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期:《金刚经说什么》《地藏菩萨感应事迹》(2011年6月24日)
2011-12-06 23-05-19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1、19:00—19:07(7分钟) 【正觉快讯】----(主持人:妙翠)
2、19:07—19:42(35分钟)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第17辑)----(主持人:妙翔)
3、19:45—19:57 (12分钟)《佛教故事选集》供施篇(第1辑)----(主持人:妙优)
4、20:00—20:20(20分钟) 《漫谈学佛》(第2 辑)----(主持人:妙翠)
5、20:23—20:45(22分钟)《地藏菩萨感应事迹》古代卷----(第4辑)(主持人:妙丰)
6、20:48—21: 00 (12分钟)亮点 分享学习《金刚经》的体会----(主持人:妙皿)
7、21:00- 下期预告、大众回向 ----(主持人:妙皿)
【正觉快讯】
1、仁炟法师朝山日志(最新)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281
2、【同愿同行 朝山行】第七期 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427
3、2011年6月20日 新泰市石莱镇镇长张磊看望仁炟法师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417
4、2011年7月13日-19日,山东省博山正觉寺将举办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七天法会http://www.zhengjuesi.net/shownews.asp?news_id=843
5、虚云老和尚法汇——开示(4)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425
6、正觉寺长廊建设历程实时更新(更新至2011年6月16日))
修建长廊的缘起,出于仁炟法师的慈悲。长廊竣工之后,所有到正觉寺来的法师或善信,自进入正觉寺山门起,无论到哪一个殿堂,或方丈楼、藏经楼、客房,都不用担心日晒、雨淋和冰雪,即使在雨雪天,也可以安然到各个殿堂参加佛事活动和敬香礼佛。
7、正觉寺500米深井,600立方蓄水池建设跟踪报道,实时更新(最新更新2011年6月16日)http://bbs.zhengjuesi.net/dispbbs.asp?boardid=45&Id=6668
8、正觉寺六和楼(原名转角楼)建设,全程跟踪报道,实时更新(最新更新2011年6月17日)http://bbs.zhengjuesi.net/dispbbs.asp?boardid=45&Id=5599
9、一位外国友人到博山正觉寺有感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419
——覃亚湾 马来西亚
【主题学习】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第五品偈颂
反覆叮咛无相形 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 沉醉心扉依旧扃
‘反覆叮咛无相形’,佛是语重心长,再三反覆的告诉我们,学佛不要着相,修道要想成道,无相无形。可是我们人呢?很可怜,所以第二句是:
‘觉时恋梦梦恋醒’,这就是人生,我们经常在文学上也看到,大家都会写,唉哟!人生如梦,你说讲这个话的人,他清醒没有?没有清醒!不错呀,人生如梦,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又在说梦话了。因为人在梦醒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傻,嗯,刚才做了一场梦,但是他清醒了吗?张开眼睛照样在做梦。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里做的好梦,今天他还坐在那里想,还舍不得离开梦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觉时恋梦,醒了以后还贪恋那个梦。做梦的时候呢,又想自己快一点醒才好,你说究竟那一样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譬如我们大家都念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个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另外两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学上我们经常引用到,‘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我们人生都有过这种经验感受,尤其回想年轻的时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当时看看是很平常,过后都感觉不同。就像我们大家今天晚上坐在这里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后大家回想,当年我三十年前在复青大厦楼上,我们那一班同学,唉呀,现在都过去了,一定感叹一番。这就是,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尤其我们老年人,想当年,怎么样都是好的,虽然那时乡下卫生设备不好,苍蝇叮在饭上面,但是我现在想想,还是那个味道好,赶赶苍蝇挟挟菜,现在再想那个味道而不可得;当时只是苍蝇事,过后思量也是倍有情。这就是人生,我们人生很容易欺骗了自己,这也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关于众生的迷恋,法华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佛反覆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不要着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洒常啼泪。尽管常啼菩萨悲痛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觉悟,可是我们一般人呢?
