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期:《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20160729
2016-08-02 11-20-35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沙龙编排】
1、19:30—20:10(40分钟)【正觉影音】-----------------------------主持人:吉香
20:10—20:13 (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2、20:13—20:34(21分钟)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主持人:妙觉
20:34—20:37(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3、20:37—20:52(15分钟)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主持人:吉安
20:52—20:55(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4、20:55—21:03(8分钟) 【正觉沙龙亮点】------------------------主持人:妙玉
1)、修在当下 阳光人生——博山正觉寺2016暑期禅修班开营
2)、【正觉书画】禅意芬芳 自在吉祥 ——曾醉禅意绘画展隆重开幕
3)、博山正觉寺隆重举办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仪法会
4)、 因“缘”而来,殊胜功德——正觉寺义工培训会小记
5)、【承德禅修茶道初级班】禅僧说禅
5、21:06—21:08(2分钟)下期预告、大众回向 ---------------------主持人:吉香
【正觉快讯】
一、2016第二届“大美正觉”全国书画展征稿启动(中英文) http://www.zhengjuesi.net/fileroot/sygg/10495.html
二、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
[时间变更]9月9日至11日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将在成都举办 /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787.html
三、8月20日禅茶文化素养提升两日讲习班(深圳)开始招生啦 /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868.html
【正觉影音】
现在是【正觉影音】时间,请大家一起来分享精彩的正觉影音。
《佛宝赞》-仁炟法师率众唱诵
视频:《禅定基础》第二集--仁炟法师开示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共修期间,请用以下三种方式共同参与共修,感恩随喜!
1、请打开QQ群右侧群通知栏的群视频,进入群视频共修(请首先此种方式);
2、点击群通知栏的音频、视频链接同步共修;
3、打开对话框中的链接同步共修。
1、音乐:佛宝赞
作词:三宝
作曲:三宝
演唱:释仁炟/因果兄弟/僧众
编曲:曾霓
制作:冯果
音频:http://5sing.kugou.com/m/Song/Detail/yc/307899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佛宝赞无穷 功成无量劫中 巍巍丈六紫金容
觉道雪山峰 眉际玉毫光灿烂 照开六道昏蒙
龙华三会愿相逢 演说法真宗
龙华三会愿相逢 演说法真宗
阿弥陀佛!现在请诸位大德打开Q群右上角的群通知栏,点击视频《禅定基础》第二集,或是点击链接,开始共修《禅定基础》
2、仁炟法师开示:
视频:《禅定基础》--《七支坐法及注意事项》
http://v.qq.com/x/page/y0134lhsndd.html
本集思考:
1、佛教的打坐与跟练气功有何不同?
2、七支坐法有哪些步骤?
3、打坐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时段的正觉影音暂时到这里,以下是休息、分享时间。
【主题学习】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
接上期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什么是我相
什么是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脱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现在要讲的是净诸业障菩萨。此菩萨的名号“净诸业障”四个字,已经点出了此篇的重点所在。学佛的重心是净诸业障,能够彻底净诸业障就是佛。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一切佛法的修持,无论大小乘,都是净诸业障。
业是佛法所特别提出的,业包括了三世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了十方无尽的空间,所谓宇宙就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在这时空中形成了国土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我们所住的地球就是器世间,也是国土世间,另外属于有灵性的众生就是有情世间。这些世间都是业力所形成的,业力的根源是心力,世间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形成。每个人的遭遇不同、个性不同、思想不同、感受不同,那是众生的别业。别业之中亦有共业,例如生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一环境,共业是一样。
