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期:《教你学禅修》、《禅定十事》(17)20151023
2015-10-26 08-59-25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沙龙编排】
1、19:00—19:10(10分钟) 【正觉快讯】----主持人:妙翠
2、19:10—19:41(31分钟) 《教你学禅修》——仁炟法师著(5)----主持人:吉红
19:41 —19:44(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3、19:44—20:21(37分钟) 《佛经故事》(137)----主持人:吉安
20:21—20:24(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4、20:30—20:30(6分钟) 法师开示:《禅定十事》(17)----主持人:妙觉
20:30—20:33(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5、20:33—20:44(11分钟)《持诵观音菩萨圣号、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42)——主持人:吉津
20:44—20:47(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6、20:47—21:00(13分钟)亮点《博山正觉日行一善 善信须知》----主持人:妙玉
【正觉快讯】
1、2015年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大悲咒甘露法会公告/fileroot/sygg/9470.html
2、2015年禅修茶道初级预备班(二日班)将在深圳禅茶心苑举办/fileroot/sygg/9481.html
3、【时间变更】2015年第九期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报名中/fileroot/sygg/9479.html
4、盛大庆典展莲仪 吉祥禅茶闻佛音/fileroot/fjxw/9463.html
5、山东省博山正觉寺隆重举行全山殿堂落成佛像开光暨仁炟法师升座庆典/fileroot/fjxw/9461.html
6、禅修茶道学员协助台湾禅茶教授表演禅茶 受到好评/fileroot/2014dxcxjx00015/9475.html
7、欢迎融入福慧之源—博山正觉日行一善/fileroot/2014dxcxjx00015/9482.html
【主题学习】
《教你学禅修》——仁炟法师著
第六章 禅修方法
接上期
4)入流亡所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云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很多人把“闻”理解成听经闻法。听经闻法也是“闻”。但在本文中“闻”就是听声音,用耳根听声音,这是原始的意义。闻字里面有个耳,原始的意义就是听声音。利用耳根听声音来修行,修耳根圆通。
“入流亡所”。要断开来念,“入流”,“亡所”。不是胜利大逃亡,跑到流亡所里去了。入流,是入法性之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亡所”,亡什么所啊?“能、所”双亡,能听声音的耳根和所听的声音,都不要去管它。去管它就是意识分别,是假相。不要去做思惟判断,一做思惟判断就错了。
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听声音,只是听,不会分别这是什么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因为他没有经验,他还没有逻辑思惟的过程。只是在听。当然他也没有欣赏,这个好听不好听,单纯地听。咱们要求的“耳根禅”就是这个样子。
(3)因音声而开悟
历史上有很多因耳根闻声而开悟的。比如,香严智闲禅师,在地里锄地时发现一块瓦片,随手把它扔到地边去,很巧,瓦片正好砸到竹子上,发出哐的一声响,香严禅师开悟了;来果禅师坐禅时,听到开静的木鱼声响起,豁然大悟;虚云老和尚夜晚在高旻寺打精进禅七的时候,第六支香开静时,护七照例来倒开水。热水溅手,茶杯堕地,一声破碎,豁然大悟。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无消息。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4、大悲禅
诵持大悲咒有很多的功德利益,坐禅念诵大悲咒更有其殊胜之处。
坐禅念诵大悲咒。打坐时一边念诵大悲咒,一边专心听自己念咒的声音。此方法不仅可以祛障祛病增福,更可依此修止修定。
坐禅,也是调身、调息、调心的过程。正确的坐姿和气息,会帮助大家安稳、专心诵持大悲咒。
(1)诵咒方法
心情宁静愉悦,面部稍带微笑,全身放松,自然呼吸。万缘放下,口中念诵大悲咒,同时专心听自己念咒的声音。这样,使心相逐渐趋向宁静安稳,修一颗清净心。同时,内心始终保持清醒的觉知,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1)心默念(瑜伽念)
心默念,也叫瑜伽念。诵咒的时候不出声,心念。一边心念,一边听到内在念咒的声音。一字一句念得清楚,一字一句听得清楚。
