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 ENGLISH
  • 首    页
  • 走进正觉
  • 新闻公告
  • 祖庭建设
  • 朝圣专栏
    • 朝礼九华
    • 朝礼五台
  • 佛教文化
  • 禅修茶道
  • 书画院

最新推荐

  • 山东省宗教事务条例
  • 《宗教事务条例》
  • 淄博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实...
  • 博山正觉寺壬寅年结夏安居
  • 博山正觉寺新春助老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
  •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 禅茶音乐会chanchayinyuehui
  • 图说正觉tushuozhengjue
  • 公益慈善gongyicishan
  • 健康素食jiangkangsushi
  • 正觉文慧
  • 正觉快讯
  • 点滴学佛
  • 正觉沙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正觉文化 /正觉沙龙 /第181期:《金刚经说什么》《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2011年5月20日)

第181期:《金刚经说什么》《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2011年5月20日)

2011-12-06 22-37-57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1、19:00—19:07(7分钟) 【正觉快讯】----(主持人:妙翠)

    2、19:07—19:34(27分钟)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第12辑)----(主持人:妙翔)
 
    3、19:37—20:07 (30分钟)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第30辑)----(主持人:妙优)
 
    4、20:10—20:27(17分钟)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仁炟法师《朝山日记》摘录----(主持人:妙翠)
  
    5、20:30—20:45 (15分钟)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演培法师)----(第30辑)(主持人:妙丰)
  
    6、20:50—21: 00 (12分钟) 亮点《六和楼——咱居士在正觉寺的新家》----(主持人:妙皿)
 
    7、21:00- 下期预告、大众回向 ----(主持人:妙皿)
 
 
    【正觉快讯】
 
    1、仁炟法师朝山日志(2011年3月25日——5月20日)(最新)
 
    2、朝山已到青石关http://www.zhengjuesi.net/shownews.asp?news_id=841
 
    3、《同愿同行──用心跟您去朝山》网络活动倡议书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241
 
    【心愿卡】名单将每月汇总,祈请仁炟法师加持参与者朝山功课圆满,并在朝山结束后的圆满大回向法会上对所有【心愿卡】进行统一加持,为活动参与者祈福祝福。
 
    南无地藏王菩萨(108叩拜版)http://www.zhengjuesi.net/showdj.asp?dj_id=98
——跟随仁炟法师发音每天108拜,殊胜!
 
    4、正觉寺500米深井,600立方蓄水池建设跟踪报道,实时更新(最新更新2011年5月14日)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45&Id=6668
 
    山东博山正觉寺自建寺以来,一直同周边的安上村民共用地下水源,在夏季用水高峰时节,或者寺院建设高峰时间,往往无法保证寺院正常生活用水。特别是法会期间,来寺院信众很多,更是造成用水的紧张。唯一解决办法,是寺院自打一口500米左右的深井,再修建一个600立方的蓄水池,才能满足寺院日常生活,特别是法会期间的用水需要。寺院早有此设想,但由于资金一时无法解决,一直没有动工。现在终于有善信发心做功德,初步解决了一些打深井的资金难题,让500米深井及600立方蓄水池建设能够顺利开工。
 
    5、药师七佛殿建设历程,实时更新(最新更新时间2011-5-14)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45&Id=5747
 
    药师七佛殿计划将在2011年国庆假期期间进行开光庆典,欢迎大家随喜参加,并留心正觉网、正觉谈法会公告。
 
    6、原创]山东博山正觉寺天王殿建设历程(随时更新,最新日期2011-05-14)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45&Id=5609
 
    7、腿伤未愈再踏朝圣之路 虔诚叩拜祈盼祖庭重辉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278
 
    鲁迅先生有首诗——‘我以我血荐轩辕’。仁炟也准备从后天拖着病腿、拄着拐杖三步一叩朝拜九华山,重新走到朝山路上去。以此祈求佛力加持,正觉寺建设能够顺利圆满。也希望更多的善信能够认识正觉寺,支持正觉寺的建设。祈愿佛法昌隆、正法永驻、国泰民安、大众吉祥。希望广大佛门义工共同努力!”
 