业又有善业与恶业之分,世间的人类是恶业多,善业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是《华严经》中的一首偈子,忏悔是净诸业障的第一步。忏悔是由两个观念组成的,忏的意思是对以前所做的错事感到难过、惭愧,悔是警策自己以后不要再犯了,也就是孔子说颜回的话——不二过。孔子说颜回了不起,所有学生中只有颜回做到“不迁怒,不二过。”这就是菩萨道。一个人有了痛苦烦恼,不把自己的痛苦烦恼加到别人身上,就是不迁怒。平常我们心里烦的时候,谁找你谈话,他一定倒楣,你一定没有好的心情对他,你一定没有好的言语对他,这种心理行为叫作迁怒,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不二过,犯了一次过错,下次决不再犯,可是,我们很难做到。孔子所提的“不迁怒,不二过。”就是净诸业障的办法。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净诸业障菩萨首先赞叹佛,大慈大悲的佛能够为我们这些人讲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如来因地行相,这是点题。佛告诉我们一切成佛的基础,所谓基础也就是最高的,我经常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也就是最高深的。所以,如来因地行相就是成佛最高的结果。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得未曾有”是佛经文学的创作,过去不曾有过,第一次接触到。
“睹见调御”,看见什么呢?看见调御师,调御师就是佛的别号。调是调伏,调教。御是驾御。佛是大调御师,大教育家。
“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佛何以有此成就呢?不是一生所能成就,历恒沙劫勤苦境界。恒沙劫是无数劫,多到如恒河的沙数,不可数,不知有多少。劫,还不止一生,劫有大劫小劫之分,在此不多说明,我们把它简化,代表生生世世。要怎么样才能修成佛呢?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不简单,都要从穷苦中来,都要从劳苦中站起来。很顺利起来的人,结果都很快下去,因为基础不牢固。修行人更是如此,所以这里赞叹佛是历恒沙劫勤苦修行而来,不是偶然成功。但是,那么多的勤苦境界靠什么修持呢?靠一心,心志坚定,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成佛须历恒沙劫勤苦境界。我们听了,觉得害怕。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都去研究过,觉得很好,都是劝人为善。但是,要我去修,不干!为什么?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我的命没那么长,来生的事谁知道呢?来生还有没有我呢?那么,办个出境证,念个阿弥陀佛,死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留学。但是,觉得天上人间渺茫无凭,不干。后来,碰到禅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即身成就,好,这个好,这下干了。人家说你现在也学这个呀?这个好啊!非学不可。甚至到处拉人去学。但是,教理明明说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与禅宗所说的顿悟成佛,不是冲突吗?而且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久的时间,听了也令人害怕。不要紧,“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这句话就把你救回来了。一切唯心,这一念之间包括了十方三世。人在快乐的时候,一百年犹如一刹那;在痛苦的时候,过一分钟如一年。因此,李长者告诉我们:“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时间与空间都在一念之间。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净诸业障菩萨说我们这些学大乘道的菩萨们,听了这段话非常高兴。这段话非常重要,也是点题。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接着净诸业障菩萨提问题。在《楞严经》中,富楼那也提过这样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众生本来是佛,自性本来都是清净光明,为什么又变脏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这个原因何在,我们不懂。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请求佛慈悲方便,为我们开示悟入诸佛之法性,证得清净之自性。使我们以及末世的众生具有正法的眼睛,这个眼睛是智慧之眼,能够认识真正的佛法。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段我们不重复解释了。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段重复的话,也不再解释了。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时净诸业障菩萨非常高兴,在座大众都静默聆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我们注意这一段佛的答话。刚才净诸业障菩萨问佛说: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变成众生呢?注意!佛在这里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佛在《楞严经》的回答是:“觉明为咎”,无明从那里来的?觉明所生。这个答案好像没有答一样。那么,佛在《圆觉经》总该好好回答这个问题了吧!嘿!谁知他老人家却轻轻带过,不作正面答覆。