2)微声念(金刚念)
微声念,也叫金刚念。念的声音很小,只有自己的耳朵恰恰听到,旁的人如果没有挨得很近,是听不到的。微声念大悲咒,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
3)大声念(金刚诵持)
大声念,亦称金刚诵持。这里的大声念,不是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地念。
而是把声音归纳到身体内部,一口气一口气地出声念。一口气念完了(小腹也瘪下去了),闭起嘴巴,用鼻子自然吸气,气吸满了(小腹自然鼓起)再念。
以气摄心,以音声摄心,这种念诵方法不但内心很清静,而且对身体健康很有利。
大家要注意,诵经、念咒、念佛,念诵的时候要用鼻子吸气,鼻子吸气吸满之后,再念下一句。不要在那呼哧带喘,为了赶进度,用嘴巴快速呼吸,吸了一半就又接着诵下一句,不是这样子。是用鼻子吸饱以后,不换气,一口气往下念,气念没了再用鼻子呼吸,用鼻子吸气要吸得饱满。
如果念得上气不接下气,用嘴吸气,那不但不会得定,反而对身体有害。所以特别要注意,当气不足,念不下去时,就停下来,用鼻子吸满气后再念。
念到后来你不再念了,这时候,既不散乱也不昏沉,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状态,那就接近于定的状态了。
所以坐禅并不神秘,大家坚持坐禅,将来都可以入定。只是入定的深度不同,有的是深度禅定,有的还比较浅,但是只要念下去,坐下去,总是会有收益的。
(2)念诵要点
1)选择适合的念诵方法
按照祖师大德讲,无论是念佛还是诵经持咒,默念,时间长了容易伤血;不得法地大声念,时间长了会伤气。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当老师的,尤其是小学和中学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讲课,他们到四五十岁以后,多数气力不足。因为他们伤气了,整天那么讲课,大声地讲课,伤气。
金刚念最好,声音比较微细,只有自己听得见,叫做金刚念。大家平常自己诵大悲咒或者是念佛、诵经,金刚念比较好。
另外,无论你是念佛还是诵经、诵咒,都要用腹部呼吸。尤其是女众,更重要。因为男众多数是腹部呼吸,很自然。女众一般是用胸部呼吸的。用腹部呼吸,会增强大家的元气,亦即丹田之气。
金刚诵持的念诵方法,也是腹部呼吸的念诵方法。大家可以把金刚念和金刚诵持结合起来使用。
这三种念诵方法,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念诵,或者是交替使用。先默念一段时间;默念有点昏沉了,就金刚念;散乱、昏沉比较严重,就用金刚诵持的方法大声念。
2)诵咒的速度
关于念诵大悲咒,有人提问是快念好还是慢念好?师父的回答,快慢都行,适合自己就好。
现在给大家播放的师父念诵录音,八十八句大悲咒,一分半钟念一遍。平时师父自己背诵大悲咒,速度较快,一遍四十秒钟,有时候还不到三十七八秒一遍。
不是说持咒速度快的好、慢了就不好;也不是慢了好、快了就不好。以自己念得清清楚楚、听得也清清楚楚的念诵速度为适合。
3)用慈悲虔诚的心念诵
诵咒的灵验,不在于次数,不在于快慢,关键是慈悲的心、虔诚的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只有信才能诚,只有诚它才灵。你要不信不诚,它就不灵。《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讲:“惟除不善.除不至诚.”谁要是不善良、不至诚,诵大悲咒就不灵。
还要告诉大家,带着慈悲心念诵,效果更好。刚才师父说过了,佛教的两大特点,一个是慈悲,一个是智慧。要带着慈悲心来诵大悲咒、念佛、诵经,效果会更好。
心情要舒畅。面带微笑,要愉快。谁要是在家里生了气,在那儿赌着气念大悲咒效果就不好。有瞋恨心了,心怀瞋恨念大悲咒就不可能跟观世音菩萨相应。
4)持咒修耳根圆通
耳根圆通,要求念佛、诵经、诵咒,均采用耳根圆通修持方法。一边专心念,一边听自己念诵的声音。从口念耳闻,心念耳闻,心念心闻,念而无念,反闻闻自性。方法简单,逐步深入,便于摄心,易得禅定。
因此念诵大悲咒,要专心听自己念咒的声音,要念得清清楚楚,听得也清清楚楚。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样念诵,心身才会得到益处,而且容易得定。
师父在这里讲,不用麦克风,我相信后面也能听得见。为什么不用麦克风能听见呢?师父这叫底气足。底气为什么会足?师父每天坚持打坐诵经、坐禅诵持大悲咒。
2012年 12月,老衲三步一叩朝拜九华山回来以后,又恢复过午不食了,晚上不吃饭了。从2000年以来,老衲已经坚持十几年过午不食,佛教称持午。其中,从 2002年春至 2006年秋末,四年多日中一食。整个人状态很好。
佛门有三句话,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精足不思淫。”这三句话很重要,代表了一个人修持的情况。
在社会上你看看,那些小青年们,搞对象急得火烧火燎。可是出家人如如不动,什么原因呢?这是精足不思淫,不想那些事情了。神足不思睡,气足不思食。禅定修持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这些境界。
还有一句话,“要想修成功,肠胃就要空”。这是佛门的话。你修炼,要想修成,肠胃不空,整天脑满肠肥,想打坐想入定,门儿都没有。明白吗?
