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期:《金刚经说什么》《科学佛学与幸福人生》(2012年4月6日)
2012-05-14 16-56-03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沙龙编排】 1、19:00—19:07(7分钟) 【正觉快讯】----(主持人:妙翠)
2 、19:07—19:37(30分钟)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第51辑)----(主持人:妙翔)
3、19:42—20:01(19分钟)《佛经故事》(第4辑)----(主持人:吉安)
4、20:04—20:27(23分钟)法师开示《科学佛学与幸福人生》----(第1辑)(主持人:妙觉)
5、20:32—20:42(10分钟)《地藏菩萨感应事迹》近代卷----(第38辑)(主持人:妙丰)
6、20:45—21:00(15分钟)亮点《我的五次随师朝山》----(主持人:妙皿)
7、21:00 下期预告、大众回向 ----(主持人:妙皿)
【正觉快讯】
1、佛商禅修班《学员问卷报名表》http://www.zhengjuesi.net/shownews.asp?news_id=1039
本次活动采取问卷报名方式,请务必认真填写问卷报名表并回邮至zhengjuesi@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姓名+禅修班报名”。或发传真至:0755--83378417。对您的资料我们会有专人接收,妥善保管。因名额有限,在我们收到您的电子邮件或传真报名之后,被录取者将会接到由“佛商禅修班组委会”寄发的录取通知书。请在4月29日凭身份证与通知书到博山正觉寺报到。
报名截止日期:4月20日,4月23日前将发出录取通知书。
联系电话:0755—83853559,83378417;传真:0755--83378417。
2、2012年浴佛节日程安排表http://www.zhengjuesi.net/shownews.asp?news_id=1037
为庆祝本师释迦牟尼佛圣诞,山东省博山正觉寺将于农历四月初二至初九(公历4月22日至29日)举行三千佛名忏法会和浴佛法会,同时还有斋天、焰口、拜塔、放生、授三皈五戒、普佛、诵《地藏经》等佛事活动。欢迎您随喜参加,培福修慧。
询报名电话:0533-4205918、4201541。
3、仁炟法师前往弘法寺吊唁本焕长老http://www.zhengjuesi.net/shownews.asp?news_id=1038
2012年4月3日上午,仁炟法师代表能行长老及博山正觉寺两序大众,携众弟子前往深圳弘法寺吊唁本焕长老。仁炟法师在本焕长老灵堂献上鲜花,三拜瞻礼后,献上挽联。并在灵堂与大众一起助念。
去年9月份我与师兄们一同赶往朝山路,佛菩萨的加持力真是非比寻常,回来连续精进了好几个月。
朝山队伍的感染力非常强大,大家都那么精进,会让你警醒到自己应该反省内心;在这里充满着阳光和欢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沁人心脾,最纯净慈悲的笑容。
感恩佛菩萨的指引,让我有幸能够得遇佛法,感恩仁炟法师的带领,让我有了修行的依止。
唯以今后的依教奉行、精进努力,才能报得佛恩、报恩师。
佛陀时代,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随着佛教传到中国溶入华人社会后,中国的香炉,就进入佛教的殿堂了。成为了供养焚香的器具,佛教中称它宝鼎。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在佛教中,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就要焚烧不同的香。
在寺院中多见于圆形的香炉,此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
6、2012年3月30日 今日叩拜后暂停 4月17日继续朝拜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671
应信众们的祈请,仁炟法师今日拜到206国道777公里处后,即赴深圳、上海讲座。预计4月16日返回宿营地,17日继续朝拜。
7、跟随恩师能行长老在博山正觉寺的日子http://www.zhengjuesi.net/shownews.asp?news_id=1034
【作者简介:仁红, 2003年8月24日在北京能行长老座下皈依,尔后时常亲近能行长老并依止长老修行。2009年7月22日,听从能行长老教诲来到正觉寺做义工,至今已近3年。期间曾相继做过正觉寺的斋堂帮厨、寮房楼管理、后勤采购等工作。】
能行长老是我的依止师。一直以来,我非常感恩他老人家的慈悲摄受,带我来到博山正觉寺。
我是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梁套村人,俗名梁腾云。在娑婆世间飘零20余载,最终于2012年3月25日皈依仁炟法师,法名圣云。在跟随仁炟法师朝山的日子里,自己的感受颇深,不禁提笔写下,廖已分享与众。
8、博山正觉寺 乐施正觉讲经堂 自利利他 护持正法 福慧圆满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519460695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正觉讲堂分为东讲堂和西讲堂。东讲堂位于观音殿与钟楼之间,西讲经堂位于地藏殿与鼓楼之间,东西讲堂呈对称式结构。
东讲堂总建筑面积1072平方米,为上下两层的卷棚式古典建筑。一层带走廊,分为两个小讲堂,每个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二层为一个大讲堂,建筑面积536平方米。 正觉讲堂主要用于佛法的交流和僧才的培养。建成后可以在这里举办小型佛教培训班,也可以为僧人和大德居士讲经交流提供平台。讲堂里面还设有僧人阅览室和小型会议室等活动场所。 9、世世得好音 赞佛甚深海——欢迎随喜供养寺院檐铎(风铃)http://bbs.zhengjuesi.net/dispbbs.asp?boardid=11&Id=21522
在佛堂或佛塔、寺院供养铃铎,风吹铃响,以此妙音供佛,其功德有:
一、端严无比;二、妙音适悦; 三、声同迦陵;四、言辞柔软。 五、见皆欢喜;六、得阿难多闻; 七、尊贵自在;八、美名流布; 九、往来天宫;十、究竟圆寂。 浑身似口挂虚空,不论东西南北风,
一律为他说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 【主题学习】