    【主题学习】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他说,学佛要这样大的愿力,要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痛苦与烦恼是很难解脱的,佛也只告诉我们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方法。解脱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佛不过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诉我们,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这是佛的愿力和胸襟,学佛先要学这个胸襟,就是说虽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心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佛的境界谦退到极点,他要度尽了一切的众生,而心胸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他宗教解释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没有权威性,非常平凡,很平实,只说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

  ‘何以故’?什么理由要如此呢?这是他加重语气。

四相和我的观念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他说,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天地生万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说,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属于谁的,告诉你,你拿去吧!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都告诉你了,为什么你不能到达佛的境界呢?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是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子也是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了……这都是因为心里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我相就起来了。感觉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着寿者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要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三轮体空布施
 
  这一段,佛学有一个名称,叫做‘三轮体空’。轮者不是车子的轮子。轮是形容词,指三个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讲布施的重要。金刚经现在开始讲般若了,般若的第一个眷属,就是布施。刚才这一段已经开始要讲布施,先说明三轮体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那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须要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忘记了谁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着等弥勒菩萨下来。佛的这个精神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这里着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怎么使心、忘想烦恼降伏下去!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这样。因为须菩提不懂,所以佛接着在下章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侯,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侯,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

转化十二类生
 
  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说,很多年前,也曾经听我讲过这一段,除了我前面讲过的,好像还有进一步的道理。其实,所谓进一步的道理就是:这个境界就是有愿力,一个大乘菩萨发愿及菩萨行,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自觉没有做什么救苍生的事情。一个人救人、利人是应该的,假使心中还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经不是菩萨道了。这是指外面行愿方面的。内心修持更须这样。我们自己学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静坐方面,都是在着相。

  譬如许多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学各种的方法,打坐、守窍、修气脉转动,实际上,已经都落入寿者相了;接着我相、人相、众生相也都跟着而来,学佛的成就当然不会大了。又如修净土念佛的朋友们,假使念一句佛号,观念里头或下意识中,附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情况,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举凡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细心检查心念才会发现。

  关于卵生、湿生、化生、胎生等,我们上一次也分析过,人的生命里头,本身内在就具备有这十二类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我们仔细分析一个人,活着为了面子、为了漂亮,人生时常是作给人家看,或者作给儿女看的。

  当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父母盯得很紧,他生气了,因为他是个独子,他告诉父母:你少盯一点好不好,否则我不给你念书了。这个话也对啊!现在的青年考联考,好像都是为了父母,为社会,为家庭。人是很可怜的,活了一辈子,一天吃三碗饭,只有十分之三是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余大部分是供养自己身体中的卵生、湿生、化生吃的。肠子里有蛔虫,身体中有各种细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众生,及各种的现像,在我们人体的内部都统统有了。所以说,人体是个小宇宙,左眼是太阳,是阳;右眼是月亮,是阴;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又如身体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体内部又有各种的生命,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包括精虫卵脏等等,这些都与禅定有关。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

  所以这位同学别着我讲这一面,认为我还留了一手,实际上这一面是讲实际功夫,几乎没有人相信。普通金刚经这一段讲过去就算了,现在既然有人指出来,已经留不住了,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这样,这是补充第三分。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
 
    □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 
 
  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这样东西,但并不以悟境的贪求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此观念摆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禅者修行,重视过程不重视目的。在修行过程中依照明师的指导,用正确的方法,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所谓一掴一掌血,一步一脚印,贴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顾后,念念不断、丝丝入扣、绵绵不绝,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后,始知悟与不悟、生死与涅盘,和修行了不相关。 
 
  但是一般初学佛者,虽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盘是彼岸,但却不知生死和涅盘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盘,认为未悟之前是为烦恼所缚、为生死所苦、受众苦煎熬,但若一旦开悟,就能了生脱死、得大自在。殊不知这是方便说,是为迷人说,不为悟者说,以此诱导迷人来修学佛法。一旦进入佛门,生信起修,就要告诉他们,修行不为目的,悟境也是执著,除执著才能开悟,才能离开生死的烦恼。如能有此认识,即不会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终,无法体验舍执、离执的功夫。经常都在畏生死、求菩提的心态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担心死后下堕三涂了。因为心向涅盘,总比心向地狱来得好。佛法重视愿力和业力,依愿力为前途的导向,但因修行时业力的障碍,此生虽然可能无法得到解脱,但也不会离开三宝。此生若不成,来生可再继续,在愿力的引导下,努力于戒、定、慧三学的修持。也就是持戒的福业及定业、慧业,三者相加,必能使之上生天国、往生净土,乃至成就菩提;至少也还能够转为人身,继续学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禅者,第一:不必为死后的去向而担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浅薄,没有把握,没有自信,不知自己的愿力有多强、修行的功夫有多深?唯恐由于愿心不强,戒、定、慧三业的功力不够,临命终时会受到恶业的影响,魔冤的牵引,而离开三宝,堕至三涂,于此出没生死,再也无法回头,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弥陀的本誓愿力,以求往生西方净土;一方面以禅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长往生净土的资粮,这样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国在宋朝以后,禅净交流且倡导禅净双修,是以禅的方法和求生净土的愿力两者并重。倘使禅修的功夫得力,则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话,也能以殊胜的净土为其暂时的归宿。
 