师父说的可能是太浅白了,但这些都是亲身体会。告诉你们,会对你们的修行有益处,至少可以做个参考。
5、念佛禅
(1)耳根禅和安般守意法的完美结合
念佛禅,亦可称为坐禅念佛,是耳根禅和安般守意修持方法的完美结合。
耳根禅,通过倾听声音进行禅修,主要是听外界的声音。念佛禅,是倾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不仅要听得清楚,也要念得清楚,更摄心。不但有益于身体的健康,而且易于得定。
修持安般守意法,是通过观察出入息进行禅修。念佛禅,则是在观察出入息的同时,伴随着呼吸念佛:吸气念“阿(音 O)弥”,呼气念“陀佛”。这种方法不仅更摄心,而且修禅定的同时,也积累了净土资粮。
(2)禅修方法
七支坐法,身体自然正直,面带微笑,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万缘放下,把意念集中在鼻端,即鼻孔及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区域。随着出息、入息念佛。
打坐默念“阿弥陀佛”圣号。自然呼吸,口念耳闻。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一吸一呼,一句“阿弥陀佛”。
(3)禅修要点
1)佛号与呼吸合一
一边打坐念佛,一边用耳朵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清清楚楚,宁静安祥。有妄想也不用怕,不要管它,继续念佛。
不要急于求成,要身心放松,自然呼吸,意念关注在倾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上。逐渐形成佛号与呼吸合一。避免既关注“呼吸”,又关注“佛号”,造成身心紧张而徒增许多妄想。
2) 专注于听意识境界念佛的声音
念佛时,每一字、每一句都听得清清楚楚;乃至不出声地念,自己回转来听意识境界念佛的声音,一字不漏都听得清清楚楚。
仅仅是念与听,不分别、不判断念得是否清净、呼吸是否均匀等。一边自然呼吸,一边简单、单纯、自然、轻松地听自己念佛的声音。
如此持续下去念一百句、一千句都一直不乱。
3)清明通达 无所缘念
久而久之,或经数日,或经数月,或经数年,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一下入到法性之流,入到自己的清净自性之流。
外界的音声听不见了,念佛的音声也没有了,什么念头也没有,心念空灵,清清净净,清明通达,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恰如突然进入到另一世界,这是“亡所”的初步境象。
从口念耳闻,心念耳闻,心念心闻,念而无念。逐步深入,能所双亡,毕竟空寂,证无上道。
(4)道信大师教坐禅念佛
坐禅念佛,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个人修行和教授徒众的重要方法,也是打坐修禅定的殊胜方法。
道信大师在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讲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意思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证入一行三昧,应当首先学习般若智慧,按照般若智慧的指导进行修持学习,然后便能证入一行三昧。像法界的净法缘起,以般若智慧力破无明痴暗,修行则不退转、不坏失,不执著诸相而圆融无碍。
又讲到:“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善男子善女人希望证入一行三昧,应该在空闲的时间和清净的地方,把一切妄想妄念放下舍弃。不用观想佛的相貌,把心念专注在一佛上,专心称念佛的圣号。随佛所处的方向位置,面向佛端身打坐。能于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即是于念中能显现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和“能于一佛念念相续”两句,是持名念佛的关键,与净土宗强调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法门相映互证。
“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则体现了禅宗祖师强调般若智慧的重要,坐禅念佛首先要有般若智慧的指导。
(5)海圆老和尚教坐禅念佛
1993年初,北京灵光寺的海圆老和尚把这个禅修方法教给仁炟。仁炟二十多年来还一直用这个方法修习禅定。
海圆老和尚讲:“打坐时,意念要清净,心无妄想,保持清净心。吸气念‘阿(音 O)弥’,呼气念‘陀佛’,一吸一呼正好‘阿弥陀佛’四个字。要念的清清楚楚,听的清清楚楚。这是祖师大德所传下来的法门,叫禅净双修,定慧等持。”
海圆老和尚也是得道高僧。他亲口告诉仁炟,自己 20岁时得了一场重病,住在杭州的一个寺院里面。病得很严重,快要死了。他师父告诉他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准备往生吧。他就根据师父的教诲,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结果一天夜里,念着念着,忽然眼前一片空明,什么都不存在了,入了大光明境。然后出了一身汗,病刹那消失,痊愈了。
海圆老和尚修持得非常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许多出家人被迫还俗。而海圆老和尚不仅没有离开寺庙,反而在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塔下面搭建一个窝棚,看护宝塔,保护佛牙舍利。
文革结束以后,海圆老和尚到处捡砖头,带领大家盖寺院,把北京灵光寺重新修建起来。海圆老和尚世寿 96岁,1999年圆寂。圆寂以后荼毗,就是火化,烧出两三千颗舍利子、舍利花,五颜六色,非常殊胜。
坐禅念佛,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不仅可以修止修定,还可以灭罪、除障、增福。方法简单,便于修持,易于成就,希望大家珍惜。
坐禅念佛,可以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念观音菩萨”,吸气念“观音”,呼气念“菩萨”;还可以念“唵嘛呢叭咪吽”,吸气念“唵”,呼气念“嘛呢叭咪吽”。每个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
二十年来,在祖师大德的指导下,仁炟就是这么修行的。自己修行走过的路,今天介绍给大家,供养给大家。