这种不作正面答覆叫作置答,也是佛的一种教育法。置答并不是答不出来,答出来的话,你们永远去搞思想去了,不会修证佛法。他要众生大家个个成佛,只要你自己亲自证到了佛的境界,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佛学的名词。这个宇宙从何时开始?尽管目前科学如此发达,到现在仍然没有答案。无始就是没有开始,宇宙是循环性的,犹如一个圆圈,任何一点都是起点,同时也是终点。那么,无始究竟是什么时间呢?如何确定呢?佛刚才已经告诉你了,“一切功用,犹如一念。”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所谓妄想就是虚妄不实的思想心念,它是偶然的,暂时的,因缘所生的。我们天生自然就认为有一个我,有了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人,有众生,众生就是社会、世界,乃至一切生物;还有寿命,希望活得长寿,最好不要死,永远活着。《金刚经》也是讲这四样,叫作“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认四颠倒,实为我体。这是第二重错误。四颠倒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类,认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血液内分泌、热能、呼吸等等是我的实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这是第三重错误。第一重错误是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第二重错误是把现有生命的四大所构成的肉体认为是我,由这二重错误所加起来的矛盾,演生出心理上的憎恨与喜爱。喜欢的就去占有,失去的时候就憎恨,人生就在这两种境界里打滚。在此虚妄不实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误认四大是我的错误之中,更加执着假相。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由于执着身心两种假相,相互为因,相互依傍,形成业力。有人问业力是不是宿命论?对,宿命论是根据业力而来。站在宿命论的立场来讲,人生的命运都有一定。很多人说学佛不应该相信宿命论,其实,宿命论也与佛法有关。命运是谁主使的?不是上帝,也不是阎王,也不是佛菩萨,是自己造成的,心造的。今生的果报是过去生的种子生现行,今生的生理行为及心理行为又变成来生的种子。所以说:“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命运就是业的道理。我们讲过业分为别业与共业,每个人的命运遭遇不同,这是别业。共业呢?我们所生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苦恼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尤其像我们这种年纪的中国人,碰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又碰到共产党的变乱,这一辈子就如此消磨过去了。在四十年前,我就跟同学讲,算了,我们这一辈子不用算命了,所有中国人的命我都算好了,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忧患”,当然这是指我们这一代。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共业,这共业怎么来的呢?古人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我们的肚子吃掉了多少条生命,像台北市一天要吃掉多少条牛,多少条猪,多少只鸡、鸭,你统计过没有?你吃了人家,不用还帐的呀?我们以前小时候经常去看人家杀猪杀牛,牛只要一到了屠宰场,眼泪就掉了出来,真灵光!牛就有这种灵感。猪老哥就不同了,上了刑场,还唔呀唔的。这种事情看多了,也看怕起来,你看那杀猪的,杀多了,他自己就变成了猪相,那个相就出来了,真的唷!后来科学进步了,杀猪变成电动,一头猪进去,几分钟以后就清理完毕了。以前上海首先有电动屠宰场,建好以后,那个工程师去检查试验机器,衣角不小心踫到机器,整个人就被卷了进去。
杀生是很可怕的,所以,他们诸位菩萨们就吃素了。不过,吃素也杀了一半,植物也有生,无命有生。生与命有分别,万物都在生生不息。命再加上妄想,有灵性。真要做到不杀生很难,除非你的禅定功夫到达三禅天,可以不吃不喝不呼吸,否则,你呼吸也在杀生,空气中有细菌。严格说不杀生,太难了!我们只好姑且培养一点慈悲心。
二妄相依,生理的四大与心理的妄念,两者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人生都受它们影响。有时候,心理的理性告诉我们不要冲动,但是,生理上的需要控制不住。有时候,生理很正常,心理受了刺激,也颠倒造业了。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这是第四重错误,产生不正确的观念、思想、见解,这叫妄见,误认为生命在轮回流转。于是,拚命修行想跳出轮回,想要达到涅槃境地。这样对不对呢?佛说你错了,这也是妄见,妄见涅槃;这也是大妄想、大贪心,把小贪心换成大贪心而已。圆觉经属大乘佛法,不讲小乘,所以这里说:“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实际上我们的轮回不要紧,没有事,轮回也空,旋转跟我们有什么相关?像现在我们坐在这里,生命有没有流转?有。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细胞不知死了多少,也不知生了多少。不过,你还是你,没有变过,也没有动过。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因此,凡夫不能入道,凡夫不能成佛,乃至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不能成佛,什么作障碍?