    □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经常听说:「信佛三天,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西天。」这似乎表示,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肯定的事实。其实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认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等于完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就是说,只要心回意转,马上就可以花开见佛,或者立即成佛。而一旦信佛并开始学佛之后,才知道成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事实上,学佛之道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难行道,从初发菩萨心,到修行自利利他、难忍能忍的菩萨道,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完成佛道。另一种称为易行道,要学念阿弥陀佛圣号,凭藉佛的本愿力,先求往生西方净土,经过长时间的薰闻,证得圣位的菩萨之后,再以自己的愿力,回到世俗的凡夫群中,广度有缘的众生,积聚智慧与福德资粮,直至功行圆满,方能成佛。所以学佛越久,知道佛法越深,才了解从凡夫到成佛的路程是相当遥远的。 
 
  因此,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指在逐渐地成就佛之功德的开始,亦即指完成了自己能够成佛,也必将成佛的第一步。认同众生与佛本来一体,无二无别,只是在迷为众生,悟即为佛,并不是说,当我们承认自己有成佛的可能之时,就已同时完成了佛的福德和智慧。 
 
  也有一种情况是,学佛之初勇猛精进,觉得佛果指日可期,而且他们也的确能够重重突破,似乎烦恼迅速消除,智慧速疾增长;但是日久之后,仍然觉得烦恼未除,反而感受到障碍重重,业障、魔障、病障层出不穷。如此一来,可能有两种结果:知道了学佛成佛不是一朝一日或一生一世的事,乃是多生多劫不断修行的事,所以不再急于成佛,而能改采脚踏实地、逐步前进的心态,甚至抱持不问收获,但自耕耘的态度,努力修学。另一种则是对于佛法失去信心,认为开悟成佛之说,只是一种观念或理想,解脱烦恼,转凡成圣,乃系不可能的事,所以放弃修行,或者改信其他宗教,以期获得另一种方式的归宿。 
 
  综合以上诸种情况,可得一个结论:「学佛越久,离佛越远」的问题,是基于「断烦恼、证菩提」的观念而起。如能体会到无求、无得,方证无上的佛道,但以佛法用之于现实人间的日常生活,即能解除许多矛盾的心结或情结。若不急求断烦恼证菩提,烦恼自然已在减少,那样的话,不仅不会感到学佛越久离佛越远,而且会使你突然发现,佛就在你的眼前。只要自心与佛的慈悲与智慧相应,自心即是佛的全体大用。因此,《宗镜录》的作者永明延寿禅师主张:「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若将佛的慈悲与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而不急求了生死证涅盘,岂会产生「学佛越久离佛越远」的误解? 
 
  □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 
 
  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则应现出家相,不该一方面舍不得离俗出家,另一方面又要模仿出家生活,享受出家人的权利,这不是在家学佛的本意。在家学佛是为了获得佛法的利益而学佛修行,护持三宝,是三宝的外护,不是三宝的核心。 
 
  然而,时代变了,出家人少了,需要佛法和佛事的人数却增多了。在没有出家人或很少出家人的地方,也允许在家居士代说三皈。三皈的本意是恭敬归命佛法僧三宝,其是以僧宝来说三皈,不是在家居士说三皈,皈依僧宝也不是指皈依在家居士。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僧伽未必是僧宝〉,收在《明日的佛教》一书中,其中对三皈对象的僧宝,就有很详细的说明。 
 