希望大家坐禅、诵咒,身心都能够转化,大家都健康吉祥!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佛经故事》
智光处处显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善抉时,有普行外道问他心识之因为何。国王就到净目如来前请教,自己通达此理后再答复普行外道,令其亦明此理。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察行婆罗门时,某日于空中听闻“万法均为刹那毁灭性”之音声,自此之后便对有为法之对境再不关心,只一心寻求不灭法。他最终对无取、无贪、无执之法生起定解,并精通对一切众生以大悲心无执著利益之法。
又净目顶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狮慧菩萨,他于成千上万无数年间承侍、供养如来,并同时获心识刹那灭尽法门。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畏顶国王时,已获无生法忍。其时有一寻找佛果之国王,名为善慧。当畏顶见到他时,就为其宣说赞叹如来文,使他发心并亦获如来授记。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名国王时,一直苦苦寻觅解脱轮回之道。他后于法云殊胜妙音如来前以偈颂作赞叹,向如来询问过所疑问题后,他对解脱轮回法门已全部通达。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熄念大臣,当时有一国王名为净慧,他将所有大小事情全部委托熄念处理。而熄念则以如法调解,平息众人所有争论、不和,同时亦了知所有声音皆为无常性。他遣除整个国家不如法之行为,使国家繁荣昌盛,并广泛成办自利利他之事。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稻秆王子时,于无垢顶如来前广积善根,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住妙香胜解安稳菩萨时,曾于千百万年中承侍法云雨满足国政如来。如来对其非常欢喜,他自己亦守持佛法。不过因他对菩提心有贪执,故而未获如来授记。
梵师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明觉菩萨,他已通达受觉本义——证悟受觉即可生生世世拥有调柔行为。明觉菩萨以神变显示如来诸刹土,在如来刹土中,于漫长时日内度化不可思议之众生。他以言语宣讲佛法,无遗度化具足贪、嗔、痴之烦恼众生。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月施国王女儿,名为无数,相貌秀美。国王欲为其寻一丈夫,无数却不愿婚嫁,因她已断除一切贪欲,安住于无贪法乐中。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一体态娉婷、面容姣好之美女,当时有一婆罗门苦行者相貌极其丑陋,但他却大胆前来索要美女为妻。美女父亲暗想女儿未必会答应这门亲事,故而拒绝了婆罗门求婚请求。不过女儿为圆满父亲布施心愿,也为令婆罗门心满意足,她自己答应愿嫁与此人为妻。在两人生育过小孩后,美女又出家证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普行恰嘎,当时有一世间导师据传精通世间心性,并于大小城市中为众生宣说抉择心之根源法门。普行恰嘎听其传法后不由想到:此种世间知识实不应为众人宣说,我应真正了悟世间根源。他便前往寂静地一心观察世间心识从何而生,并最终了知所谓世间实乃五蕴聚合而已,而五蕴又不离生等痛苦,故而所有众生真是可怜无比。为解脱自他痛苦,他就开始精进修行,并终获五神通。然后又对众生宣说此等法门,从而令其皆入正道。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大悲商主时,具足善巧方便。当时有五百商人一同前往大海探宝,他对众人说道:“十方无边世界中,众生好坏有别,种姓亦各不相同……”他即将有关世间之法向众人广为传讲,令其均对世间学处通达无碍。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慈魔商主时,有次与五百商人同去大海,其后在航行中不慎将落入鲸鱼之口。众商人慌乱之中纷纷祈祷梵天、大自在天、水天等各自所信奉之种种世间天尊,并顶礼、哀哭不止。商主则冷静想到:这些人均将非皈依处当成皈依处,非众生怙主当成众生怙主。正如有一以色为生之随顺者,他总依自己所拥有之美色而随顺他人,只要能令他人欢喜。别众言不净,他亦许以不净;别众说净,他则也同声相和,此随顺者即以此度化众生,而众生却根本不知他本来面目。同理,众生各随业而行。每个众生行为、想法皆不尽相同。万法本无定准,亦无有实质可言。若有众生执著于净,则需以不净对治;执著于相,则需以无相对治;执著于束缚,则需以无常观令其得解脱;执著于我,又需以无我法破其执;执著于安乐,就应以空性法破除……应如是掌握、通达各种不同之应对措施。
当时正逢摧暗如来出世传法,商主便令众人皆祈祷“南无佛”,众商人于是都念诵三遍“南无佛”。鲸鱼闻听后紧闭起嘴巴,商人们于是得以脱离险境。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婆罗门胜持,他通过观察了知一切过患之根源在于烦恼,而一切功德之根本则在于善法。依自己观察了悟后,他即开始弘扬善法、禁戒恶业,并于其后获等持境界。他随即于六十万劫中不堕恶趣,并利益无量众生。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光贤仙人时,为守持禁戒而将头发梳理成五法髻。他对寒冷及酷暑均不作意,不顾自己身体而精进苦行。光贤不惧怕任何邪魔鬼怪;对他人之妇从不邪淫;亦不饮酒;心也从不散乱;总能护持他人心;自己断尽妄语胡言,总之具有种种功德。
光贤后获五神通,并对工巧等世间事业样样精通,且对正法、世间、自我、善巧法等无数学问全部通达无碍。他此时则想到:我虽精通此等道理,但从不知这些学问如何灭尽,亦不通达能了知这等学问本性之智慧。于此世间,有哪位沙门、婆罗门可为我开示所疑?他整日如是苦苦思索。
为求无上道,光贤又以乞讨者之形象去往普行外道处。他们见到这位乞丐后,种姓再低劣者亦纷纷给他布施,但光贤并未接受。不久,他以乞讨为生(但又不接受布施)之名声便传遍各地。
此时于大雪山地方,当燃灯佛正处因地菩萨位时,有位普觉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入于辨别一切世间等持之中时,能了知所有众生心与行为。当时他即以天眼观照到光贤正以乞讨方式求道之情况,于是他便立即对之生出悲心。他想:光贤尚未有了知理与非理之智。接着便于大勇士伸手之瞬间,普觉就从大雪山来到光贤面前。