‘沉醉心扉依旧扃’,心头这个智慧之门永远打不开。智慧之门打不开是自己打不开,而且永远是紧闭着的,锁起来的。这是我们对于第五品的结论。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文喜和文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这是加进来的一个问题,我们把金刚经放轻松一点,当作是师生问答的记录,或者当成一个剧本,不要像念书一样死板,要把心扉打开一点去了解。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着魔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当年有一个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场。也有人拜了三年两年才拜到,为的是要见文殊菩萨。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那里来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答说: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
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这老头子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知道他讲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讲,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要人修气脉呀!后面有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前面是印堂呀,守窍的灵门关,这里是什么关,那里是什么关,都是讲这个。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那么两个人谈到这里,老头子就问文喜佛法,这位文喜和尚却答不出来;老头子皱了一下眉头,叫声: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来一个童子就说:法师你请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这个文喜和尚正回头要道谢,就看到文殊菩萨骑一只狮子站在空中。
可叹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见文殊,这时才发现原来与文殊菩萨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发愤努力,终于大彻大悟。文喜悟了以后,到丛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队里所称的伙夫,大陆上禅林中就叫作饭头。饭头的工作很辛苦,一个庙子中千人吃饭,那个大丛林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子啊,站在锅里头,从外面绝对看不见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锅铲之重,如果没有练过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动。所以少林寺学功夫,只要能烧三年饭,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进锅去,要搅的时候,要有武功才能转得动那个锅铲。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饭的时候,文殊菩萨在饭锅上现身,还是骑他那只狮子,在饭锅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萨,就是当年在五台山金刚窟看到的那个老头子,他拿起锅铲一边就打过去,一边嘴里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飞到空中一笑,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当然连根都是苦的啦,这个甜瓜当然连那个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数,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做过他的学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讨厌。这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反覆叮咛。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烧佛的和尚
所以说,诸位千万不能着相,一着相后来都变成精神病了,这是反覆请求诸位,也是警告诸位,不能着相的道理。禅宗到了后来,有一桩丹霞烧木佛的故事。
丹霞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经当方丈了,冬天冷起来没有柴烧,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来劈了,用来烤火。当家师出来看到了,吓得说;烧了佛,这个罪过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眉毛当时都掉下来,脱了一层皮。佛是丹霞烧的,因果反而到了当家的身上去,这是禅宗里头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的公案。这些道理都说明了真正佛法不着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时候,千万不要着相,一着相就严重了。
对于佛的这个说法,在第六品中,须菩提提出怀疑的问题了,他说:佛你这样讲了以后,将来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听到你这样讲,尤其金刚经这一种理论流传到后世,‘生实信不?’他们能够相信吗?一般人信佛都要着相,完全不着相能够办得到吗?‘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要这样看法,接着,佛就说预言了。
五百年后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相。】
这个话很严重,因为讲到一切无相,不着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闹那些境界,自己走入着相的路线,自找麻烦还是小事,已经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须菩提提出来问佛,他说你这样讲法,后代还有人真正懂得,能够相信吗?佛说你不要这样看,当我死了以后,过五百年──为什么讲过五百年?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时代;佛过世以后是像法时代,就是有佛像有经典的时候;到了佛经都没有了,只有迷信的时候,叫作末法时代。所以他说,等我过世五百年后,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开就可以相信这个话了。
佛说五百年后,重点是指后世,也有许多说法,针对五百年后这句话,多方研究推测论断,在此不多作讨论。
善行功德智慧
刚刚讲到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持戒、守戒、修福报,福报修成就了,才能得到无上智慧。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别提出来,在他过世以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话。
五百年后文化演变更不同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讨论这个问题,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佛法是从人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杀人。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五百年后,有人真能够行善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于佛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说法,能够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来,这是非常难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块钱啦!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买一大堆香蕉、饼,一人把香,烧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头,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体好、爱国奖券又中、生意发财、样样都好,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你们看!出这么一点点本钱,那个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会理这一套的。哼!你这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花一点点本钱,要求一切都圆满,达不到目的,还要讲这个菩萨不灵,这个菩萨好当吗?就像古人的一首诗,讲这个天气很难办: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出门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你说老天爷究竟该怎么办?人同天一样更难,菩萨更是难上加难。两家人打官司,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那一边好呢?你说菩萨是看谁的香蕉多一点,猪头大一点来决定吗?所以啊!这些都是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这是很滑稽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也只好写四个字来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嘴里没有办法讲出来,只好说对对对,你说的差不多啦!是那个样子,慢慢来吧!将来再说吧!那个将来再说,也许是三大劫以后才再跟你讲呢!就是说你现在听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后再说吧!