  总之,居士虽不可越俎代庖,自称皈依师,但他们可以在无人说法处及无人说法的时地,代替僧宝中的某一位大德法师说三皈。不过,对一般众生,如种种动物,其不论死活,任何佛教徒都可随时为之说三皈,使众生普种善根,作为未来得度之因。 
 
  至于讲经说法,在佛世就有居士代佛说法的例子,甚至也有长者居士代佛为僧众讲授法义。如大乘经中,就有维摩诘居士说法,胜□夫人也有说法的记载,因此,居士说法应该没有问题。依古来惯例,居士不得以说法来赚取生活费用,是因为居士有他自己一定的谋生方式,不靠讲经说法维生。但是,目前这个时代一切讲求专业,宏法也须专业化。如果居士以弘扬佛法为专业,应该酌量收取报酬,作为养家活口的生活之资和交通所需。然而,若以讲经说法为谋财手段,大受供养,漫无限制,那就不是学佛的居士应有的心态了。除此之外,今日或明日的居士,若为佛教的文化教育及行政工作做专业性的服务,也应该接受适量的待遇以维持家计。 
 
  至于化缘,其本意是让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有接触佛法的机会,所以比丘要沿门托钵乞化善缘,原来目的不在饮食,而在种植信佛学法的善根。现代人提到化缘就联想到向人要钱,这并非佛法的本意。当然,透过乞化而使在家人布施,双方都得实益,不过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表面给人佛法而目的在于要钱。现今化缘多半是为建筑寺院,很少是为了个人生活,也有一些是团体和寺院乃至个人,为了举办、促成某一种文化教育慈善事业而产生,比如印经、办学校、建医院、孤儿院、老人院等,面对此等活动,出家人应该做,居士们当然也应该做。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乞丐教育家武训,就是以要饭来办学,这是值得鼓励的。因此,居士化缘,但问其目的何在,不是可以或不可以的问题。若为拥护三宝,当然可以;若为社会福利,同样可以;但若为购买私人住宅而假借佛堂、寺院之名,来营个人私利、图个人享受,那就是违背因果的。 
 
  寺院,《法华经》称之为塔庙,原本是用来供佛的舍利,后来才作为珍藏佛的法宝。在有佛有法之处,一定有僧人照顾,所以在塔庙的旁边有僧房,这就完成了住持三宝的形象。俗人亲近三宝,若住于寺院,称为近在,其目的是学习出家的威仪及修行的生活,并且为僧伽大众服劳役,称为耕种福田。 
 
  佛典中尚无居士主持寺院的成例,但是近世以来,日本的佛教以在家居士为中心,他们住于寺院,生儿育女,代代相传,是职业的宗教师家族,和一般的在家居士不相同。另外。像民初的杨仁山、欧阳渐、韩清净,都是以居士身而主持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他们都有道场,但不以寺院称之,比如祗园精舍、金陵刻经处、支那内学院、三时学会等。 
 
  因此,近代不乏名居士主持各类道场的例子,都是用精舍、学会、学院、莲社、居士林、居士会等等名称,不曾用过寺院的名目。如果居士一定要主持寺院,那可能是密教在家派的喇嘛,或是神道教的庙祝,而不是住持。因为寺院的住持是代表住持三宝,居士既非三宝之一的僧宝,怎能当住持?名实不副,是违背佛教伦理的。 
 
  凡是佛教徒都应该念经拜忏。佛教既然鼓励生前结社共修,死后也当有同修的助念超度。因此,居士当然可以替人助念,为人超度。不过,问题在于若干在俗之士以为人诵经拜忏超度亡灵为专门职业,如先天、龙华、一贯道等斋教就有这种情形。他们平时不敬僧宝,一旦有人过世需要超度,就出现专为亡灵超度的斋公斋婆,且学僧尼常用的经忏佛事到处赶场。他们既是职业性的诵经团、拜忏队,当然就不免论工计酬,然这种现象是佛法所不许的。 
 
  也有人问,居士能否使用法器敲打唱念?这应该不是问题,只要是用来诵经拜忏、修行佛教仪轨,而不是作为赚钱谋生的途径,就没什么不可。问题是,学会法器的敲打唱念之后,很可能被人东邀西请,忙得不可开交,以至舍弃了自己的本行职业而把经忏佛事当成专业,这是必须防止的事。在家居士的谋生方式有很多,若用修行的方法谋生,虽不会饿死,也不会大富,正信的居士何必要下海去赶经忏? 
 