《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
真空如何生妙有
首先要把身心两方面转化,光修心性也不行,因为我们的色身也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就是‘心’的一部分。修一切善法,把它统统转化了,可以产生一合相。所以佛菩萨的真正成就,是三身成就,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三身是一合相,就是体、相、用三位一体。
但是,你如果真执着了这件事,也错了,因为着相了。四大本来皆空,但是四大并不是坏东西,它也是自性本体功能所变的。四大皆空是讲它的存在不永固,你如果证到了法身,到了三身成就,也可以使这个假有的四大、偶然的四大,延长其存在。 所以佛说‘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就像他说阿赖耶识,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的道理一样。 佛经的翻译,凡夫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指我们一般人。一般人的习惯都要抓东西,活着的时候总要抓住东西。道家所讲的握固,说明小孩子生下来都是抓得很牢捏住拳头,活的时候手都是弯弯的,到死的时候才完全放开。 所以说,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贪着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说不可说。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第三十品偈颂 尘沙聚会偶然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
同是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 ‘尘沙聚会偶然成’,这个世界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成功的世界。人生也是这样,他是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儿女,也是尘沙聚会偶然而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这个尘沙堆拢的世界一形成,很好看的,那么多的花朵,构成了自然的美。蝶乱蜂忙,人们就像蜜蜂蝴蝶一样,在那里乱飞乱钻乱忙。前面我们也提过,唐末的罗隐有一首诗,形容人生的痴,像蜜蜂一样。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一天到晚忙碌采花酿蜜,为谁辛苦为谁甜。如果喜欢吃蜂蜜的话,拿起那一瓢蜜就要念一下,然后说,为我忙!咕噜把它吞下去;那就对了,有了答案了。可是蜜蜂自己没有答案,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都是如此,忙了一辈子,为儿女呀,为家庭呀,忙到老死,最后嘛,眼睛一闭像那个蜜蜂一样,为谁辛苦为谁忙,不知道,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们说,蝶乱蜂忙,明知道人生是空,个个都看得清楚,可是还是舍不得呀!还有无限情,自己无限的感情。有时候看这个世界上的人真好玩,很多人反对打牌,但是自己一辈子就坐在牌桌上而不自知。不过打牌人人不同,有些人把写文章当牌,一天勾着头,脖子都歪了,像打麻将一样的写文章,他也在赌啊!写诗的,作文章的都一样,都是在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赌场,谁赌赢了?谁赌输了呢?只有当东家的老板赚了钱,其他的人都输光了。赢的也输,输的也输,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了解了人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同是劫灰过往客’,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个劫灰,前一劫烧成灰了,这一劫从新再来,所以叫劫灰。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像是住旅馆一样,过往之客,有生就有死,有死再有生,同为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人生在世,谁对谁错?谁赢谁输?都差不多,最后都是没有结论的走了。假使以佛法来看人生,都是没有目的的来,没有结论的回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见不是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佛讲到这里,先问须菩提,假使有一个人说,佛说的,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不对?佛经上都讲四相,这里又转一个方向,提出来的不是‘相’,而是‘见’。‘相’就是现象。‘见’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是属于精神领域。所谓见解,就是现在新观念所谓的观点,都属于见。所以禅宗的悟道叫做见地,要见到道,不是眼睛看见啊!楞严经上讲见道之见,有四句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你看这个佛经,讨厌吧!都是什么见呀见的。第一个见,我们眼睛看见的见,心与眼看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换句话说,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我们眼睛看东西,这是所见,这是现象。所见回过来,自己能够见道,明心见性那个见,不是所见之见,不是眼睛能够看见一个现象,或者看见一个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见见之时’,自己回转来看到见道之见,明心见性那个见的时候,‘见非是见’。这个能见,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东西所见的见,故说‘见非是见’。