光贤向他顶礼后问道:“如何才能拥有知晓众生心与行为、通达理与非理之智慧?”普觉回答说:“通过无吝啬之布施及自心专注于禅定,且需以欢喜心布施、摄受智者,广闻博学、上下寻觅智慧,如此方能获得殊胜智慧。”
又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见灭国王,他看到所有产生法均灭尽之本性后,就对很多众生宣扬此法门,令其皆趋入正法。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知味过国王时,凡感觉任一法味道均知其过,但就不知从何解脱,于是他便苦苦思索到底有谁能知晓解脱法门。当他边想边欲睡眠之时,具三十二相之如来对他说道:“善哉!唯无为法方能令人获得解脱,有为法定不能使众生摆脱束缚。”待如来宣说完毕,他已通达菩提正道。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根天婆罗门,以外道修行而离于贪欲,并具五神通及威严。他劝请成千上万众生以学习通达智慧,并依第一禅而了彻五通。然后他又想到:第一禅亦不离禅味,当然无法摆脱禅味之过;众生若执著于佛法中所言内外所摄法之感受,同样过失很大;真正摆脱之道乃在于无味,无味即无过失。如是思虑过后,他开始如理作意,并终获无生法忍。又将自己所得向众生宣讲,令他们亦同获无生法忍境界。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誉贤国王时,正值无量光如来出世传法。如来为众人宣说以七菩提支为主之佛法,国王闻法后即获无生法忍。目犍连后于释迦牟尼成佛时曾就此事问过如来:“既如此,为何还要说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获无生法忍?”释迦牟尼佛对此回答说:“目犍连,因众生根基不同,有关如来获取无生法忍授记之说法亦有种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天贤国王时,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当其于寂静地观修禅定时,以观心而知下至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之众生,皆因各自所作业及烦恼之不同而拥有今世之不同身相,若能灭尽烦恼,则再不会有业产生。他随即获有顶等持,并入于受觉灭尽定及心识灭尽定。他认定必有从痛苦中获解脱之道,并于出定后将此等道理广泛为众生宣说,使其皆获不退转菩提果。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劣种悦意仙人,具足五神通。他经观察得知:万法,诸如种姓、姓名等均为假立妄有,根本不实,因法性无有法与非法之分。十方世间智者皆对无生法不生恐怖,唯凡夫愚氓方对之恐怖不已,万法本性实无所缘。他将观察所得为众生广泛宣说,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生法之道,并于无上菩提中获不退转果位。
白慧如来应世时,寿量长达九千万年。当时有一国王名为智相,其太子乃一菩萨,名为兔句,也即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于此刹土中,白慧如来显现各种稀有神变。兔句太子则于梦中亲睹如来之出世,并立即生出无以名状之欢喜心。第二日,他即召集起所有人众,劝请众人道:“如来正等觉白慧如来现正住世,他所宣扬者乃断除烦恼及恐怖法门,我们均应前往听闻受持。”言毕即率大众至如来前顶礼、迎请、供养,而如来则率眷属欢喜应供,愉快享受众人所供布匹、饮食等物。大众皆发愿欲获无上菩提,且各个得如来授记。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宝仙人,他特意为趋入歧途之众生宣讲佛法。为令其晓悟贪图种种意乐之过失,他为众人宣说灭尽种种意乐之清净法门,又宣说不可刻意贪执意乐本体之法门,从而令无边众生均得以摆脱痛苦。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持地菩萨,具有无量功德,且智慧超凡。他仅发心一次即能积累无量劫之善根;一次发心就能使无数众生趋入三乘道。他有次心想:若如来正等觉正降法云雨如来能亲为自己眷属授记则实为善妙。结果当其正如是思维时,如来果依其意愿而当下为不同众生作不同授记。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持宝菩萨时,一直恭谨承侍胜寂如来,对如来恒时恭顺,令世尊非常欢喜。他勤修五神通,不久即获他心通,并取得与如来大致相同之了知种种意乐界性之智慧,且广行如来所行之无尽事业。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在家菩萨水天,他于如来美目前请教灭尽种种意乐之法门,并自此之后了知一切外境本性,从此再未产生任何过失。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无垢月菩萨,当时有一如来正等觉普度如来已住世无量劫,并以大乘法而令无量众生皆获不退转果位,且显示涅槃。彼时有一天月菩萨曾令十世界微尘数之众生发起菩提心并趋入涅槃,无垢月之善根即为天月使其成熟。无垢月曾想过:天月菩萨竟能使无量无边众生皆发菩提心,并成熟他们善根,以此广弘如来教法;我亦应紧随其后,善加效法。立定志愿,他即据十方众生不同之意乐、根基,幻化成天龙夜叉等各种身相,使所有众生都趋入三乘道而获解脱。以此善根,他后来获取了知种种意乐界性之智慧。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等力菩萨时,长久承侍如来正等觉药师王如来。当时他已了知义、法、时、人等四法,并精通一切论典。他后于如来前请教知诸根法门,并终获如来授记及无生法忍。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天婆罗门时,通过观察自己如何造作善、恶、无记业而知晓以何业方能广积善根;同时亦通达若贪心生起,则以上、中、下三对治法门制止烦恼之术,并因此而于八十劫中不堕邪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示现为月天国王女儿月天女,极富智慧且心地善良,完全堪行国王之事业,并最终登上王位。月天当时问女儿:“以何因缘方能获得知诸根智与集智?”月天女则回答说:“必以恭敬承侍沙门、婆罗门、具清净戒律之广闻多识者方能获得,并可依之修学。”国王自此后即开始广行上供下施,并获不退转信心。
释迦牟尼佛又曾为普生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在一园林中苦行时心想:以何种方式才能灭尽诸根,并再不生起?后来他想到只有依圣智方可灭尽诸根,不过通过何种智慧才能了知诸根已灭尽不生?就如头被砍掉后不可能再生,同理,通晓根源方能保证斩草除根、灭尽不生。既如此,又以何种方法直抵究竟?
