群通知栏的音频、视频链接同步共修。
3、打开对话框中的链接同步共修。


1、音乐:佛宝赞
作词:三宝
作曲:三宝
演唱:释仁炟/因果兄弟/僧众
编曲:曾霓
制作:冯果

音频:http://5sing.kugou.com/m/Song/Detail/yc/307899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佛宝赞无穷 功成无量劫中 巍巍丈六紫金容
觉道雪山峰 眉际玉毫光灿烂 照开六道昏蒙
龙华三会愿相逢 演说法真宗
龙华三会愿相逢 演说法真宗


阿弥陀佛!现在请诸位大德打开Q群右上角的群通知栏,点击视频《智慧是财富之源》第六集的链接,或是打开对话框中的链接,开始共修《智慧是财富之源》


2、仁炟法师开示:
视频:《智慧是财富之源》--《修在当下善护念》

http://v.qq.com/boke/gplay/34bea767305e764067d5bd9617482a49_iwf0000013hb5fe_5_k019683o8bu.html

本集思考:
1、仁者 如何善护念?
2、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仁者  当下是何心?


这一时段的正觉影音暂时到这里,以下是休息、分享时间,欢迎师兄们发帖分享学习体会。

 

【主题学习】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


接上期

第八章 辨音菩萨

  刚才讲专一,专一到极点,把杂念、妄想都打下去了,把念佛这一念停住了,或者某一个观念停住了,这样才达到静。《圆觉经》看起来很容易懂,佛法就是如此。我问你,至静你做到了?其实,中国的老子也讲过至静,“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生命的根本是静,静到了极点,才能够把握住生命的真谛,才能够恢复生命的本能。无论念佛也好,修止观也好,要先专一,才能修到静,静还不算,要达到“至静”,但是,我们有几个人真修到静?真修到静,则忘掉身体了,也的确可以祛病,因为静到极点,病也空了,受也空了,苦的感觉也没有了。很多人打起坐来,这里痛,那里痛,都在苦受之中,哪里静得了?真静的话,病苦也静了,烦恼也静了。妄想也静了。


  明代的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修行,住在溪边,溪水冲激,如万马奔腾,吵得不得了,定不下去,他一气,一气是我讲的,不大好听,意思就是烦死了,这样一吵就定不下去,这叫修行啊?干脆就在桥上打坐,一天,忽然之间,万簌俱寂,什么声音都没有了,这也是入定,入什么定?静的定。


  现在《圆觉经》提到至静,憨山大师当时这个境界算不算至静呢?不算。那么,怎样才算至静呢?这就要到《楞严经》去找了,《楞严经》里有观世音菩萨的音声入定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听一切声音,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也好,听汽车的声音也好,听自己的呼吸也好,听!听!听到“入流亡所”,进入法性之流,“亡所”,所听的声音听不见了,“所入既寂”,声音寂灭了,清净到极点,然后,动相,一切的声音;静相,没有声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然无碍,一念不生。以上我只是作简单的解释,详细讲的话,不只如此。


  这样才接近于《圆觉经》的至静。真到达至静的话,不只如此。《楞严经》所谓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以,《圆觉经》在这里讲“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静极了,出现了般若智慧之光,自然证到了一切都是梦幻,便于这里,起菩萨行。走这条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后修三摩钵提”,再修幻观的成就。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这是另外一种路线的修法,由静而发慧。讲到静,一般人都会想到打坐,打坐只是修静的一种练习,打坐本身并不一定是静。真正的静必须忘掉了身体,忘掉了感觉,心念不动了。其实心念不动这个话是不对的,应该说心念静下来了。心念静下来,忘掉了身体,忘掉了感觉,并不是无知。什么都不知那是昏沉,大昏沉!平常打坐所谓气脉发动,感觉舒服不舒服,这些是生理的反应,有此反应,已经不是静了,那是慢慢向静的路上走。静到后来,身体的感觉都没有了,静到什么样子呢?只能勉强以“万里晴空”作比方,没有一点云,没有一丝妄念,这才是静的境界。话讲起来很简单,有人一生,甚至好几年,能不能修到还是个问题。但也不一定,也有人一下子就到了,这也不是这一生修来的,那是过去前几辈子积累而来。