现在佛说这个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难相信的,他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过的要有大福报才行。这个福报不是世间的鸿福啊!所谓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为实’,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真理。佛说你要晓得,将来世界上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他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不知道经过多少世,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种诸善根’,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
《佛教故事选集》
供施篇 :
1、贫女的一灯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 祇树给孤独园时 ,每天总有数以万计的人 们去向他求法,带了衣食等物品去供养。
舍卫城里有一个贫穷的孤女难陀,也常常去听佛陀说法 。眼 看国王大臣等富有的弟子 ,不断以名贵的东西供养佛陀 ,而自己 却做不到,她很伤心,当然,连一顿饭都要向人乞讨的她 ,哪来 的东西供养佛陀呢 ?
可是,佛法告诉人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命运不好 , 怨谁?难陀女深知这些道理,她知道唯有布施,才能转变贫穷的 命运,她知道假如有智慧,就会种善因,不致 於受苦。
这天,难陀女很欢喜 ,因为她乞得一件旧衣 ,以一件旧衣换 得一文钱,以一文钱换得一盏灯的香油 ,她将有一盏光明的灯供 养佛陀。
难陀女非常欢喜,终於如愿地在佛前燃起了一盏灯。这时 , 她立在佛陀的面前 ,合掌、顶礼,至诚恳切地发出她的心愿 :“愿这盏灯的光明,除却我多生以来心中的暗昧,消除过去的罪障 , 获得大智大慧。 ”
人人都祈望自己的前途光明,所以在佛前,有许多盏灯。
第二天,天亮前,目犍连去巡视灯供 ,发现国王和大臣们的 灯盏,光亮很微弱,难陀女的灯盏,却灯炷如新,光亮异常 ,等 到天亮后,目犍连用扇子要去熄灭这盏灯时 ,不管怎么卖力也灭 不掉难陀女的灯火,而其他的灯火,却在不知不觉中自灭了 。目 犍连觉得很奇怪,跑去问佛陀,佛陀为他解释道:
“这盏灯火,不仅用手,就是倾四海的海水来浇泼,暴风来 吹袭,也不能熄灭,因为是主人发菩提心所布施的 ,目犍连!一 个人在布施时,假如存有轻慢心或另有沽名钓誉的企图 ,所得的 功德一定很微薄,即使布施很多物品,也是有为的功德。 ”佛陀 说到这里,难陀女来朝礼佛陀 ,佛陀很慈和地伸出手 ,抚摸难陀 女的头顶,为她授记道: “在未来阿僧只劫中,你将成佛,佛号 灯光,具有十种佛陀的尊号。 ”
于是难陀女就在佛陀的僧团出家为比丘尼。