那么能见道的见,难道还有一个境界吗?‘见犹离见’。当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一切皆空以后,说我见道了,有一个见存在,还是所见,这个见还是要拿掉,见犹离见,还要拿掉,空还要空下来。‘见不能及’,真正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不是心眼上有个所及,能见的见。说了一大堆的见,多么难懂啊! 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见,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扑咚一声跳进水……要一切见无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谈禅宗了,明心见性有点影子了。记着!还只是一点影子啊! 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来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但是有一个清净在就不对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有一个清净就会有一个不清净的力量含藏在里面,就有烦恼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最后见到空,‘斯即涅槃’,可以达到见的边缘了。 知即无明本 从前有好几位大法师就是看经典走禅宗的路线,后来就悟道了。所以学禅不一定是打坐参禅,不一定要打坐参公案、参话头。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严’,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梦也是相,醒了也是相,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问他好吗?好啊!好清净。着相!着清净之相。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你要立一个清净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脉通了,前面任脉通了,拿水龙头一开灌进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着相。一着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所以现在告诉你知见之见是什么?他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说,我提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说说看,那人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没有?他这个人还算真正学佛,懂了佛法吗?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须菩提说,那不对的,这个人虽然学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那么佛也跟着说,你现在提出来一个假定的问题问我,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道之见,这只是一个讲话上的方便;假设有这么一个见处,一个明心见性,见道之见,那也只是一个表达的方法而已,一个揭穿真义的名辞而已。实际上啊,明,无可明处;见,无可见处,所以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是知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告诉须菩提最后的结论,你要注意啊!真正学大乘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想求得大彻大悟的人,于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应‘如是知’,要了解知道金刚经这些一层一层的道理。‘如是见’,要有这样一个见解,所以有知有见。
知见两个字,再加一个说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次序。按次序来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发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脱一切苦厄,但是解脱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质世间一切的束缚。当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烦恼、情感都解脱光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见,这个知与见仍要解脱,最后要彻底的空。刚才举出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里也讲,发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应该对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怎么知?怎么见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么所谓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谓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谓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这一套!‘一切’,整个归纳起来,空有都不住,无住、无著,所以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佛经故事》
16、克制感官的冲动,内心究竟宁静、安祥
