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谈诵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心得体会(2007年11月30日)
2011-11-15 21-24-12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第一部分:谈诵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心得体会 第二部分:法师开示
第一部分
妙戒:师父开示: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晚上的正觉沙龙由妙凡妙彤贤伉俪主持,今天晚上正觉沙龙讨论的主题是诵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心得和体会。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也可以提出问题,同大家共同讨论。
妙凡:阿弥陀佛!各位师兄好!非常荣幸,今晚的沙龙由我为大家主持,今晚共修的主题是:修学《金刚经》的认识与体会,请大家踊跃发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摩诃般若波罗密 最尊最上最第一 无住无往亦无来 三世诸佛从中出 ——《坛经》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
《金刚经》“妙义无穷”,历代解读者不知凡几。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各人所处条件、阅历等等不同,各人对《金刚经》的看法、感悟和解读,也就会有所不同,正所谓见仁见智,是很自然的事。
常常觉得,我们修行,就如同打磨一块锈蚀已久的铜镜,其本来如一泓秋水,因被无名烦恼所障碍锈蚀,修持《金刚经》就是要将无名烦恼一点点剥下,重现本来面目,真如本性。
请大家踊跃发言,哈,是不是觉得这部经深奥了一点,不要紧,我们都还没有“开悟”!
《金刚经》是让人开悟的经典,没有开悟是不能真正洞彻其经义的,我们通常读经,亦有所得,也会有所悟,但这个“悟”只是“解悟”而不是“证悟”,证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悟”。 开悟是拨云见日,是铁树开花。佛说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开悟的境界,佛的境界。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悟?我觉得首先就是我相太重,导致我执心太重,一切以我为主,于是出现我慢心、虚荣心、妒嫉心等等,这一切构成了烦恼无名,烦恼无名不破,不可能开悟。我们要相信《金刚经》,相信能够让我们开悟,要做到“信心不逆”,这一点很重要,要彻底相信金刚般若波罗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金刚经》为一切凡圣悟心之门,了悟无明妄心,即是妙慧真心,二心同体,故曰悟心。六祖一句《金刚经》即开悟,师父在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开悟的。当然,开悟是需要因缘和合,需要累劫得修行因缘与当时情景的和合,需要积累福报,真实无虚。
我们读《金刚经》,应该用《金刚经》的观点、方法去读,去理解。一方面,我们要用心、认真;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可执著文字、言说。消除我执、法执,一切皆空,天书参透是白纸。《金刚经》教我们不要有我执、法执。执著于“空”也是错误的。金刚经的上半部分主要讲要破我执,下半部分主要讲破法执。我执包括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有能度之我,即名我相;有所度之众,即名人相;我和众生,具此因缘,即生功德胜劣成就烦恼等法见,名众生相;此念不除,坚执如寿命,即名寿者相。
修学《金刚经》如何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经上说得很明白:“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生不能执著于一个方面,要将做事、做人统一起来。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金刚经》,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能够使人感到常读常新,能够吸引人们“学而时习之” 并且能够使人们常常从中获得教益或启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即为自然的觉性,本来如此,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即是无上菩提,无法可说的意思。金刚经能够使人们常常从中获得教益或启示,我想,这正是一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魅力之所在。金刚经以无住为宗。无住,不是无所住,而是不执著于住,这也就是金刚经的精髓啊!
我们经常讲学佛要有“清静心”,什么是清静心?我理解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不著名利、不著五欲六尘,自然清静,只是我们往往无名烦恼太重,做不到而已。刚开始学佛,有很多人可能都是为了求福报。福报有二:
一、无上智慧之福报,以证得菩提为极则,永久勿失勿退者也;二是人天有漏之福报,乃一时之得失,终非究竟者也。而且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功德心,修行就是要渐渐淡化功德心。
佛法是治病良药,但执药则成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其性本空、虚幻不实。
师父已为我们示现了《金刚经》的无上殊胜,我们还疑什么?我们还等什么?但用此心,究竟开悟!但用此心,究竟圆满!但用此心,究竟成就!但用此心,一切无碍!尽却耳根并眼底,不知何处见如来?数声幽鸟啼寒木,一片闲云铺断崖!