“佛陀!难陀女受你的授记,真幸福,可是她为什么穷到那般 程度,难道是过去的造作 ?”目犍连很钦服难陀女的发心 ,因此难 陀女走后,就悄悄问佛陀。
佛陀答道:
“是的,当迦叶如来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富有的女居士,恭请如来及弟子们去受供养 ,但在她之前,如来已承认一个穷苦的女孩子的恭请 ,如来没能先应她的供养 ,使她很不高兴 ,尤其对方是个贫穷的人 ,越发引起她的嫉妒和轻蔑 。为了消除心中的不满,她不惜以恶语讥讽 ,毁谤人家,因此,招致以后五百生中永受贫穷的苦报 ,现在难得她悔过发心 ,所以才能受到佛法的甘露灌顶。”
当时,舍卫城中盛传着贫女奉灯,得到佛陀的授记。许多人也仿效,以香、花、饮食、灯·····来佛前供 养,偌大的花园 , 四周摆满了供养的物品。
这时,佛陀知道宣讲 “施灯功德 ”的因缘已成熟 ,於是以阿难 为当机者,向大众宣说了一段往事。
“过去二十五阿僧 祇劫,娑婆世界有个强大的国家,国王名叫波塞奇,统领百干个小国家 。他有一个太子和公主 ,太子名叫宝髻,公主名叫牟尼 。他们常常供佛斋僧 。当时有位比丘 ,名叫圣友,也经常到处去乞化油膏等燃灯的用具 ,回来至诚恳切地燃 灯供养佛陀及僧众,很久都没间断。这件事给公主牟尼知道了 , 她非常欢喜,命人请圣友比丘来,对他说道:
“我也发心奉持布施,你燃灯所需要的用具,让我来供养好吗?”
“好吧!”圣友比丘欣然地回答。
从此,以公主所供养的酥油 、灯炷,圣友更加一层勤劳於燃灯工作。后来迦叶如来为圣友比丘授记:
“你将在未来阿僧祇劫成佛,名号定光如来。”而公主牟尼也 同样来至迦叶如来前被授记:
“你将于未来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成佛,名号释迦牟尼 。”
“阿难,你知道吗?圣友比丘就是定光如来 。而公主牟尼就是 我,我所以能成佛,也是历劫以来,布施灯明的果报。 ”
法会中许多四众弟子 ,听闻佛陀这席话 ,欢喜发愿奉持布施 , 愿把心光点起来供养佛陀。
《地藏菩萨感应事迹》古代卷
十九,渔人蒙化
明州渔人,失其姓名,下海捕鱼,网中得像,形似比丘,不知所由,舍之滨中。夜梦见僧,形带光明,语渔人曰:‘汝何舍吾?’渔人曰:‘阿师谁耶?’曰:‘我是地藏菩萨,久在海中,救济水生,其半生天,今慕汝等,舍身网中’。寤各悔过,建立精舍,安置其像,其地渔人,至今崇奉,利济无极。
二十,至孝延年
台州陈健,素行端正,至孝超伦,建室养二亲,发心为父母造地藏观音二像,各三尺。乾德四年,身有微疾,忽闷绝,父母啼哭,二时许复苏,礼拜父母,白言:‘死别父母,未毕孝思,忽到阎王厅前,见我所造二像,住立厅中,王向之问讯,见我进,王牵我手,二菩萨像扶持两胁而登厅中,像发和雅音云:“檀越至孝未了,大王放还人间。”
王白像言:“子命业尽,其父母命长。”像曰:“寿命无定,随缘改转,檀越修福业,如何不还。”王检一卷书曰:“若人至孝造像画像者,其寿命长远,可延汝命四十年,于中二十年尽孝,二十年受孝子报。”有绿衣臣披书白王:“健子寿只十年,将受谁孝?”王曰:“法王无二言,须延子命。”’我闻此言即醒,闻者叹未曾有!