  这样静下来,到家没有?没有。下面有句话:“证至静性”,这怎么解释呢?学过唯识就懂得了,证至静性就是唯识所讲的证自证分,或称证自证量,什么叫“证自证分”呢?我们刚才拿“万里晴空”作比方,万里晴空,一点云都没有,这晴空哪里来的呢?还不是自己的心量变出来的,晴空是个境界,还要更进一步,证到能够变出万里晴空境界是什么东西,这个时候证到了,悟到了,才可以断烦恼,所谓顿断烦恼,就是跳出了生死。


  走这种修持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后修禅那”。唐宋以来的禅宗大都是走这种路线。下面又是另一种路线: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西藏密宗的黄教就是走这种路线。西藏的达赖和班禅,乃至蒙古的章嘉活佛,都是属于黄教宗喀巴大师的法系,所依据的经典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


  这种路线怎么修呢?先修寂静慧。修寂静慧之前,还有所准备的,详细的修法过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网罗最多。修寂静慧,先要了解教理,三藏十二部的教理都要清楚。现在很多人学密宗,我觉得蛮好玩。真正学密宗的话,差不多七八岁就出家接受教育,专门研究佛学,到了二十几岁要接受考试,必须把一万多卷的《大藏经》都读过了,要深思佛经的教理,然后加以考试,就是说佛学的学问成就了,慢慢才开始修加行,先修拜佛、忏悔……等等,到了中年,才正式修学观法,而能够有所成就,已经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这是密宗正统的修法,不是拿点水在头上滴一滴,灌了顶了,会念个咒子,哦!我学了密宗了,开玩笑!真正学密宗要先了解教理,《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句话“周遍寻思”,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去思想、去参究,每一个理都要懂,周遍寻思,每一个理都要想透,而且要很精密,不能遗漏。再经过修证,这样才能发起寂静当中的智慧。


  寂静慧有了基础之后,再修观想。修观想也不容易,譬如你修红观音也好,绿度母也好,喜乐金刚也好,你坐在这里,或走在路上,随时感觉到菩萨就在前面,在意境上完全看得见,乃至身心与菩萨完全合一。当然,自己知道,进一步,使别人也看到你有特殊的现象,这是“复现幻力”,达到幻观成就,心力的作用呈现出来,那么,自己也感觉到各种境界的变化,别人也感觉到你有各种境界的变化,此所谓“种种变现,度诸众生。”


  以密宗来讲,到这一步是初步的成就,叫作“生起次第”,本来没有的,在空地上,建起房子来,这是心力坚固所造成的,产生种种变现,近于神通,这是属于缘起,也是妙有。由此再转入圆满第次,本来无中生有,等到修成了,再归到无,再把它空掉,彻底的空了。这是宗喀巴大师所创建的黄教走的路线。


  最后,“后断烦恼,而如寂灭”,把有法再归到空。什么是烦恼?就是教理所讲的见思惑。思想上、观念上、理上、情绪上所有的无明都断完了,入到寂灭境界。


  这样一类的修法,“先修奢摩他”,先修止;“次修三摩钵提”,次修观;“后修禅那”,进入涅槃。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这个路线是先修至静,至静的方法那就很多了,譬如念佛,止观……等等,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达到至静的境界,不修密宗“有”的观想,一路静下去,静到极点,也可以断除烦恼,也可以断除见思惑的习气,证到果位。然后,再出山,行菩萨道,度化众生,中国很多禅宗祖师走这个路线。


  例如牛头山法融禅师就是如此。法融禅师是四祖道信的弟子,他的法系与五祖的弟子神秀和尚(六祖慧能的师兄)的法系影响唐代的文化很大。法融禅师在牛头山住茅棚,万缘放下,专修禅定。修到什么程度呢?百鸟衔花供养,功夫定力当然很高。


  这个时候,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已经退休了,云游四海,来到牛头山一看,晓得山里有个修道人,于是,想入山看看。到了山中的寺庙,就问:“师父,请问这山里有修道的人吧?”有位和尚回答他:“我们出家人哪个不是修道的人?”四祖说:“啊?那你说哪个是修道的人?”这个和尚再不敢说话了,旁边一位和尚说:“在后山有个和尚,一天到晚只管打坐,见到人也不起来,也不合掌,我们叫他懒融,莫非这个人就是您所说的修道人。”