为获此智,他就向琐事微少之沙门、婆罗门多方探问,但一直未得满意答案。此时他下定决心,必以自己智力了知此道,为此可舍弃常人难舍之头目等一切身、物。历经千辛万苦后,他终于知道只有通过圣者之道才可获此智慧。为令他人亦明白此理、生出此等智慧,他舍弃大象、骏马、马车等种种凡夫绝难割舍之物以积累无量善根。若其所造善根可以色相衡量,则此色相以恒河沙数之世界都无法包容。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净慧仙人,每当生起烦恼时即以不净观对治,结果当下即可舍离烦恼。不久后,他即不再生出烦恼,恒时处于清净状态中。众多天人亦趋入其道,他又将自己所了知之理为他众广泛宣说,使很多人死后皆转生梵天。
释迦牟尼佛成为道施仙人时,舍弃故土前往寂静地出家修行。当时他于一大树下如是思维:此树不久即会倒下,同样,所积资财亦会灭尽。高际必堕,处高而不下堕之法不知是否存世?他最终得出定解:高而不堕之法无处可觅。不过若不位于高处,又从何堕起?如傲慢自骄当会高抬自己;一旦灭尽贡高我慢,自以为高亦了不可得,故而我与众生皆应力断狂傲自矜。思虑成熟后,他即为众人宣说佛法,以大悲心令他众皆趋入十善道,并于死后均得以转生梵天。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善导仙人,以外道法门而离于贪欲,并具五神通。当其观察众生之所以各不相同时发现,烦恼生业,业又成熟果报,一切归根结底全因有我执而环环相生。他于是当下即获取无生法忍,并令无量无边众生亦趋入自己所证之道。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善住灭仙人时,他常常如是思维:众生皆因不懂诸法无自性而招致痛苦,故而他随后就千方百计令众生趋入无我道。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持地国王时,眼见众生受苦之根源尽在造作恶业,为令众生能不再贪执自己身体,他就为其广宣不净观法门,使无法计数之众生都因之而趋入不退转之菩提道。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心力强菩萨时,曾特意前往甘露滴王如来前闻法,并获诸法无生无灭法忍,且蒙如来赞许。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勇势仙人,心无丝毫畏惧且精通一切论典。他当时认为一切有漏法若不生即必定灭尽,换言之,灭尽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根实为修证根本,能知此理及要诀者定为智者。正所谓烦恼生业,业生异熟果报,若能摧毁根本,则烦恼不生,亦必能断尽轮回相续。
当其从定中出定后,他连说三遍:“断除轮回根,能获快乐果。”他之音声借助风势传遍四方,无量众生听闻之后,均精进断除烦恼根本,于无上菩提道中得不退转果位。
释迦牟尼佛曾为普眼仙人,他觉知众生依各自途径而持有各自观点,又因各自见解而行种种事业。众生为得快乐而造诸恶业及有漏善业,并因之而堕恶趣或趋善趣;为入涅槃道,只能以造作无漏善业而得解脱。
当其从定中出定后,即开始将此理向众生宣说:“从本性而言,不造作诸法即得安乐,也不会产生异熟果。”他广为宣讲之音声被风吹向四面八方,无量众生听闻后均获无生法忍,并安住于无上菩提道而不退转。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随众时,精于观察众生根性之道。他想多有众生因贪执色法而引生苦恼,并趋入三恶趣,他们实不知色相确乃不净之对境,正因不明此理故而贪执不休。对众生心生悲意后,他便广为宣讲不净观法门,使众生均从内心生起不净观之境界,并了达诸法本体。无量众生都因此而远离贪欲,并于死后转生梵天。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解法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且深知贪欲过患。他已了知诸法如镜像般无实有之本质,并依此而现前五神通,又令无量无边众生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恩匝雅达仙人,为一具神变及富有威严气势之人。在其观察于自己所了达之法上是否尚有最殊胜之法时,他想到:自己所证者实为灭法,而任何法若能无灭则最为殊胜,但只要为所生法则尽皆毁灭,看来何法无生方堪称为无灭。如此一来,这无生法又到底是何模样?思前想后,他最终明白过来:万法本体皆为无生!凭此观察思索所得,他终获无生法忍,且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此道。
当释迦牟尼佛又转生为仙人胜观行时,以外道修持而远离贪欲并具神变。他观察欲界众生烦恼之因与本体时,终于了达无我之理,且具足五神通,还令不可胜数之众生皆趋入无生法忍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首领之子,名为檀香。他自己认为无论执著道或涅槃,任何实执都无法令众生获得佛果。因此欲获真正解脱,必得远离贪执,此中道理就如过河需用舟,至岸可舍船一样。获证圆满菩提时,绝不可存一丝一毫求解脱、得佛果之心。如已了达万法本体,则如船筏一般之暂时、不究竟之法均应舍弃。檀香不仅如是思维,更将自己了悟之境界为他众多方宣说,以此而利益无量众生。