二十一,斋诵消肿
曹宗清女士,号雪才,吴县人,自记其母夫人潘氏,病历三年余,戊辰春益殆,全身肿胀。医言:‘此证名气虚中满,须俟肤中之水流尽,方得命终,已无法可治'''。
时余任职申江,月一回省,四月归,见母病已濒危境,肤亮若镜,水分胀满,大有破皮之象,号痛之声,不绝于耳,余悲愁万分!因求治法于信佛之友,承嘱虔持地藏本愿经以救母病,最能感应。余即日发愿诵地藏经三十卷,持斋三月,如得老母肿消病愈,当终身奉佛,行地藏愿,誓尽未来劫,度地狱众生苦。至五月二十七日上午,诵经圆满,不料是日午后,余母即小便狂泻,历半日一夜乃止,举家惊惶,母亦自料必不起;乃医者诊后,诧言怪事!谓:‘何得七十三岁久病之老人,有此强力能打通便门,尽排肤水,此病不久当愈矣。''''果再经二三日,昔之皮肤光亮者,变为枯绉,全体肿消,宿病尽愈。
二十二,发愿感梦
曹宗清女士又云:余自蒙地藏菩萨感应救母,信佛之心倍增虔笃。己巳正月初四日来申,晋谒大愚法师,讵甫相见,即言余与大士有缘,嘱誓地藏愿,翌日即傅大法。
余乃虔心修法,于佛前晨夕发誓,愿尽未来劫,永度地狱受苦众生,不意竟因是与地狱众生相感也。是月二十后夜间,得一奇梦,觉已茫然独行于途,似有从旁嘱余行向铁桥者,前行未数步,即闻桥下哭声震地,若有男女老幼数千万人之号哭声,杂然并起,此际余不禁心为悲恸!
自念幼时尝闻人言,筑桥须将生人祭之,是无乃被害而死者之哭耶?心殊凄怆不安,仍向前行,桥长约里许,哭声依然。桥尽,见有极高大之铁城门,既出,梦旋醒。是时余已知自身卧于床上,但惨不忍闻之哭声,仍入耳际,未尝少减,深以为奇!
乃振作精神,于明亮之电灯光下,周察房中各物,实无有可得而发声者,因细审其音,一若备极痛苦,片刻难受之状,余不觉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忽悟此必地狱中受苦众生之哭声也,即穿衣结跏趺坐,其声始已。翌晨,往告愚师,据云:此实地狱中受苦众生哭声,因汝虔心发地藏愿,故得感应彼辈,使汝亲闻其惨状,祈决心修行,倘早一日圆满功德,地狱众生当早一日脱离苦难耳。余既聆师示,因发誓愿舍弃一切,专心修行,即辞教职,于五月初间入山净修去。
二十三,塑像愈病
顾存信,许圆照学长之外孙也,年甫二龄,患结核症,牵缠三载,病弥笃,诸医为束手。乃从许公劝,将孩最爱玩之饰物,依经意,在病孩前说三次后,变卖得款十元,敬塑地藏菩萨像一尊,每日虔诚顶礼,此后,其病若失。迄今数年,即感冒小病未稍作也。民国十六年三月初二,余访圆照于上海安纳金路顾宅,亲见亲闻。李圆净记。
二十四,现母修路
安徽曹又新居士,幼年多病,母韦氏,诣九华山进香,求地藏菩萨默佑,痼疾得痊。因是母子虔心奉佛。肉身塔者,菩萨藏身之胜地,全山香火之总涯也。
善男信女往来进香者,踵相接,而自塔前十王殿,下至白马亭街,化城寺,放生池间,蜿蜒数百丈,道路崎岖,行者惮焉。韦乃发愿,俟家稍裕,为之修砌,临终即以此嘱子勿忘。
今十余年,又新虽服膺拳拳,终以工程浩大,未能举办。戊辰二月,观音圣诞,又新入山贡香,礼塔毕,于上禅堂前游览山景,忽见其母杂女众内,身负香囊,从正天门下,相距只数十步,谛观容貌甚晰,乃急趋之,转瞬遂失所在,因思此非母遗志未酬,现身点化耶?乃竭力募缘,以成母志。行见灵山胜境,路现庄严,可谓以孝顺心,上报佛恩,普利有情也。许止净记。
二十五,梦示遇子
赵桂馨,安徽合肥人,耕读为业,夫妇年逾半百,只一子,名存金,入塾诵读。己未秋,存金感时疾,数日逝世,桂馨夫妇恸不欲生。
一夕,梦地藏菩萨来慰之曰:‘汝子已于某处某宅借尸还魂,汝于年终来山,可得相见。''''馨觉,惊喜交并!然颇疑积想成痴,幻梦难信,惟既得梦示,不肯置之,遂于腊月,夫妇相偕朝九华山,甫至佛殿,一儿迎面来,大呼阿爹阿娘不置,询其姓氏里居,乃以赵儿生殁因缘对,且面貌虽殊,音声未改。