  四祖就进山去了,看到法融禅师坐在那儿,四祖来到,法融视若无睹不理不睬。四祖明明知道他在观心修定,却故意问他:“在此做什么?”法融答:“观心。”四祖再问他:“观是何人?心是何物?”这下子法融答不出来了,于是赶紧起立行礼,问四祖说:“请问大德从哪里来?”四祖答说:“贫道居无定所,或东或西。”法融就问四祖:“请问你认识道信禅师吗?”四祖说:“你怎么问他呢?”法融说:“我久仰他的大名,想去参访。”道信大师说:“贫道就是。”法融闻之大喜。


  山中很清净,此时道信大师却问法融说:“这里是否有清净休息的地方?”四祖怪,法融也怪,他说:“有啊!后山有个小庵。”他们来到庵所,周围都是老虎、狼、熊之类野兽的足迹。四祖看了,作了恐怖的样子,法融对四祖道信说:“大师,您还有这个吗?”意思说您得了道,还会怕老虎呀!四祖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就在法融打坐的石头上写一个“佛”字,然后就坐上去了。法融看了很紧张,赶紧合掌道:“阿弥陀佛!罪过!”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吗?”法融后来就在四祖门下悟道。


  法融悟了道以后,下山说法办道场,自己亲自出去化缘,天天挑米来回走八十里路,供养三百位出家人修行。你看!法融禅师在还没有悟道以前,只管学懒法——打坐,所以叫懒融。悟了道以后,就不同了,自己下山去背负米粮,让别人去悟去修行,这就叫作“披上袈裟事更多”,度众生是很痛苦的事,那是完全牺牲自我,成全他人。


  走这个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断一切烦恼。断一切烦恼以后,才敢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是充满着烦恼的,自己没有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是不敢入世的。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以我的看法,走这种入世菩萨路线的人很少,像中国的圣人孔父子就是走这个路线。孔子传道与曾子,曾子著《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至静力”。但是,静到什么程度呢?功夫到什么程度?有问题。若说完全没有功夫也不对,的确也有功夫,也能心断烦恼,达到圣贤境界。但是,没有去掉烦恼的根,非最高菩萨境界,不够圆满。

  这一类菩萨们,以入世为主,以救众生为主,以修功德为主,建立人道世界,讲究做人的道理,形成孔孟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一般佛教所讲修行是走出山路线,而儒家则专走入世路线,以入世度众生为主,这一类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讲到这里,要了解孔子的大乘道,要到哪里去找呢?不要以为读了《论语》就了解了孔子,没那么简单。真要了解的话,要到《礼记》和《易经》的系传去找,这里面有孔子的形而上道。而他的入世之道,则要看懂春秋了。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由静的功夫入手,静到极点,达到神通变化境界。普通一般人喜欢神通,为神通而修道,但是,却达不到真神通,有也是二号神通,就是神经啦!我看了几十年,玩神通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都很糟糕。


  真的神通是什么呢?有一个原则,请大家记住,通有定发,你看这几段都提到三个字——至静力,静定到了极点,到了身心皆忘的境界。你坐在那里,眼睛闭起立看光呀!看影子呀!那还是这个肉眼在看,这个身子都还没有忘掉啊!所以,看久了,神经就崩溃了。真的神通根本就不用这些,那是心性自力的功能,不须动念就来了;要动念,哪叫神通啊?


  “以至静力,资发变化”,注意这个“资”,资者助也。由至静力的帮助,使心性道体的作用增强,由体起用,行菩萨道,然后再舍用归体,“后断烦恼”,返本还源。此菩萨道,走这样修行路线的人,“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同时修止修观,“后修禅那”。这一类人并不是找个清净的地方住茅棚专修,而就在行上修,不谈出世或入世。这些人到哪里找呢?这要看你有无慧眼了。依我几十年人生经验看,多得很,有些人明明是菩萨行,但是,打死他也不会承认,看起来很普通,你也看不出他有没有神通,他的静定不在外形打坐中。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这种菩萨比较不容易举例,他的静定功夫已经到了,但是,不走神通的路线,而马上转入寂灭涅槃的境界,然后,再由体起作用,变化世界,转变现世世界,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华严经》上佛说十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转生为治世的帝王以及大魔王,其中的道理很深。目前可以说没有一个帝王可以转变这个世界,以未来的趋势看,不可忽视科学的力量,一个新的理论出现,马上可以使整个世界改观,在科学上的成就也是最高的智慧,也是菩萨,并不简单!不要以为慈眉善目坐在那里不动才是菩萨。