不唯生为檀香时如是行持,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喜世仙人、寂世仙人等仙人时,为了达世间种种烦恼、过患本质,亦进行过同样如理之思维,并生起如法道相。此等仙人行迹,诸如自己生起清净智慧,并令他众也获不退转果位之内容,于《广智经》中有广说。
《白莲花论 释迦牟尼佛广传》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本故事结束。下期继续学习。
【法师开示】
《禅定十事》(17)
(根据2012年7月7日仁炟法师于上海开示录音整理)
接上期
三、念
第三为念。念,忆念,即正念昭彰,正念思惟。思惟世间的五欲六尘,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虚妄不实。念无常幻象欺骗诳惑于人,令人沉迷假相,追逐假相,造业重重,流转生死轮回,受苦受难不息,实在可贱可恶。
忆念出世间禅定智慧,殊胜绝妙,尊重可贵。如果修行出世禅定,能够得诸种禅定,具发无漏智慧,开启神通妙用。不仅能够出离生死,而且能够像佛陀一样,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然后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慈悲力和智慧力和神通妙用,广度众生。
无漏智,就是无生智,无生即无灭,即不生不灭的无漏智慧。
神通,六种自在无碍之力。即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常常正念思惟这些殊胜妙好之事、最为可贵之事、最为重要之事,自然而然,自己就会把时间身心都放在这些最殊胜重要的事情上,排除干扰,好乐精进。
四、巧慧
修行用功之人,须用善巧的智慧,筹量世间的快乐,和出世间禅定智慧的快乐,哪个是得,哪个是失,哪个轻,哪个重。必须明了清楚,没有任何疑滞,才能升起厌恶下堕和希求上进之心。否则真伪难辨,邪正不分,易于误入歧途。故须以智慧来观察思惟。
世间的快乐,是有为之乐,变化无常,不是永久之乐。就是很快乐,乐中也含有苦,乐也是苦,乐不长久,终究会消失。比如,坏败就是坏苦。所以说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昙花一现,不能长乐。追逐此短暂虚妄之乐,而丧法身,失慧命,是最愚蠢之举,应该被摈弃、轻贱。
出世间禅定智慧之乐,是无漏无为永恒之乐,真实之乐。湛湛然,寂寂然,清闲逸旷于寂灭性中,永远出离生死樊笼,长别三界苦轮。这是最可贵最可珍贵之法。
如果能够这样如理思惟观察,即是巧慧、智慧。
五、恒心
上面即以巧慧分明辨别世间上一切有为之事,都是可患可恶,并能够明了出世间的禅定智慧,是可尊可贵。此时,即须一心一意修习止观、禅定。
此一心,是决定之一心,不是入定之一心。是专心不杂乱,一门深入做功夫之一心。
金刚,最坚最利,能够坏一切物,而不被一切物所破坏。修禅定之心,犹如金刚,不要被他人诱惑,亦不为魔障外道破坏,即使空无所获,也不退心,也不变更。
比如参禅,下定决心,一定参出门道,得个好消息。譬如念佛,一定要念得一心不乱,绝不半途而废。无有三心二意,一门心思,无有其他余念,称此为“一心”。
譬如行人,先须知道道路通达、阻塞之相,如生死道阻塞,即不可行;涅槃路畅通,即可行。然后下定决心,选择涅槃路一心一意一直走下去。
不起思量分别,坚持做下去,是最要紧之事。切记不要三心二意,回头转脑,改途易辙。此即为恒心。
一门深入,入一不妄,即是定。若无智慧,不能修禅定;若无禅定,不能生智慧。彼此互相由籍,互相显发。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古今持诵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
志心念佛,伏灾风火
林看治
住在台东镇大同里宾桑路的陈玉芳居士,她未闻佛法以前,是一位服装专家。为人聪明,宿具智慧,一经得闻净土法门以后,即时觉悟人生无常,万法皆空,就舍去了为人再作衣裳,到街上找了二串珍珠项链,买回来穿成一串念珠,朝晚开始课诵,天天不断念佛,此是自利;并且发菩提心,想要利及他人。当时台东的信者,皆是初机学佛,很少有人念佛。玉芳居士从邮政局汇了新台币五百元,来台中瑞成书局,买了五十串的念珠。以后就每天拿了念珠,到知己的朋友家里,教人念佛,并将念珠送给他们。