妙石:前日见到了一份博山正觉寺“修持方法”的卡片,关于师父制定修持方法的缘起,正是依据《金刚经》中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本着八宗同继,三乘普举,的理念,认为佛教各门派应平等团结,相辅相成,以利于佛教的兴盛和信众的修行。修持口诀:严守戒律,兼收并蓄;地藏华严,禅净律密。
阐释如下:
以戒为师;以显为体;以密为用;解行并重;
以地藏三经为根基,消罪业、知因果;
以华严等经为津樑,习经教、明义理;
以禅宗为要门,见心性、开智慧;
以净土为指归,求解脱、了生死;
以戒律为生命,净三业、护戒体;
以密法为舟翼,修次第、证菩提。
我觉得《金刚经》的一个中心意义在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事物的外相所迷惑,不要著相。虽然我们难以感知佛菩萨的境界,但是通过读《金刚经》可以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实相是什么,要我们去修去证,去寻找。
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在我身体里会思考问题的“我”是谁?为什么会有“我”的这种概念?等到身体死了以后,“我”又到哪里去?又去做谁的孩子呢?那时候我找不到答案,甚至人家都不知道我问的问题是啥意思。我只好自己想答案。我的答案是:“我”的身体死了以后,“我”就会又到另一个妈妈那里做孩子,她把我生出来,然后我又重新有一个父母和家庭。我当时对我这个答案很满意,而且还“恍然大悟”了:原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年后又一条好汉啊。直到我学习了佛法,才晓得了小时候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和可笑。
我们的这个身体,本来是假合而成,不过是一个让灵魂临时躲风避雨的陋室,就像一张蝉蜕,一张蛇皮,一个蛹,一个寄居蟹的壳,随时都会被它的主人抛弃。可是我们又常常执著于它,被它所累。穿衣戴帽、美丑喜怒、吃喝拉撒,没有一样不要费尽脑子,结果忙来忙去,什么也留不住,什么也带不走。还不如少关注它一点,反倒自在。这个“我”见从无始劫来跟着我们,想要一下子摆脱也不是件容易事啊!慢慢的用我们的修行来淡化它
且听师父作的《自在偈》:
无风无火无山河 无神无鬼无有魔 无人无你亦无我 无僧无法也无佛 法界藏身无一物 君且听此自在歌
前几期正觉沙龙讨论中讲到梁武帝建寺造庙,向达摩祖师夸耀,问自己有功德否,达摩祖师说他并无功德。看到那个例子我想起了《金刚经》中所言“菩萨所做福德,不应贪著”,復有“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在日常修持中,也常常容易犯这种毛病。有时候做了一点点好事,就总是念念不忘,想起来就暗自得意。看到这段经文,觉得真是惭愧之极。
经云:“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的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做了一点小事,自以为功德无量,其实你总惦着它,那福德充其量也就只是这么一点点,因为你脑子里有了一个数的概念,就好比是个1(或是任何自然数),那福德也就是个1,可是如果不要它、忘掉它,它就好比是个0。在我感觉,0比1大。0才是无量无边的,没有边际。所以“菩萨不受福德”。
佛法教我们不要执著,对任何有形乃至无形的都不要执著,就是连佛法都不能执著。“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就像是载渡我们过河的船,到了彼岸之后,谁又会把船拖上岸带走呢。但是不要把“诸法空相”理解的偏了。师父常和我们说:万法虽空,因果不空。如果一味的追求“空相”,又容易形成“邪空”。这是我们要警惕的。
两天师父与徒儿们闲谈中谈到了做生意。说商场如战场。正当竞争是正确的,竞争打败对手之后,你帮助他,那是慈悲。我挺震撼的。我始终觉得商场竞争是件残酷的事。但是这也是佛法。佛法不坏世间法。有的时候,做人成功的,事不成功;有的做事成功,做人失败。两项结合,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除了诵经持咒修福学做人之外,还要很好的学做事,与社会相融。
月有圆缺:金刚经是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钻研。众生平等,法无高下。我觉得"金刚"的寓意是说领悟它之后才能顺利的修行正道。金刚经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一个字就两笔,却要写一辈子,就是说做人。
妙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我们为什么还在沉沦呢?就是因为做不到“如如不动”。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不明白一个道理:“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由于不明白,于是不断造业。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原本具有的慈悲与智慧。