  这一类菩萨很难举例,“名齐修奢摩他禅那”,齐修止静寂灭,“后修三摩钵提”,再修观行起用,变化世界。我刚才所说的科学成就,就是三摩钵提,来自于幻想,再加上实验,实验成功了就是科学。我在此预言,今后的菩萨大都将出现于科学界,不如此不能转变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靠敲敲木鱼、打打坐所能改变,这是时代趋势,各位拭目以待吧!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变化力有两种,一种是如来的变化力,就是说这个法界内,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万有都是如来神力所变化出来。在《华严经》上讲,这个宇宙万有的生命都是毗卢遮那佛所变化,包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他的化生,我们也是他的化生。道理是什么呢?本体只有一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同一自性,同一自体,如来代表了本体,什么叫如来呢?《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如来是本体,并非如宗教徒所幻想的种种神化,要懂这个理。


  第二种变化力乃是宇宙万有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质量与能量的互变等等,例如我们把米饭吃下去,就化成热能,维持生命。同时,万有时时刻刻皆在变化中,印度佛学称为无常,中国文化则产生《易经》的学说,佛学译为“变化力”。中国文化则成为“造化”,这种变化力丝毫没有神秘的色彩,我们学佛不要误解了。


  “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我们盘腿打坐不是想求静吗?那是笨方法。若是有智慧的大菩萨,随此世间法,可以处处得静,例如看见佛像,当你第一眼触及佛像时,于此刹那间,保持不动,不起第二念,就可以静下去。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所以看流水也可以定,听声音也可以定。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后修止,后修奢摩他。先观察清楚,观察什么呢?要了解所谓静不静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变化的动乱的环境。譬如我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有一句话留住吗?没有一句话留住。你听过就没有了,它没有扰乱你的静唷!你本来就那么静,你不静就听不见了;你听见了,可见你很静,就在这个地方去体会“种种随顺,而取至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释迦牟尼佛传》 星云大师 著
接上期
    
        给孤独长者拥护佛陀的至诚,在睡觉的时候都做着为佛陀工作的梦,他什么都愿意供养佛陀,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虽然佛陀的法驾还没有来到祇园,国中的民众,对于给孤独为供养佛陀的喜舍,都已生起敬仰。其中唯有一些外道不喜欢,嫉妒着佛法的流传,他们集会商量以后,想要和佛教开一次辩论会,以便辩倒佛教让给孤独长者醒悟过来。

  给孤独把外道们的意思先告诉舍利弗,舍利弗非常高兴,他以为这正是宣扬佛陀言教的机会。

  约定时间、地点,佛教和外道辩论的一天终于到来。外道的发言辩论人成百上千的高高坐在台上,佛教的辩论发言人只有舍利弗一位尊者。

  说起舍利弗尊者这个人来,他是佛陀座下智能第一的弟子,世俗上的一切学术书籍他阅读得最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学者,有名的辩论家。受着优良的血统遗传,舍利弗早成为五印有名的论客,他精通一切外道的典籍和仪规。当初,他本来就是一个外道的领袖,后来他向真理屈服才皈依在正觉的佛陀座下,而且,他现在已经证得圣果,他是一位开悟过的阿罗汉。

  以舍利弗来作对外道的主辩人,那是最适当没有的。

  外道终于在雄辩家的舍利弗前服输,这些外道,也是能够接受真理的人,他们都请舍利弗作引导,皈投到佛陀的座下。

  给孤独长者很欢喜,他感到自己的鼻子高了起来。

  佛陀受给孤独的迎请,带领弟子暂时离开王舍城竹林精舍向北方的祇园精舍而来,佛陀知道机缘成熟,沿途都施以教化。

  佛陀到达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人人都很欢喜,佛陀受他们全城人民盛大的热烈的欢迎。佛陀在北方从此也有了佛化的根据地。


第廿八章 波斯匿王的皈依
 

        佛陀被给孤独长者迎接到祇园精舍,这里的环境和风景优美得好比人间天上。园中有的是奇花异木,精舍建筑得又富丽堂皇。禽鸟婉转的鸣叫,流泉潺潺的有声,佛陀和弟子们就在这里安住下来。

  憍萨弥罗国的大王是波斯匿王,知道他的太子祇陀将首都舍卫城的花园卖给须达长者,须达长者又建筑精舍供养佛陀。「佛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怎么能感动人民对他这样崇敬与信仰?」波斯匿王心中生起很大的疑惑。

  有一天,波斯匿王终于带领百官大臣,驾临祇园精舍来拜访佛陀。

  波斯匿王拜见佛陀的时候说道:

  『听说你是一位大觉大悟的佛陀,这是不会错的。不过我真不懂,很多的修道者,他们在深山丛林之中长住数十寒暑,直到衰老之年,尚且不能觉悟,你的年龄这么轻,也不过三十多岁吧,怎么能就能证得正觉呢?而且你更不是婆罗门。』

  佛陀慈悲而又有力的回答道:

  『大王!很多人都经常蔑视年轻的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世间上有四事不能轻视: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龙,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轻的僧侣。因为王子虽幼,他将来长大时可以做统治国家的主人;小龙虽小,但他很快的就可以成为大龙,而且大龙也隐身在小龙之中;星星之火虽小,但可以燎原,森林、城市,不都是星星之火能燃烧的吗?僧侣,只要心能清净,守护道业,抱有救度众生的弘愿与精神,是不分贵贱,不论老幼,是谁都能得到无上的正觉。对着觉悟的人,对着究竟的真理之前,或轻视或恶口,获罪是很重,这要忏悔才能灭除这深重之罪。』


  过去从没有敢对波斯匿王直言的人,他是一位个性很强很有固执习惯的大王,听佛陀这么一说,他的心好象受了很强的震动,在有特殊精神力的佛陀之前,终于压倒贡高我慢的波斯匿王。

  『佛陀!我什么都不懂,请你指教我一些道理!』波斯匿王惭愧似的又抱歉似的嗫嚅着说。

  除了真理以外,不恐惧其它威力的佛陀,用静静的威严摄服波斯匿王。佛陀沉默一会,向波斯匿王说道:

  『大王!你是一个国王,你应该爱民如你的爱子一样,不要以为做国王是来压制人民,生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再比生命可尊可贵。要严厉的克制自己的恶念,要以宽大对待别人。最要紧的是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要帮助苦难的人,要安慰烦恼的人,要救济有病的人。特别是站在王者的地位,不能听信阿谀的言词,要知道王者是来为人民谋取幸福,而不是要人民都来为王者服务。

  『做王的人,要知道爱是苦,要紧的是能离开情欲;终日沉迷在情欲的旋涡中,只有沉沦而不能获救。树林被火烧的时候,飞鸟也不会聚集起来做巢,可是一般人生活在情欲的火焰中并不知脱离。再贤能的人,当情欲燃烧起来的时候,也不能够用冷静的头脑判断事理,不能够思考一国的利害。那个时候自己的生命尚无把握,那里会再想到别人可贵的生命!

  『悟入真理的正道必定要修学正见、正定、正语、正行、正命、正精进、正思惟。世间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光明走向黑暗,一条是从黑暗步上光明。短见的人是从光明到黑暗,贤能的人从黑暗到光明。唯有智者才能进入灿烂光明的世界,救自己的生命,也才能救别人的生命。人生是无常的,苦恼是应当知道,幸福不到外面去求,把心安住于寂静的涅盘之中,不受外境诱惑和转移,那才是自主的生活,才是真理的世界!』

  佛陀的法语,像阳光似的破除波斯匿王愚暗的心,他从此就对佛陀生起了恭敬纯真的信仰。

  波斯匿王很欢喜而又信服的向佛陀说道:

  『您真是一位伟大的佛陀,我听了您的教示,像在黑暗的旅途上获见到光明,我心中的欢喜实非用言语能够形容。我对佛陀感到万分的抱歉,我前来拜访佛陀求教实在太迟了。我现在才知道佛陀光临到我的这个小国来是我这个小国无上的光荣。佛陀!您好像是一道吉祥的慈光,我们在您的慈光照耀之下,才能获得安宁。

  『我现在拜见到您的圣颜,聆听到您的法语,深深感叹我过去狂妄愚痴,我给您一说,像是从梦中醒来。在人间为一国的国王,最多的是怨憎烦闷,现在有佛陀来到我们小国教化,相信我和我的国民一定会获得永久的平安。』

  佛陀听了波斯匿王从内心中发出至诚的赞语,知道他已生起笃实乐法的心。佛陀又知道波斯匿王是一个有财欲与色欲执着的人,为了匡正他以后的行为,这正是机缘成熟的时候,佛陀温和的又向波斯匿王忠告道:

  『大王!这个世间上的现象界,都是苦空无常;这个人生是生老病死。不论是贵为王者,贫如乞丐,苦空无常的现象,生老病死的痛苦,是谁也不能免除。当人寿命终结的时候,形体与灵识分开,再好的如恩爱的夫妻,患难的知友,在死后的世界里也不能作伴。唯有善恶的行业,如影随形,尽未来际都在跟着我们。

  『世间上一切的人,都只为眼前的快乐打算,都追求眼前财色欲望的满足,对于他死后的归宿从不仔细思量。做人,在天晴的时候,要买雨伞,为的是防备雨天;在肚饱的时候,知道储粮,为的是防着饥饿的到来。可是人在生的时候,为甚么不为死后的归宿想想呢?这岂不是太没有远大的眼光了吗?终日给财色的欲望囚系,而财色就是痛苦的源流,一切的智能都会因此而被遮蔽。

  『做人要深深了知人生年华的短暂,生命的无常,身心念念都在生灭变易。因此要赶快把握人生,不要使身心陷在财色的深渊中,不要生骄慢的心,不要过放逸的生活,把心要栖息在高胜的境界,愿身心停留在清凉的天地,对别人要施仁爱,来世才可以增长他人对自己的欢喜,美名才能留传后代。

  『平素没有善的行为,后世绝不能获得幸福,现在的幸与不幸,都是过去业力的感召。为着未来的幸福,就应当不要忘记今生努力修善,自己所造善恶业的因,受善恶果报的除去自己以外没有别人。

  『大王!我再告诉你,你不要以为修善学道就非要出家不可,修学真正的大道,出家与在家都没有分别。有的深山之中学道而堕落,有的在家庭里面修行而获福。修行学道是不分甚么人的,做王的人,一样的可以修行。』

  佛陀的法语,每一句都使波斯匿王听了非常恳切的信服。从此,波斯匿王做了佛陀忠诚的护法,皈依佛陀做了得力的弟子。


第廿九章 归城施法语
 

        佛陀和弟子们所住的舍卫城祇园精舍,和佛陀的祖国迦毘罗城相距不远,因此迦毘罗城中人民,都纷纷的传说佛陀不久就要回国来了。净饭大王耳闻这些风声,他并不敢妄想和佛陀相逢,不过他也曾想派遣使者前去迎接,但又恐怕遭受佛陀的拒绝。经验告诉净饭大王,佛陀虽然是他的太子,但佛陀有佛陀的思想,佛陀有佛陀的责任,他知道佛陀这个人不是听人话的人。要回来的时候他自然回来,否则,千请万请,也没有用。净饭大王越是思念越是能忍耐,这反而助长他的修养。

  有一天,波斯匿王派遣一位使臣,持有一封他的书信送呈净饭大王,净饭大王看了波斯匿王的信后,知道太子的确是一位大觉大悟的佛陀,这又增加他的见面之想,特别是波斯匿王信中说佛陀不久要回故乡的话,勾引起净饭大王的不安,他焦急的怀念,这时已到不能忍耐的时候了。

  正在这时,净饭大王得力的宠臣优陀夷前来晋谒,他见到净饭大王心中像有甚么挂虑的事情,即刻就很恭敬的问道:

  『大王!你心中有甚么忧虑的事吗?』

  『没有甚么忧虑的事,我心中反而很高兴。不过,稍为有点困难。』

  『是甚么困难呢?』

  『今天,波斯匿王派遣使臣送来他的书信,他说悉达多最近就会回来。』

  『有这样的事吗?这是很可以恭喜恭喜的,但不知又有甚么困难呢?』

  「我很想派一位大臣前去迎接,以便他早日能够归来,不过,问题难就难在这里,如果我派的这位大臣是一个易受感动的人,他奉我的使命前去,我怕他非但不能很快的请回悉达多,说不定反而给悉达多感动也去出家而回来了。』

  『大王!假若你是为这个问题挂心的话,那么,请求大王放心,我愿接受大王的派遣,前去舍卫城迎接悉达多』

  『你也是靠不住的,难道你不知道他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吗?过去憍陈如等五人不就是给他感动得一去不回来的吗?』

  『大王!憍陈如等五人不要去说,我是有自信的人,当初悉达多要出家,是我曾奉过大王之命而加以劝阻过的,他现在反而能把我劝说出家,那除非天地倒转过来才有可能。』

  『那你就速去速回吧!』净饭大王非常欢喜。

  优陀夷正要走的时候,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对净饭大王说道:

  『你看!悉达多的座下又要多一个出家的沙门了。』

  说话的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和听话的净饭大王都笑起来了。

  优陀夷带了净饭大王的书信,很快的在舍卫城谒见佛陀。优陀夷见到佛陀,心中一惊,因为他和佛陀分别已十五、六年的岁月,现在看到佛陀的相貌完全改变,穿著的衣服虽然比过去简单,但佛陀的相好比过去更圆满、更慈悲、更庄严。而且他以为佛陀已没有过去那样神经过敏。佛陀好象增加了不可侵犯的威严。优陀夷就向佛陀行了当时印度最恭敬的礼貌。

  佛陀静静的看完父王的书信,便向优陀夷说道:

  『父王很健康吗?』

  『是的,回禀佛陀,大王很健康,不过他希望能早一日见到佛陀。』优陀夷很恭敬的回答。

  『谢谢父王的关心,我也想不久要回去看看,不久我就要回去的。你远途而来,大概很辛苦了吧?那你可以去休息一会吧!』

  佛陀说后亲自带领优陀夷在祇园精舍中各处参观一次,优陀夷看到佛陀的弟子,他们共住的生活都很有条不紊,思想是统一的,利益是均衡的,法制是平等的,言语是和善的,心意是共悦的,优陀夷看后非常的羡慕,他心下想,能够在佛陀的座下受教,是多么的幸福。佛陀此时知道优陀夷的心,有意似的问道:

  『你欢喜过这样的生活吗?』

  『很欢喜!』优陀夷回答。

  『出家作沙门好吗?』

  『佛陀假若许可,我是很欢喜皈投到佛陀的座下作沙门。』优陀夷这么回答,他一时竟忘记承允净饭大王的诺言。

  做佛陀的弟子,本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也是一样的可以学佛。佛陀不勉强劝人出家,但佛陀却希望人人都遵奉他所指示的真理去实践。现在佛陀叫优陀夷出家,并非有意和他为难,而是希望他真正的能够得度。

  佛陀见到优陀夷允诺以后,随即喊来一位弟子,告诉那位弟子关于优陀夷要出家的事,并吩咐他照出家的仪式为优陀夷剃度。

  优陀夷恍惚在梦中似的,任佛陀那个弟子为他剃除须发和穿著袈裟,等到优陀夷完全成为一个沙门的样子才带他来拜见佛陀。佛陀向他笑笑,并称赞他很像沙门,优陀夷想想不觉也笑起来。他想到现在终于做了佛陀的俘虏,但怎么样能归去回复净饭大王呢?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正觉亮点】
1、【广州佛事展】仁炟首日法师在论坛发表演讲 
/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803.html
2、博山正觉寺般若楼电梯建设进展 /fileroot/jsdt/10752.html
3、禅茶文化素养提升二日班圆满  /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789.html 
4、【书画展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吴云之书画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kwMTc2MQ==&mid=2651365518&idx=3&sn=567caafba504c5b88e47cdecf32bc162&scene=0&ptlang=2052&ADUIN=314133358&ADSESSION=1467895250&ADTAG=CLIENT.QQ.5437_.0&ADPUBNO=26517#wechat_redirect

 

 

* 下期预告 *:
2016年7月15日(周五)晚上7:30-9:00,由吉安、妙觉、赵玉燕、妙玉、吉香等主持。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正觉影音】  ——仁炟法师开示
2、《圆觉经略说》  ——南怀瑾著
3、《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正觉快讯】

一、2016第二届“大美正觉”全国书画展征稿启动(中英文)http://www.zhengjuesi.net/fileroot/sygg/10495.html
二、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
   7月15日至17日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将在承德举办
 
/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616.html
    [时间变更]9月9日至11日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将在成都举办
 
/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787.html
三、【报名已截止】博山正觉寺2016大学生夏令营、高中生夏令营、教师禅修班 /fileroot/sygg/10615.html
四、博山正觉寺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大悲咒甘露法会 消灾免难 吉祥平安 福慧绵长  /fileroot/ftzx/10798.html
五、义工招募--2016大学生夏令营、高中生夏令营、教师禅修班/fileroot/sygg/10593.html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随喜各位共修功德!
本期【正觉沙龙】学习圆满,下期再见!

(2016年7月8日)

 

分享按钮
正觉网     中国贸易报 佛教文化     华人佛教—凤凰 网     大渡网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备案号:鲁ICP备18032971号    公安备案号:37030402000864号    电话:0533-4205918 传真:0533-420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