有一天玉芳居士手拿念珠到日东酱油厂去教人念佛,厂主人名何曾清,何夫人名阿乖,当时他家住在仁爱街(原名草厝街)。十四年前的台东,不似现在那样钢骨水泥的高楼大厦林立,那时大部分都还是木造的,所以日东酱油厂亦不例外,也是木造盖草的房屋。这一天,玉芳居士手持念珠,又来何家教阿乖念阿弥陀佛。正说着念阿弥陀佛的好处时,忽然间,听到马路上人声嘈杂,汽笛声响得很紧张。有人大喊:“日东酱油厂失火!”玉芳与阿乖回头向外边一看,原来是右边隔壁人家起的火,已经延及自己后边工厂,这时满屋已是蒙蒙烟雾。那天正是工厂休假,家人与工人都已外出游玩。只有何夫人阿乖一人留在家中。当时玉芳居士与阿乖二人,一见火势已经冲入,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即时跪在地上合起掌来,志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念了大约不过五分钟,真是“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即时起了一阵南风,把火势吹向后面而去,后边的五栋小草屋立时烧成灰烬。所幸阿乖的大酱油工厂及店面,皆安然无恙,只有与起火的隔壁相连的木板壁,烧焦了十几块。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观世音菩萨云何只救念其名号的人,而不会念佛的五栋草屋,就付之一炬, 而不施救呢?”要知当时比邻的仁爱街是一条长长的小街,假若阿乖的房屋着火,火势向北,就延及该街,一发不可收拾,损失就无法计算了。同时那五间小草房,亦未必就能幸免,不受灾殃。真是佛菩萨庇佑,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亦是幸遇善知识的玉芳师姊慈悲福荫。
(一九六七年九月八日《菩提树月刊》一七八期)
念佛水退,人畜平安
林看治
雾峰布教所的一位信徒,名阿缎姊,她住在万斗六仔的乡村。有一天她去布教所听经,对我说:“你实在功德无量,我有一位亲戚的媳妇,因为丈夫入伍当兵,在家不守妇道,后来入狱判了六个月。刑满出狱后,带了西方三圣佛像回家,朝暮课诵,念佛拜佛,对待翁姑、丈夫、子女,比以前判若两人,变成了一位孝顺翁姑的贤妻良母,甚且亦会劝家中之人念佛。现在为何能信佛,并且那样的虔诚深信呢?她说是在狱中有一位莲社的姊姊,每星期日都去讲佛法,教人念阿弥陀佛,改恶向善,听了很有道理,并且赠送佛像、佛经、念珠等,使人回家后安分守己,幸福过日。我想莲社的师姊到女监讲佛法的一定是你,我那亲戚一家人都很感谢你,叫我代他们向你师姊道谢。”我说:这是她的善根,佛缘到了,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
以上那些话是民国四十八年六月对我说的。到了八七水灾以后,阿缎姊又到雾峰布教所听经,再对我说:“师姊,我以前所说你教她念佛的亲戚,在这次八七水灾中得到很大的感应。”原来她家住在南门桥下三间草房,养了数百只母鸭维持生活,她自出狱后,因为常在此溪边,生活不能发展,就计划买了十八只小猪仔来饲养,等到大起来卖掉,就可在别地方盖房屋作小生意。她就利用空地种点地瓜等,用作饲猪的食料,终日忙忙碌碌。到了八七水灾那一天,她看到溪水涨了起来,且愈来愈急,就拿了一只梯子,先请翁姑子女上梯,爬上屋顶。继后与丈夫两人再把十八只大猪赶出来,也一只一只的赶着爬上梯子到屋顶上,最后自己亦上了屋顶,一家人与十八只猪皆在屋顶上。眼看溪水来势凶猛,她亦不慌不忙,教一家人合掌一同念“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念了几十分钟,就换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一会,又念观世音菩萨。念到溪水退了,人畜才平安无事的从屋顶上下来。阿缎姊说:“你想这是不是佛菩萨的加被?”我真想不出这样奇异的佛菩萨感应之事,实在稀有。因为南门桥两岸上一带,被这次水灾流失了一百多户,虽是土墙的屋子,可是亦有很多砖造的大房子,也都被水流去,死了很多人。云何桥下溪边的一所破旧草房却未被水流去,屋顶上不但载了一家数口,还有十八只大猪,竟然人畜一概安然无恙。使我越想越奇怪,而且猪也会爬梯子,真是巧妙至极,难以思议。
当我到了星期日又再去女监弘法时,我就把这一则志诚念佛菩萨的感应,解救了水灾苦厄,得到消灾免难的事实讲给她们听。其中一人就站起来说:“她就是我们这里的十六号,她亦曾说过,她的翁姑在南门桥下养鸭,并且说她出狱以后便要改过自新,好好做人,暂时养几只猪,后来就要改行。”请各位想想,佛菩萨真是慈悲平等,任何人只要肯志诚称念,就得莫大的利益。
(一九六七年十月八日《菩提树月刊》一七九期)
【正觉亮点】
博山正觉日行一善 善信须知/fileroot/2014dxcxjx00015/9483.html——妙玉师兄主持
* 下期预告 *:
2015年11月6日(周五)晚上7:00-9:00,由吉安、吉津、妙觉、赵玉燕、妙玉、吉红、妙翠等主持。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教你学禅修》——仁炟法师著
2、《佛经故事》来自网络
3、《古今持诵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2015年10月23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