并云:菩萨救济,令得还魂。夫妇大喜,遂携归,为子如初。其生身父家闻之,争执致讼,然子自述确系赵儿还魂,不愿遽归本宅,于是经众调解,往来两家,各作半子。此亦金史张合得后又一新判决也。桂馨于民国九年,送佛法无边匾额于山上,并纪其事本末。又新朝山见之,录其事略如此,许止净记。
二十六,礼拜安产
梁璧垣居士之长女,适张氏,曩年随其夫赴河南某矿师之任,时适有娠,居士以无人伴往照料为虑,乃教令用黄纸书南无地藏王菩萨,每晨焚香礼拜,生产必可安顺,其女遵教奉行。及生产时,乡间无看护医生,而毫无所苦。越两年又有娠,仍用前法,而所生子女二人,相貌端好,聪慧和善。余皆见之,聂云台记。
二十七,读经梦母
吴契悲居士,江苏人,民国十七年五月遭母丧,二七日后,遇赵云韶居士,劝以念地藏本愿经,遂于是日起,每日焚香恭读一遍,至七终而止。
一阅月后,居士夜梦方酣,忽作念曰:凡至心愿见之人,终必获见,遂念阿弥陀佛及地藏菩萨名号,俾藉威神,得至母处。旋觉颈后,有手推转,遂依其向,腾空而行,穿过墙垣,了无障碍,两目微启,见物迷离,经过长途,得至一处,忽后有人,若偕来者,谓居士曰:‘仍不得见,其将奈何?''''居士举首,见一丛林,即跪求地藏菩萨,告以母之近状。
忽闻空中,有人作答,而未闻悉。问偕来者所答何语,其人答言:‘为弗退转。''''居士因念,既弗退转,必已生西,答此语者,必为地藏菩萨。遂拜而呼云:‘求菩萨发大慈悲,令得见母'''',作是语已,同来者即指示上方,居士仰观,果见楼阁玲珑,备极庄严!
偏左一岩,岩上有阁,其母探首窗外,面含笑容,以手相招,居士呼母,旋又见母立在廓下,衣色微黄,向之作语,但未闻悉,求母再说,母遂又言:‘某某(居士之弟乳名)亦在此处。''''正欲问母临终之时,曾否觉苦,母已转身,即将他去,遂急呼曰:‘母自保重。''''须臾间,母已登高处而隐。
居士合掌,仰天呼谢地藏菩萨!而梦觉矣。聂云台闻吴居士亲述梦状,记实如此。
【法师开示】
本期法师开示为能行长老开示的《漫谈学佛》,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www.zhengjuesi.net/showjs.asp?js_id=757
【正觉亮点】
本期亮点:
1、妙燕《<金刚经>的启迪》,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bbs.zhengjuesi.net/dispbbs.asp?boardid=21&id=20680&page=1&star=1
2、妙动《学习<金刚经说什么>共修感言》,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bbs.zhengjuesi.net/dispbbs.asp?boardid=21&id=20681&page=1&star=1
【下期预告】
【正觉沙龙】2011年7月1日(周五)晚上7:00-9:00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2、《佛教故事选集》供施篇
3、《地藏菩萨感应事迹》古代卷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朝山顺利!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201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