阿罗汉的身口意清净;阿罗汉智慧具足,究竟解脱,究境寂静,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有一位七岁的男孩,由于父亲殷切的盼望,而出家为沙马内拉(沙弥)。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个禅观指导。剃度时,他专注观想,也因为这观想和前世的善业,剃度之后,他就证得圣果。
后来,提舍尊者在沙马内拉(沙弥)的陪同下,出发前往舍卫城,准备向佛陀顶礼。
半路上,他们暂宿某一村落的精舍。当天晚上提舍入睡后,沙马内拉(沙弥)却彻夜坐在提舍的身边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时候,稍为睡卧一会。
第二天一大早,提舍认为该是摇醒沙马内拉(沙弥)的时候了,于是用扇子摇醒小沙马内拉(沙弥)。但不幸的,扇柄却打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小沙马内拉(沙弥)急忙用单手遮住受伤的眼睛,出去打水,准备给提舍尊者洗脸,并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但当他单手捧水给提舍时,尊者告诫他,服务别人时,应该用双手。这时候,尊者才发现小沙马内拉(沙弥)的一眼已经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剎那间,尊者明白小沙马内拉(沙弥)实在是一位高贵的人,他深感歉疚,谦虚地向小沙马内拉(沙弥)道歉。但小沙马内拉(沙弥)告诉他,这既不是尊者错,也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业报。小沙马内拉(沙弥)更请尊者不要因此难过,但尊者却无法忘怀这件不幸的意外。
后来,他们继续上路,终于抵达佛陀停留的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佛陀知道路上所发生的事,就说:
「阿罗汉不与人动气,阿罗汉克制感官的冲动,内心究竟宁静、安祥。」
17、 像大地一样,内心永远祥和、清净
阿罗汉犹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愤怒;阿罗汉虔诚坚定,一如因陀揭罗;阿罗汉内心安祥清净,如无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轮回。 结夏安居结束时,舍利弗正准备与其它比丘一同外出。有位对舍利弗怀有怨懑的年轻比丘却向佛陀抱怨说,舍利弗辱骂,鞭打他。佛陀就请人召请舍利弗来解释,舍利弗不辩别自己的清白,却说:「世尊!坚定持戒并且观身的比丘,若有对不起其它比丘的行为,怎么可能不道歉,就迳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样,花卉绽放时,没有任何喜悦的感觉,垃圾与粪堆积在上面,也不愤怒。我也像门垫、乞丐、断脚的公牛一般,对污秽的血肉之躯感到厌恶,不再执着于它。」
舍利弗谦虚地说完之后,犯错的年轻比丘深感愧疚,承认自己指控舍利弗的错误。佛陀建议舍利弗接受年轻比丘的道歉,免得年轻比丘将来受业报。年轻比丘就恭敬地恳求舍利弗宽恕。舍利弗也诚挚地原谅他,并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请他能原谅。
所有在场的比丘都赞叹舍利弗,佛陀说:
「比丘们!像舍利弗这样的阿罗汉不怀任何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门柱一样的耐心、宽容和坚定,他的内心永远祥和、清净。」
18、解脱要靠自己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智者也不会为了求子、财富或谋国而造作恶业,真正的智者不应该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 昙弥夫妇住在舍卫城。有一天,他告诉怀孕的妻子说,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请他等孩子出生后再出家。孩子诞生后,他又向妻子重提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会走路时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无益的,我应该自己努力,解脱轮回的苦痛。」心意已定后,他就迳自出家为比丘,并且依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精进修行,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几年后,他回到家里,向妻子和孩子传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并且证得阿罗汉果。这时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这样,她也出家修行,同样证得阿罗汉果。
有一次,在比丘聚集的场合,有人告诉佛陀关于昙弥出家修行并引导全家人修行也证果的事。佛陀说:「比丘们!智者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以获取财富与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而无法依赖别人。」
19、我们都是痴人
智者不执着世间,不与闻诸爱欲,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丘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大目犍连恳求佛陀允许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尽管情况如此困难,所有的比丘并不颓丧,仍然满足于马商每天供养的少许谷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城的人喜悦地欢迎佛陀和众多比丘回来,并供养他们。
这时候,有一群人由于比丘们的慈悲,而留在精舍里。这群人每次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一旦醒来时,又只知道到河边去跳呀叫呀、打打闹闹地嬉戏。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飢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议论的话题,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如果我们恰好是这样的人,我们应当诚实地承认,并且决心去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 20、别人的修行不是自己的