对于我们学佛,念佛法门是最简最容易的方法,也是最广最大的法门,但是必须要非常恳切和至诚,才能感应道交,那麼当生就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如果懒惰懈怠,一点诚心恭敬都没有,固然可以种一点未来的善根因缘,但是亵渎轻慢的罪过,那也是不堪设想的。
由于不明白,于是不断造业.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 只要用心修行,一切身心状况和外境(包括命运)皆可改变--因为佛力不可思议!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原本具有的慈悲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金刚经》是指导我们要做到:三心不住,四相皆空,破除我执、法执,而又不著空执的境界,同时还要我们运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去广修六度万行。”
《金刚经》非常的不可思议!我读了几次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学佛贵在发心,信愿行方可执而贯之。但如何保持处闻佛法时觉醒精进之心,以狮子吼除一切违逆境心。我们学佛,念的是佛教经典,这就是佛法,佛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佛说的话,就是法宝,就是解决一切世间和出世间问题的方法。
江南竹林:证悟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根本。没有这个证悟就难以得到正果。
一切法都是法,法门不二。佛学需要证悟,科学需要证悟。一切善法都是法。
小妙蕙:《金刚经》是很好的大乘经典,感应快。
妙湛:我在读诵《金剛经》的感触就是要我们修行人要佛陀的指引下:信如金刚!愿如金刚!行如金刚!
草木仙子:我感觉真正的修行人首先学会破我执,这对于修行真的很重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不容易做到,我想听听师兄们的建议,如何更好的去做。
圣春:《金刚经》通向无上智慧的方便之门。“经中之王,万佛之母”,最纯明通透,最坚固锐利,被世人喻为“能破一切烦恼”的佛门至宝。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一开始先提到发“成佛”的心,然后是降伏虚妄之心,而后又是清净心,等到证入涅槃之后,心不再迷茫,连一丝丝的烦恼都没有了。助人脱苦离难,不生烦恼,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样,这也是佛法的目的。《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这恐怕是现代人最急需的一剂心灵良药。
波罗蜜:佛法不是世间法,但佛法不离世间法,理事圆融无碍,法才算真正掌握了!十多年前,我无意间进入外道,冥冥中时时恐惧,想起叔叔说奶奶读了一辈子《金刚经》很利害,我就像抓到救命草,读了近一个月,果然恐惧情绪缓解不少。可惜当时我很懒惰,见效后就不念了,又天天悠哉悠哉地继续造恶业。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年我在外道时,恐惧一来就马上念几次这句子,管用!!!
妙静:我诵《金刚经》,学着放下,不执着,但真正用到修行中,我暂时没做不到,但至少我认识到不执着于相。
使哲:我读诵《金剛经》的感触就是经文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应该是有为法的范畴,凡是有生灭的都是有为法,甚至包括佛经也是在有为法中。
但是佛经中讲的内容,象上边这句话所说的内容所表达的却是无为法。我们学习佛,学习佛法,在师父的教导下学习修行,实际上是为了学习无为法,学习出世间法,学习佛,学习菩萨,学习师父,学习这些全能全智的智者跳出六道的经验。(表达可能不太准确)我的心得对否还师父教导,请师兄们斧正。
妙融:2004年农历2月初9上午在正觉寺,师父问我有没有《金刚经》,我说没有,他就找了好久,找到一本折子本的《金刚经》,字体蛮大,竖排繁体的,师父告诉我以后不管多忙,每天必须诵一部《金刚经》。至今读诵《金刚经》也3年多了,很少缺课,如果太忙缺课了就告诉师父,然后再补课。
现在印正觉丛书,关于书的排版、字体问题,我毫不犹豫地向师父请示,希望印成繁体字、竖排版的,生僻字加拼音。很多师兄希望印成简体字的,说繁体字不认识,难读诵。我问师父,不知为何,当我烦恼时,当我心乱时,就翻开师父送给我的《金刚经》,一打开它,还没有读,就有安神的感觉,宁静的感觉,仿佛文字就有加持力。师父说繁体字是有加持力。不管是繁体字有加持力,还是因为是师父送给我的有加持力,当然《金刚经》本身就不可思议。三藏十二部,每部经都很殊胜,我还是很偏爱读《金刚经》,它让我很超脱、很轻松、它让我勇敢和洒脱……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感恩师父,感恩《金刚经》!