  至于出家人的事务,所谓僧事僧管僧了,居士不得参与,更不可干涉;这就好比你不是某团体的成员而去干涉该团体的事务一样,参与已属不可,何况干涉?所谓僧事,是指出家人的生活、威仪、戒律的清净与否以及僧众之间的相互摩擦等,居士如果过问,就像自己不是军人身分而走入军营去论断军纪,或处理军人的事务。 
 
  出家人本为一体,因为是凡夫,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有矛盾。但是僧无隔宿之怨,更无不共戴天之仇,小小摩擦转眼即了,所以往往以不了了之的方式来处理僧众的琐事。如果居士插足进去,反而使得事情扩大,而且口舌更多。所以居士进入寺院,只需热心护持,不可帮一个说一个,谈论是非,制造纠纷。常言说,不看僧面看佛面,你是为信佛、学佛、护持三宝而亲近寺院,故不要因为见到你所不顺眼的僧众现象而生讥嫌,自寻烦恼。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李圆净居士原著  演培法师白话讲述
 
    第五篇 广劝惩
 
    ★明朝有位王文肃公名锡爵,别号荆石,是江苏省太仓县人,他虽然很显贵,但终身不二色,好行善事,梵宇(指庙宇而言)不论大小,均皆欣喜书写匾额,一律护持。他到了晚年,命令工人以金银汁绘大士像,并在像上亲手书写心经一篇,布施给人供奉,不计其数。其子缑山先生单名衡,中榜眼(状元下第二名),其孙名叫时敏,别号烟客翁,也笃奉佛教,增修世德。每年到天寒岁暮,他首先倡导平粜官米,兼煮粥施济贫民。并敦请瓶窖(地名)闻谷大师前来创兴佛法。是时有位陆孝廉名叫允升,于梦中到达大寺,看见六个人挑著豆来,黄豆之中杂有蚕豆,旁边有位和尚指著说,这都是烟客翁所积储的善果呀!大善记一蚕豆,小善记一黄豆,后来证得豆有六担,可见其行善之多,他生有九个儿子,第二个儿子单名叫揆,及第(指得中言),第八个儿子单名叫持,及次房孙子单名叫原,都是进士,一门厚德,鼎盛不衰。(现果随录)
 
    ★明朝有位林老头,是广东省潮州府刑房典吏(主管监狱的官员),矜怜体恤有嫌疑的罪犯,哀伤悲悯一些无罪的冤狱。在狱中偶然有一个人含冤犯了死罪,一时急切不得计策,于是他早晚祈祷于大士像前,希望大士垂示援救的方法。一夜梦见大士指示的说,某按院判词至为可疑,又某刑事审讯官招供不确,你可乘此机会为之辩驳,可见其罪为乌有,到了第二天一拂晓,即代为之作状词上诉,果然得以宽免释放了。其人,感激林老的恩德,打算来报答他,知道他年老缺乏子嗣,想以自己的女儿来答谢他。林不允许。于是以酒将其灌醉送到密室里,暗中命其女侍林就寝,林查觉后,当曰“不可”,女以父母命强之,林连说:“不可,不可,不可。”毅然决然而逃出,于是后来再不过其门了。年到五十岁时,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大钦,在嘉靖壬辰年间,由乡荐入都,到京中应试。旅舍的主人,梦见大士对他说,明年有个林三不可的儿子来住在这里,乃是新科的状元。放榜后,果然相符所梦,于是以之告诉状元,但不知其所谓,归家后询问于母亲,才知道他父亲从前所积的阴德云。(劝戒类钞)
 
    ★清朝有个尼师法号等龄,是广东省番愚县的人,俗家姓邓,礼佛诵经非常精进勤奋,自早至晚毫不懈怠诚恳切念净土,尤其持诵大士宏名,不停于口,庚寅年七月二十三日礼拜持念至半夜,四壁寥然,空空如也。惟独有自己一个身体,恍忽之间,好像手中拿著东西在掌心里,不知不觉的纳入口中吞下,打开手掌一看,尚剩余有三颗,其色鲜红有如朱砂,从此绝食,了无有饥渴,礼佛念经如平常一样,后来稍为吃点时令水果,而人间烟火食物,不再沾唇,不但身体皮肤如平常一样,而且精神反转为健旺,住在广州严净庵。(观音慈林集)
 