车匿是陪伴悉达多(佛陀的俗名)王子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时的侍者,当悉达多王子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车匿也出家为比丘。但尽管身为比丘,他却因为自认与佛陀的关系密切而非常顽强、憍慢。他经常说:「佛陀出离世间、出家修行时,只有我一人随侍在旁。但现在,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出生为婆罗门)却说他们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权指导我们!」
佛陀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保持缄默,事后却仍然毁谤、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佛陀因此几次劝诫他:「车匿!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都是卓越的比丘,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
虽然佛陀多次劝诫,车匿仍我行我素,继续诟病、毁谤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佛陀说车匿无法立即改过,但等到佛陀入灭后,他就会知所变化。
佛陀入灭的前一夜,唤阿难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默摈车匿,也就是说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
佛陀入灭后,车匿领教到其他比丘对他的态度后,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因此向僧伽认错和致歉。从此以后,他改变言行,并且在禅修时遵照他们的指导,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地藏菩萨感应事迹》两则故事:
《痹疾感梦勿药记》睿宗
睿宗素患麻痹病,一云风湿病,屡经医治,终不见效。每逢节令,天时变更,病即随发。四肢发胀,行动无力,周身骨节,苦痛非常。睿宗生产艰难,无依无靠,安有余资乞灵医药。
然病苦纠缠,难忍难受。于万分无奈之中,忽思只有求佛菩萨慈悲加被,使宗业障潜消,沉痀速愈。随度诵观音地藏两大士圣号,每日规定课程,一心持念,冀得冥加。历时月余,夜梦至一所,平屋两间,内外相隔,有伟丈夫二人,各据一室。
宗素不相识,直入内间,一丈夫起立,似有所作。宗近前伫观,彼即笑问:‘尔病何等’?宗告以实,并云‘无力就医’,彼笑而不言。外室丈夫,坐靠椅上,昂然不动,目不顾宗,状若无缘者。至是忽接言:‘不吃茶最好’,只此一语,宗即辞出。
随觉是梦,梦是常事,不以为异,亦不更忆。忽忽月余,无意中忽得征验。何以言之,宗夙嗜饮茶,色味均喜浓厚,今虽不忆梦语,而每吃茶已,辄有所感。几度经验,觉梦语确有意义。每次吃茶,病即随发,若饮沸水,病则轻减。如是随时察验,历历不爽,乃不敢吃茶,常吃开水。不久之间,病竟霍然而愈,从此不复萌发矣。异哉!经云:‘阿伽陀药,万病总持’,良非虚语。用记崖略,聊报佛恩,并饷同病者。净宗学人睿宗方圣谨记
《刺血绘像》
圣子记
甘肃泰安成复初居士,自十六七岁即受程朱遗误,以辟佛老为己任。所居偏僻,无弘法高僧可亲近,遂以程朱所说为至理名言。从兹辄依其说以辟佛老,于佛老之所以,实绝无所知也。
民国十六年,右目起翳,不能睹物,至二十年,左目亦然。初则犹谓天道无知,继乃大悟己见悖谬。与其子极力忏悔,痛改前非,皈依印光大师,力修净行。效了凡之立命,法净意之革心,虽得心地光明,仍旧目睛昏翳。
乃自作文发愿忏悔,其子净念居士(法名超健),刺血画佛,以朱写经,又蒙持松上师遥传密咒,朝夕持诵。及乙亥(民国廿四年)冬月十七,早起焚香念诵,功课将毕,天甫微曦,礼拜各尊圣号。至大愿地藏菩萨之际,菩字出口,萨字尚未吐出,忽睹佛前金光一晃,有如电烁长空,从此后目能见物矣。
《加被生西》尤师康
中州(河南)佛经流通处岳师旭居士,妻早故,一女已嫁,家中仅老母一人。民国廿年,母被人力车撞伤左腿,医治无效,终日卧床,大小便溺,乃至饮食,悉赖居士扶持。早晚呼唤即趋,衣不解带,忽忽数载,辛劳万分,无法营业,资本亦且用罄。
廿三年一月廿三日,师康偕友张契正往视,见母卧床如故。居士面目憔悴,须发尽白。师康赠以钞币五元,坚不肯受,乃掷置其母枕边。并发心将师康百日来日诵千遍之地藏菩萨名号计十万遍,殷重回向其母,愿其消除十恶重罪,离苦得乐。
迨至廿九日清晨五时,母告子言,其身忽轻,且觉饥甚。居士遂进面一碗,食毕欢喜,更索枣食。居士喜曰:‘母愈矣’。曰:‘不然,恐我母子即须长别耳’。如是言已,枣未咽下,溘然逝去。居士急取引磬为念佛号。忽有周同生者来,谓夜梦母向之告别曰:‘别晨吾即去矣’。
心中有疑。故来探视,及知已寂,咄咄称异。卅一日晚,母柩既殡。居士痛念母死,茕茕独居,悲哭失声。忽闻有人告曰:‘汝毋再哭汝母,彼已为地藏菩萨接引去矣。’张目四顾,室门紧闭,何来人语。乃忆师康回向地藏名号之事,信为地藏大士威德之所加被,遂亦发愿日诵大士圣号,回向其亡母云。
【法师开示】
本期法师开示《科学佛学与幸福人生》(一),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www.zhengjuesi.net/showjs.asp?js_id=853
【正觉亮点】
本期亮点《我的五次随师朝山》,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648
【下期预告】
2012年4月13日(周五)晚上7:00-9:00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2、《佛经故事》来自网络
3、《地藏菩萨感应事迹》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朝山顺利!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2012年4月6日)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