第一次读诵《金刚经》我没怎么用心,但我读得很清楚、很欢喜,字字醍醐灌顶,仿佛都明白了,就觉得太好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读诵《金刚经》成了一种任务,为了完成师父交给我的功课我匆匆读完,我曾自豪地告诉师父,12分钟我读一遍《金刚经》。但是质量呢,我不敢向师父报告,从香赞开始走神,一直到回向结束,我都在走神,不知经文言之何物。一拿起《金刚经》不是有电话,就有人找我,或者就肚子疼、头疼…..读经好痛苦!不得不向师父报告我极差的状况,师父安慰我,说这是业障重,要求我坚持拜《礼佛大忏悔文》、多做功德,多消业障,并要求我不管怎样每天坚持诵《金刚经》。随着不断地忏悔业障、积累福报,慢慢地我就有几段能诵明白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些话经常萦绕在耳边、心海里。
释仁炟:仁炟自1992年初夏学佛以来,每日持诵《金刚经》,坚持不缀,得到了很大的收益。1996年阳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我在烟台海防营,骑着一辆二六的自行车从东往西过五叉路口,由于正赶上几辆汽车从北往南驶过,我便左脚着地,右脚蹬在自行车脚蹬上,臀部坐在车座上,两手把着车把,停在路口上等车过去。这时从我的左后方驶过一辆摩托车来,响声很大,开得很快,当时我想:前面过车,这个人怎么开得这么快?我刚想到这里,那辆摩托车的右脚蹬子就撞到我左小腿上了,只听“砰”地一声,摩托车连人带车就飞了出去,摔出去七八米远,摩托车的几个零件也摔飞了,包括撞我脚的脚蹬子,都撞掉了。碰撞的声音就象摩托车撞到了一根铁柱子上一样,而我的腿却丝毫没有感到疼痛,我身体也没有晃动,当时踏在地上的左脚也没有动窝。等最后一辆小轿车过完后,那人还倒在地上,没有趴起来。我蹬着自行车走到那人跟前,笑了笑说:“你这个人摩托车怎么开得这么快?!幸亏撞到我腿上,你要撞到别人,你给人家看病去吧。
1993年阳历十月十二日早上,我一如往常继续诵读《金刚经》,诵到第十四品“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突然停顿,眼前一片空明,一切都不存在了,在没有任何思维活动的情况下说出六句话来:
风无无火无山河
无神无鬼无有魔
无人无你亦无我
无僧无法也无佛
法界藏身无一物
君且听此自在歌
说此《自在偈》时,涕泪悲泣。过了一段时间,我恢复了常态,接着继续把《金刚经》诵完。早课做完后,我把《自在偈》记录了下来。几天后,我到北京法源寺,拿着《自在偈》去见我师父上能下行大和尚,当时在场的还有七八位居士,大家都争相阅读,但不解其意,于是请我师父给予讲解。我师父非常高兴,一边讲一边在那张写着《自在偈》的稿纸的右上方写下了:
理可顿悟
事须渐修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并签上了他老人家的法名“能行”二字,又盖上了三宝印。我师父能行法师当时跟大家讲:“这种状态是许多出家人一辈子追求都得不到的。”
第二部分
宣化上人开示:讲来讲去,究竟「金刚」的这个意思,我还没有明白。你讲一个也好,两个也好,三个也好;你讲了这么多个,但是我还没明白!这怎么办呢?那好了,我现在再给你把它解释解释。金刚具足三个意思。三个意思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坚固;第二个就是光明;第三个是锐利,也可以说锋利。什么叫锋利呢?就像那个刀刃,非常锋利,非常快,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这都是金刚。削铁如泥,砍到铁上,就好像砍到那个泥上一样,一点也不能挡得住它。金刚的体,是坚固的,金刚本体是坚固的,不坏的。它不可能为一切所坏,它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就是什么呢?摧伏天魔,制诸外道。