    ★清朝有位姓冯名叫如京的人,别号秋水,为雁门地方的硕学望族。在广东西宁观察使(官名)时,人民作乱讨伐已经平定,将军打算尽行歼灭,先生秘密为之请命,将军不为允许,先生说:“天地以好生为德,文字以止弋为武,今日背叛之人罪固然可诛,然而倡乱者不过十数人耳,为何现在连系牵累数千人,况其中或有胁迫所从,或有无知之徒,或有老弱鳏寡,不分良莠,或渠魁共沥血于白刃之下,于心为之忍乎。若有再变,愿以吾全家坐之。”再三言劝,于是只斩巨匪数人,其余的人,分别轻重责以军枚,而后释放。到了第二夜,先生梦见祥云满室,如世上所绘大士,由云中降至其前,绣褓中携有一子,对他说,知君无子,以此子赐给你。公答说,我已有子,何谓为无。大士又说,那个不是你的儿子,这个才是你的儿子。公乃以手接云,然中间阻隔著一条牛,不得前进。大士说,你知道吗?你家里吃牛肉,戒掉才行。公于是发愿世世不再吃牛肉。乃将其子接受于怀中。次年果生一子,即取名叫给谏,别号云绣。后来长子中年殇亡,无后,继嗣者皆是给谏之子。数十年来,始将梦中证实,诚有如是之灵验。(柳崖外编)
 
    ★清朝吴门地方有位姓施名叫阶锦的人。当他尚在学生时代,听朋友们讲,某人妻室貌美,可以金钱为饵,及至见其妇人,赧颜对客眉睫间尚有泪痕。问之何以至此,彼妇言因贫穷,不能生存,故以色出售暂救饥寒,实在不是甘心情愿做此丧廉寡耻之事。复问其夫所在,则避在旁舍之中。施叫他出外责问,彼此实在无法可想,若能得五六金,即可做小本经营,以维持生活。施急归家取十金给他,于是从此不再到妇家。而其夫为感谢他的恩德,常来探望,外人皆疑施某与妇有私通,非笃行之士,妇人听到极为羞愤,因之塑大士像一尊早晚焚香拜祷著说,只怪予立志行为不端,受此不白之冤,夫复何尤但是恩人施生,周济人的患难保全了我的名节,反遭诬蔑之言,愿其将来必定高中解元,方可以昭雪这种不白之冤,时在康熙庚子年科场施生果中江南解元。(劝戒类钞)
 
    ★清朝有位涧南居士自记中说,时在乾隆戊子年间:“成作客西江时候,曾经和松江的张孝廉名叫艮山的同住在一个旅舍里,每天一早就听到张高声朗诵的声音,问他所诵为何?他答以此乃心经、白衣大士神咒、高王梦授等经,并且说吾家之三世都信奉受持这些经典,历年以来颇为灵验,你何不也照予受持。我即答照办,因亦请置一册,逐日虔诚的诵念并记数,后来路过吴江地方,乘船停泊太子矶,登上大士阁卜签,签云:‘劝君作事要心坚,三十四中良有缘,丹桂同根指日发,芹香有种次第联。’这年的秋天长兄领乡荐,我也补上了群庠,侄儿们亦相继游伴;更奇怪的是哥哥的榜上名次与我的号次都是三十四号,与签上所示之数符合,更为感佩大士之灵感应验,因此更深信艮山所说诚不欺我云云。”(观音经跋)
 
 
    【法师开示】
 
    本期法师开示《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仁炟法师《朝山日记》摘录》,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www.zhengjuesi.net/showjs.asp?js_id=746
 
 
    【正觉亮点】
 
    本期亮点《六和楼——咱居士在正觉寺的新家》,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www.zhengjuesi.net/showpilgrimage.asp?news_id=264#zhengwen7
 
 
    【下期预告】
 
    【正觉沙龙】2011年5月27日(周五)晚上7:00-9:00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2、《学佛群疑》(圣严法师) 
 
    3、《观世音菩萨灵感录》(演培法师):第五篇 广劝惩(连载)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朝山顺利!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2011年5月20日)
分享按钮
正觉网     中国贸易报 佛教文化     华人佛教—凤凰 网     大渡网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备案号:鲁ICP备18032971号    公安备案号:37030402000864号    电话:0533-4205918 传真:0533-420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