妄想颠倒。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不能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性。并非我们本来的觉性抗拒你悟道,假如你认为有个可以入道的方法,或者觉得有个空的境界,那就不对了,那就不是本来清净,那就已经不清净了,只要有一个境界存在就不是清净本觉。清净不是你修出来的,若有修有证就不是了。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注意!凡夫的动念是错,修道人想把妄念息灭剔除求个清净也是错。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那么,错在那里呢?都是一念无明障碍住了,由无始劫来的无明作了自己的主宰,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本来自性。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一切众生自有生命以来,就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学佛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而是智慧的成就。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什么是无明?我们的生理以及心理,包括思想、观念、见解、感受,身心全体都是无明。动念是无明,息念也是无明,所以都不对。无明本身不能破无明,例如人自己不能作自己生命的主宰,不能决定自己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不能想了断自己的生命就了断自己的生命,说走就走,你办不到。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我们的身心都是无明,从误认为有一个我开始,有我就有你,你跟我就不一样,你是你,我是我。喜欢我的人,我就跟他交往,他对我很好,他很爱我,好吧!我就跟他结婚。他做事顺我的心,自然就升他的官。这就是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看不顺眼的人,或不如我意的人,就讨厌他。我曾经讲过所谓爱情都是自私的、自我的,我爱你那是因为“我”爱你,而且爱本身就是占有欲,你是属于我的;然后,爱不到就恨,或者相处久了,对方的缺点被发现了,看不顺眼了,彼此的想法不同,于是怨恨就来了。这就是人,是不是这样?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憎爱心从哪里来的?从无明而来。由无明产生的憎爱心,再养无明,再增加无明,连环相续,在此循环中求道,永远不能成佛。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什么是我相呢?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就是我们心理上或观念上所认为、所知道、所证得的境界。譬如张开眼睛,我可以看见东西,我注意一下,我的身体有所感觉,就是这个“我”。这个“我”是什么?这是心的作用,心在哪里?不知道。大家闭起眼睛打坐,有个黑洞洞的境界,好像这就是我,这是我所证的。睡眠时,躺在床上,闭起眼睛,我要睡了,慢慢地睡着了,这也是我相。
“诸众生心所证者”所包涵的意义很广,我们自己所认为如何如何,这都是我相的作用。我活着,我会思想,我有感觉,我有烦恼,这些都是我相,“诸众生心所证者”。再进一步对修行人来说,不管在家或出家,修行一天有一天的效果,唉呀!我昨天拜了佛,回去做了一个梦,结果把梦抓的牢牢的,认为这就是效果,这就是我相。甚至于修行打坐做功夫,我今天好清净啊!一个念头都没有,我空了。你觉得空了,那是你心所证者,那是你的心所造出来的,这也是我相。
心所证者就是我相,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经要我们破除的就是这个,譬如讲唯识的法相宗,把心的我相分为百法,《俱舍论》把心归纳为九十八个结,如果能解开此九十八个心结就成道了。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佛说譬如有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病痛,没有任何不舒服,则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的存在。假如这个人身体不健康了,生病了,不舒服了,此时,“微加针艾”,用针灸治疗,在身体上扎一针,则知有我。由此证明身体内部,乃至皮肤外表,处处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这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我在那里?每一个细胞都有我。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接上期
第三十章 诸王子出家得度
佛陀在故乡迦毘罗卫国,随缘方便的说几次佛法,这些菩提种子,逐渐的在人内心中发芽,跟随净饭大王左右的人,以及释迦族中佛陀的王弟等,都想披剃出家。净饭大王的心中,是欢喜抑是悲哀,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信仰佛陀,他知道他是不能反对佛陀的。
净饭大王是师子颊王的长子,他共有三位王弟,每位王弟并各生二位王子,自从佛陀归城以后,白饭王的王子提婆达多和阿难,甘露饭王的王子阿那律,斛饭王的王子跋提和婆娑等,首先生起要跟随佛陀出家的信念,尤其阿那律王子,听佛陀的教示以后,敬佩得五体投地,他把自己心中的感想,告诉给跋提王子,跋提王子的心中是和他发出共鸣的,其余诸王子都很赞成,佛陀热烈的情绪和信心更加提高。最后他们共同决定:一起出家做沙门去!