宣化上人开示:「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说:「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菩萨,不执着这个相来作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他这个福德,也就像,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这个虚空不可思量那样的多。如果你要是住相布施呢?住相布施,就有所穷尽,而不能永远的存在的;你要不着相布施呢,这个功德就是永远的,这福德就像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不可思量,一个样子。「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说:初发菩提心这一些个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应该像我所教你这样的去修行去,去修行,去行止去。
宣化上人开示:那个布施,应该做;做了之后又应该把它忘了,这就是不着相。你做了之后,是永远都忘记了。你要不忘,佛就把它忘了;你要能忘了,佛就把它想起来了。所以,为什么这个样子呢?这佛,知道一切众生的心。因为他知道你没有忘你这个布施,没有忘你这个功德,所以佛也就不需要想它。等你忘了的时候,佛呀,替你想起了。所以,你想你自己把它记住好啊?是佛给你记得好呢?说是,我怕我忘了,佛也忘了,那怎么办呢?那我岂不是就没有功德了吗?嗯,那你不要担心,不要害怕。你要忘了,佛,是永远记住。为什么呢?这个《金刚经》上,后边就有讲,说:「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你这心里想的什么,佛,都记得,佛都知道。那么你尽想着你有了功德了,这佛、菩萨一想,你自己既然有了功德了,我就不需要把你这个功德给记下来。你自己想着就好了,这就是这样。
宣化上人开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因人施教,因病下药。因为某一个人说某一种法;因为某一种病开某一个药方,去治某一种病。这根本也没有一定的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呢?什么缘故我这样讲呢?「如来所说法」:如来所说的法,「皆不可取」:随说随扫,就像扫地似的,有了尘土就扫去了。说出来这个法就是法尘。那么如来又把它扫去了,扫去,扫干净了,没有了。「皆不可取。」「不可说」:如来说什么法?无法可说。「非法。非非法」:不是法,也不是不是法。什么法?没有的,一切都没有。「所以者何」:所以缘故是什么道理呢?「一切贤圣」:所有的一切圣人和贤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他都是,以这个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无所作为,没有相的,没有相而有差别,有一个分别。
附:持诵《金刚经》部分问题的开示
问:师父,我经常问您如何可以变得勇敢,您就回答我,多诵《金刚经》。为何诵《金刚经》可以变得勇敢?
仁炟法师开示:《金刚经》是以喻立题。用金刚来比喻这部佛经,它是坚固、光明,能破一切,而不为其他一切所破。亦即《金刚经》能破一切烦恼,能破一切无明,启迪智慧,使人增加定力,破除恐惧。
《云何梵》中写道: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问:师父,如何修《金刚经》开悟快一点?
仁炟法师开示:持诵金刚经: 1、要坚持每天诵一部。2、要恭敬,初诵金刚经者,可能打妄想或者昏沉,都不要怕,可以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接着诵下去,久而久之,障碍自然会减少。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问:顶礼师父!想请教师父"三心不可得"应怎么样正确理解。请师父慈悲开示!
仁炟法师开示:当年二祖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求法,请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达摩祖师说:“拿心来,我为你安。”二祖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回答:“与汝安心竟。”这一段话可以作为你问题的回答。
(2007年11月30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