他们约定先瞒着宫里的人,私自走到理发师优波离的地方来,想不给旁人知道就把头发剃去,跋提王子是最爱护优波离的,优波离也最敬重跋提,当跋提王子剃发的时候,优波离的眼泪像雨点似的流着。阿那律看到时,非常不高兴,就摆出王子的架子,责问优婆离道:
『你看到我们剃发出家应该欢喜才对,为甚么要流泪呢?』
优波离惶悚的回答道:
『阿那律王子!请你原谅我的一时没有礼貌,在你们诸位王子之前,居然大胆的流出我的眼泪,但这不是没有缘故的。因为自从我幸运的做跋提王子的奴隶,负责替他理发,他对我非常器重,想到他和诸位王子为听信佛陀的教法而剃发出家,他今天出家以后,一定云游四方,想到这里,我就不觉流出眼泪,希望王子不要责怪才好。』
『你不要这么难过,我们会帮助你的生活。』
阿那律好心的对优波离说后,转脸对跋提等王子说道:
『各位王兄王弟!优波离很小就服侍跋提王弟,我们今后去出家,自应先替他把生活安排一下。这儿有一张毛毡,请你们把身上的装饰品完全除下来放在上面,我们出家用不着这些东西,我们就把这些东西赠送给优波离吧!』
阿那律说后,大家都很赞成,立即把上衣和装饰品都除下来,换上沙门穿的僧衣,大家一看,都互相的笑起来,你说我像我说你像的大家都笑个不停。
一阵说笑以后,他们向优波离告别,预备到尼拘陀树林中去寻佛陀,这时候,他们才稍有一阵凄凉哀愁的感觉袭上心头。
优波离待诸王子走后,他仍然是悲哀的哭泣着,阿那律王子误会他的意思,他并非为今后的生活忧心而流泪。
他是想到有高贵身份的王子都能出家去作沙门,而自己一向是被人认为奴隶者的身份,自然是不能妄想出家。他怨叹世间上的不平等,他怨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因为如此,所以他在替跋提王子剃头时才会流泪。
优波离感伤的收拾着诸王子遗留下的珠宝装饰,正在此时,他忽然见到门口立着一位庄严威仪的佛陀弟子,优波离不知不觉的向前捧着他的手道:
『你是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你跟随佛陀才回宫时我就知道你。我现在请问你,像我这首陀罗奴隶身份的人,不知可不可以做佛陀的弟子?』
舍利弗回答道:
『佛陀的教法,是究竟的自由平等慈悲,不论智能的有无,不分职业的高低,只要听从佛陀的教示,遵守清净的戒律,是谁都能做佛陀的弟子,是谁都能证得无上的正觉。你叫甚么名字?你跟我一起到佛陀那里去,佛陀一定很欢喜的允许你出家,允许你作他的弟子。』
优波离告诉舍利弗关于他的名字,他迷迷糊糊的跟在舍利弗的身后,佛陀很欢喜的为他剃度,剃度完时,佛陀还又安慰他说道:
『你很有善根,我知道你将来一定很善于宣扬我的正法。在你来此以前,跋提王子等来此要求剃度,我虽然已允许他们作我的弟子,但他们要经过七日的修行,等他们忘记王子的身份,知道是我的弟子时,我才允许他们剃度,他们也才会有礼貌和你见面。』
经过七日,佛陀要介绍跋提王子等和优波离见面时,在众多的师兄弟之中,他们意外的相逢到优波离,他们都很惊奇,都踌躇着不知如何对优波离招呼。
佛陀威严的对他们说道:
『你们踌躇甚么呢?出家学道之法,首先就是降伏骄慢之心,我先许可优波离出家,你们应该向优波离顶礼才是!』
提王子等听佛陀说后,都很虚心的向优波离顶礼,他们都觉得出家的信心大大的增强。相反的,优波离倒反而感到拘束不安,佛陀对他说道:『你应该以兄长的身份对他们。』优波离感动得只是在佛陀的座前顶礼。
佛法如百川流向大海,不分四姓阶级,皆同一姓;不分贫富贵贱,皆是平等。四大五蕴假因缘和合的人生,本来就是空寂的,本来就没有「我」这个东西,依照佛陀的圣法来想,实在没有起敌对心和骄慢心的必要,因为大家合起来就是一体。
跋提王子等出家剃度以后,佛陀想起未来迦毘罗卫国的前途,很是忧伤,因为当时迦毘罗卫国的国情,四面都是强大的敌国,一旦父王百年逝世以后,迦毘罗卫国的前途处处埋伏了危机。王弟难陀沉迷女色,庸碌无能;罗侯罗年幼,负担不起未来国家的大任。满怀慈悲的佛陀,思念故国的前程,和种族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康乐的问题,虽然这是世间无常,人民的共业所感,但佛陀仍想要尽心挽救祖国的危机。佛陀挽救祖国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未来国家的大权,既不能给沉迷女色庸碌无能的难陀继承,又不能交给年幼罗侯罗担当,那只有接引他二人先来出家。至于将来继承王位的人,在平等得没有亲疏之分的佛陀,很想在朝庭上选拔一位有才能堪当此任的人,因为佛陀对政治的看法,是自由民主的,是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
先是当罗侯罗到尼拘陀树林时,佛陀就命令舍利弗为罗侯罗剃度,当时佛陀的僧制中还没有儿童出家的规则,佛陀指示用特别得度的方法,先让罗侯罗做沙弥,受沙弥十戒,这完全是佛陀爱国爱民的大公无私的悲心。
罗侯罗出家以后,佛陀有一天托钵到难陀的门前,佛陀问难陀日来忙些甚么,难陀说道:
『我和孙陀利姬结婚不久,她是我们迦毘罗卫国十六城中最漂亮的美人,我每日要忙着帮她化装打扮,致使无暇前去探望佛陀。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美丽的妻子,我现在已经获得,所以别的事情再引不起我的关心。孙陀利姬她除了要我终日陪着她以外,也不准我关心别的事情,我不能不听她的话,她实在是我的心肝。佛陀今日大慈大悲的前来,不知要接受我的甚么供养,请快些说吧,恐怕孙陀利姬等我要等得着急了。』
难陀的自白,像是铁锤击中佛陀的胸前,迦毘罗卫国未来的悲运,佛陀的心中像早就知道。他听难陀说后,放下手中的铁钵就转身向尼拘陀树林去了。
难陀见佛陀放下铁钵,赶快盛满饭菜追赶佛陀,难陀因此也进入尼拘陀森林之中,佛陀见难陀来时,即刻问道:
『难陀!我为照顾一切众生,就不能不照顾你,照顾你就不能不为你永久的幸福着想,我现在问你,你跟随我一同出家好不好?』
难陀以为佛陀是开玩笑的说话,口中就含糊的应道:『愿意!愿意!』
佛陀把舍利弗叫来,着他为难陀剃度。
难陀一见佛陀这么认真的做法,大惊失色,想到朝夕寻欢的孙陀利姬,他是无论如何不能出家,但佛陀威严的在他身旁,他又不敢拒绝舍利弗为他剃度。
难陀剃度后,怎样也不能安于修行,心烦意燥的丑态,佛陀看在眼中,佛陀知道以再多的理论是感动不了他,唯有用事实说明才可使他觉悟回头。一天,佛陀带领难陀到郊外散步,行行重行行,走到黑山的地方来,在茂林深处,忽然碰见一只骯脏丑陋的母猴,佛陀即刻指着问难陀道:
『难陀!你的妻女孙陀利姬和这一只老母猴相比如何?』
『佛陀!请不要开我的玩笑,』难陀不高兴的回答道:『我的妻子,她有倾城的美貌,她有无双的娇容,对我有恩恩爱爱得难分难舍的情感,她好似天上的仙子,怎么能同这老母猴相比?』
佛陀又再慈和的说道:
『难陀!你的妻子既是美如天上的仙女,难怪你听我的话要气愤不平,不过天上的仙女你没有见过,这是不可以相比的。假若你喜欢要一见天上的仙女,我倒可以满足你的希求,我可以把你带到天上去看看。』
难陀欢喜非凡,佛陀即运用威神德力,转眼之间,佛陀把难陀带进另一个灿烂辉煌的世界。
在这一个世界里,难陀见到的是富丽堂皇的琼楼宫殿,听到的是悠扬悦耳的音乐,嗅到的是馥郁芬芳的花香。难陀的神魂飘荡起来,他忙问佛陀道:
『佛陀!这里是甚么人做天子?』
『你去问问那些天女,她们一定会知道。』佛陀回答。
难陀给那些冰肌玉骨艳丽纯洁的天女,诱惑得恍恍惚惚,飘飘渺渺。他鼓大勇气,把自己的疑惑向天女探问。
许多的天女都围拢过来,她们娇声滴滴的向难陀说道:
『人间的迦毘罗卫国有一位佛陀的弟弟难陀,因为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后就会生到我们的天上来,做我们这里的天子,我们都将是他最宠爱的妃子,终日和他游戏作乐,谈情说爱,过着花好月圆般的生活。
『我们这里不比五浊恶世的世间,生在五浊恶世的人,生命只短短的数十寒暑。声色的快乐,荣华的富贵,不能永远享受,不能人人享受。生到我们这里来作人,寿命有数千年之久,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更有我们姊妹们陪着,情意绵绵,蜜语甜甜,真是胜过人间千百万倍。
『我们这里的一切情形,不能同你多讲,你现在好象还是人间的一个凡夫,你大概没有经过克苦耐劳的修行,你业感的身体还在,怎么会跑到我们的天上来呢?』
难陀彷佛沉迷在梦中,给天女一问像才惊醒过来。他想:天女的言语多么甜蜜温柔,体态多么轻盈窈窕,只要修行,将来就可以和她们天长地久,想到这里,他才又欢喜又自惭形秽的退出来。
『难陀!你的妻子和天女相比如何?』佛陀见难陀出来,仍然慈和的问他。
『佛陀!请你不要笑我的愚痴,这些天女,举眉动目,都能勾魂摄魄。我的妻子和天女相比,正如山间母猴比我的妻子,美丑是不可同日而语。过去我不知道修行的功德,现在,天女的言犹在耳,佛陀!我以后应该安心修行,求生天上,享受天上的五欲快乐。』
佛陀听到难陀立志修行,莞尔而笑,点头不语。
慈悲的救主,伟大的佛陀,救度众生有无量的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他终于使难陀暂时离开欲海进入佛道了。
佛陀知道难陀暂时乐道的心是醉翁之意,他为着希求满足更大的欲望,为着憧憬将来快乐无比的天堂生活,为着妄想和天女的一翻恩情,大智的佛陀,当然还得进一步的使难陀鄙弃这不正确的思想。
佛陀又以威神力,把难陀带入铁围山中参观一切地狱,想以此能为难陀彻底入道的增上缘。
难陀刚踏进地狱之门,就觉得阴风习习,杀气腾腾,他战战兢兢的欲行又止,佛陀见他踟蹰不前,因此说道:
『难陀!你不要恐怖,这儿的一切情形虽然和天上不同,但我们是游玩参观而来,可怖的场面与我们无关,你大胆的前去观看,遇到疑惑的地方可问狱卒,请求解答。我在门口等你,你速去速来!』
难陀听佛陀的指示,鼓着勇气又再前行,刀山剑树,铁叉铜柱,血河油锅,拔舌剥皮,一切凄惨的事实都摆在他的眼前。天堂地狱的因果报应,他再也不敢讥为无稽之谈。
这里是随着众生自己业力的大小,感受一切罪刑,难陀见到各处都有人在受刑,唯有一个巨型的油锅还空着,难陀因此就问狱卒油锅中是等谁来受刑。
狱卒狰狞的答道:
『人间迦毘罗卫国佛陀有一位弟弟名叫难陀,他因修行祈祷生天,等他天福享尽,应堕地狱受此油锅煎熬之苦。』
难陀一听狱卒之言,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往外飞奔。天堂的幸福,天女的多情,竟被狱卒寥寥数言粉碎。念地狱苦,发菩提心,难陀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空幻和无常,以及学道了生脱死的刻不容缓。佛陀是不舍众生,他见到难陀忏悔得痛哭流涕,知道他真正的觉悟,因此佛陀抚摸着难陀说道:
『难陀!你不要这么伤心,改往修来,现在不算迟,你跟我回去吧!』
难陀从此安心出家学道,他和跋提王子等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社会上大为惊奇骚动,舆论也纷纷批评议论,其中最令人惊异的就是难陀和罗侯罗的出家。
年老的净饭大王,感觉到实在没有办法,他想自己也来出家才好。短短的几天之中,他像又衰老了许多。他不怨恨佛陀,他知道佛陀是顺着法理而行的。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和耶输陀罗相逢的时候,两个人怨叹自己为甚么不是男人,否则,她们也希望出家才好。
在初期出家的诸王子中,跋提是最具有使人尊敬的人格,他对阿那律常说出家之乐,实在胜过世界上的一切快乐。佛陀知道以后,问他有什么快乐?跋提回答道:
『佛陀!我以前住在好象铜墙铁壁的宫中,有着很多拿着武器的勇士护卫,但我仍然惧怕怨贼歹徒来对我的伤害,我时时都对生命发生死慌和忧虑。可是我现在即使独自一人,在静静的林中坐禅,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愉快。世俗上的奢华生活,吃的虽是美味,穿的又是绫罗,但一点安定都没有。现在的生活,倒可以自由的睡,自由的坐,一点没有不安的感觉。没有忧虑,也没有烦闷,所以不知不觉中,我时常说现在生活的快乐。』
佛陀听后就非常欢喜的说道:
『你很有善根,我过去也是和你一样。』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正觉亮点】
1、修在当下 阳光人生——博山正觉寺2016暑期禅修班开营 /fileroot/fjxw/11025.html
2、【正觉书画】禅意芬芳 自在吉祥 ——曾醉禅意绘画展隆重开幕 /fileroot/fjxw/11005.html
3、因“缘”而来,殊胜功德 ——正觉寺义工培训会小记 /fileroot/fjxw/10979.html
4、【承德禅修茶道初级班】禅僧说禅 /fileroot/2014dxcxjx00015/11013.html
下期预告
2016年7月29日(周五)晚上7:30-9:00,由吉安、妙觉、赵玉燕、妙玉、吉香等主持。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正觉影音】 ——仁炟法师开示
2、《圆觉经略说》 ——南怀瑾著
3、《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随喜各位共修功德!
本期【正觉沙龙】学习圆满,下期再见!
(2016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