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期:《正信的佛教是什么》《佛陀的修学历程》
2011-12-05 21-22-01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1> 19:00—19:15【正觉快讯】----(主持人:妙翠)
<2> 19:15—21:00【主题学习】----(主持人:妙翠、妙和、妙住)
主题学习《正信的佛教》《阿含经故事选》(第1辑)
<3> 21:00—21:10【正觉亮点】----(主持人:妙皿)
<4> 21:10—21:30【法师开示】----(主持人:妙道)
<5> 21:30-下期安排、大众回向----(主持人:妙道)
【正觉快讯】
2、殊胜福田极稀有——大家一起随喜博山正觉寺佛像贴金,共襄善举功德无量!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1&Id=1790
《三世因果文》中写到“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给佛像贴金不仅为自身的解脱积累殊胜的资粮,获得深厚的福德,亦能为现世父母双亲增福延寿,自身事业发展,获得出世及世间的双重利益。
3、欢迎订阅免费正觉快讯报http://www.zhengjuesi.net/shownews.asp?news_id=569
有意订阅的善信,请发函至正觉寺信箱zhengjuesi@163.com.
4、平时烧一炷香行不行?http://www.zhengjuesi.net/showjs.asp?js_id=632
正觉网仁炟法师开示http://www.zhengjuesi.net/js.asp
5、一段善意的提醒引起对言谈中常见的“是是非非”之反思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5&Id=4828
常言道八风吹不动,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又有几个人能够超然。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自2007年以来,每年暑期,正觉寺都会举行“正觉行”活动,内容丰富:拜忏、出坡、法师开示、斋天、焰口、放生、法会等等。一年比一年人多,一年比一年殊胜,义工们的工作量与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家常常半夜三更还在做准备工作,包括打扫卫生,整理物品。但从没有人喊过苦,喊过累,大家只有一个心愿:把事情做好,把正觉行办好,把正觉寺的形象树立好。
2010年还要继续举行夏季正觉行,欢迎全国各地的同修们都来体验山东省博山正觉寺夏季正觉行的殊胜!
【主题学习】
圣严法师简介
圣严法师,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丘。他是江苏省南通县人,一九三〇年出生。幼年家庭贫困,十四岁在南通狼山广教禅寺出家。一九四七年,到上海静安佛学院读书。一九四九年,受战争影响,随著军队到了台湾。在军中服务十年,官拜少尉通讯官,于一九五九年奉准退役,二度出家,由“中华佛教文化馆”的东初法师为他剃度,法名圣严。
一九六二年到高雄县美浓镇闭关,前后在关房中用功了六年之久。一九六八年出关,在台北善导寺开“佛教文化讲座”。这时他受到在日本留学的张曼涛居士的鼓励,也得到东初老人的支持,决定到日本留学,作更深一层的研究。
一九六九年三月东渡日本,考入东京立正大学硕士班,两年之后,以“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论文,取得硕士学位。继而二度赴日,又继续了四年苦读生涯,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论文,于一九七五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法师应美国佛教会沈家桢居士之邀聘赴纽约弘扬佛法。初在美佛会的大觉寺开设“坐禅训练班”,以美国人为对象教授禅法。继而出任大觉寺住持,美国佛教会董事、副会长。一九七八年底,辞去美佛会各种职务,在纽约成立“禅中心”,七九年七月,易名为东初禅寺,纪念他的剃度师东初老人。到一九八二年,因原址不敷使用,转迁到同街的五十六号,面积较为广大,便于推行弘扬佛法工作。
一九七八年,法师受聘为台北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一九八一年研究所改隶中国文化大学,成为正式教育机构。一九八四年,文大当局因政策关系将佛研所停办,圣严法师乃在台北北投的佛教文化馆,另行创立“中华佛教研究所”,获得教育部核准立案,负担起培养佛教高级学术人才的任务。
纽约的东初禅寺,系以美国人为对象(当然也不拒绝华人),推展现代禅法为重点工作的寺院。法师在日本时,曾学习过曹洞宗、临济宗诸家的禅法,他再研究中国近代禅门巨匠虚云、来果诸师的著作,综合各家之长,创立了以中国禅为基础的现代禅。东初禅寺出版英文的《禅通讯月刊》及《禅杂志季刊》,发行遍及西方二十多个国家;法师有多种英文禅学著作,也行销世界各国。在法师的剃度弟子中,也有美国青年随之出家。
一九八八年,法师在台湾北海岸购得三十甲亩土地,兴建“法鼓山”道场,此道场计划包括法鼓人文社会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国际佛学会议中心、国际禅修中心、清修安养中心等,现在法鼓山面积扩充到六十甲亩,水土保持工程业已完成,硬体建设已经开始。圣严法师弘扬佛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法师席不暇暖,中美两地奔走,无非是实现此一理念而已。
(于凌波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文章出处:
地藏孝亲网首页-学佛入门-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讲述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虽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整个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却因了民间固有的习俗加上神道怪诞的传说而湮没。故到晚近以来,许多略具新知的人们,竟把佛教看作充满了牛鬼蛇神的低级迷信,也以为佛教的存在,不过是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一截尚未蜕化掉的尾巴而已。
因此,促使我根据个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时代思想的要求,并参考了太虚大师及印顺法师的一部分见解,想到了七十个看来浅显而实际重要的问题,期能帮助读者,略窥佛教的真貌。
本书的主要物件,虽是尚未信佛的知识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们应当明白的佛教常识,故自菩提树杂志连载以后,颇得好评,且有读者希望早日单印流通,因此予以重行增订。今承星云法师的佛教文化服务处热心出版,谨此志谢。
佛灭纪元二五○九年元旦序于朝元寺璎珞关房
本书‘正信的佛教’,初稿刊于民国五十二、三年间的菩提树月刊。初版单行本问世,是民国五十四年元月,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行。在迄今的十七个年头之间,由于受到教内外及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有许多印经会及佛教关系书店,包括台湾、香港、南洋等地,将之大量原版影印、打字照相及排字重印,多系赠送结缘,亦有订价流通,总计约十数万册上下。在我写的二十多种著述之中,乃是流通最广的一种。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中华佛教文化馆及天华出版社,同时再版,所不同者,文化馆版加了附注十七条,印了三千册,虽也订价流通,多半仍是赠送。以如此长的时间,尚未被人遗忘,已经值得告慰,但以总发行量而言,仍不能算是一本畅销书。由此可以了解,大家的读书风气还不够旺盛,佛教徒中具高昂求知态度的人,依然不够普遍。
民国六十四年八月,以海外学人身分,回国出席国家建设会议时,当时任教育部次长的陈履安先生,很希望约我作数日长谈,由他提出一百个现代知识份子对于佛教信仰及佛学理论方面常常遇到或想到的问题,请我解答,公之于世,我也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可惜,会后我又出国了,履安先生也尚未能够抽出时间来实践此一构想。故在新的百问未成之前,仍以本书的七十问,献给读者。
中华民国七十年十月十日圣严序于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
《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道释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陀是创世主吗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众生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著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陀是什么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在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著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尚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萨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阿含经故事选》庄春江 著
序
十多年前,庄春江师兄读完《阿含经》,由于深得「法饶益」及「义饶益」,认为值得推荐给法友们分享,于是陆续编写了《杂阿含经二十选》、《中阿含经十二选》及《阿含经随身剪辑》等系列专书,发行之后,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回响与喜爱,以上各书也都再版多次了!不过如实而言,读者群恐怕还是以「佛学院」同学及同情原始佛教者居多;因为北传(四部)《阿含经》(或南传《尼柯耶》)到底是大部头的原典丛书,对一般学佛的法友来说,要直接去阅读它,并不太容易(其间当然有读者自身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今庄师兄应缘改写成较为浅白易读且饶具趣味的《阿含经故事选》,那么「主客观条件之困难」或许可以解除大半,相信将能方便广大的学佛朋友们一探早期佛教的风貌!
《阿含经故事选》略分为「佛、法、僧」三个单元,包含:(一)佛陀:是「如法而来」之「正等正觉者」(二)僧伽:为「依法奉行」的「随佛修学者」(三)法(达磨):乃是「佛陀与僧伽」之间的桥梁,因为佛陀是「以法摄僧」;师徒之间平等围绕着的就是「法」,佛也不例外,这正凸显「若佛出世、若未出世」之「缘起法」为佛教之最高准则及「不共外教之特色」。此外,若从另一方面来看,《阿含经故事选》之实质内容大都是描述「佛陀及圣者们(包括在家与出家)」生命光辉的真实事迹(以生活化的「对话」等方式来展现),这使我想起佛教史上流传甚久、影响深远,最为广大佛教徒所津津乐道的《法句譬喻经》、《百喻经》(及《出曜经》)等。它们为什么会比其它经典达到更大的教化功能呢?这应与上开经典教化的内容及其展现的方式有关,它们的特色是:「以故事及譬喻(先标出一事,接着举一事例来说明,使事义易于了解,然后再另以事例来次第解说)」来表达甚深的佛法,并以此歌颂赞扬「佛陀及圣者们的光辉事迹」。这在古代的「十二分教(十二种表达佛经的文体)」中是属于「譬喻」这个部类。这样的佛教故事文选会被广大佛教徒注目,其原因为「智者因譬(喻)得解」,这是《杂阿含经》里已有之古训,如同现今的「数学」,它相关的基本定律对大部分的初学者,可能觉得很空洞不易理解,但若经过好的老师以生活上之事例加以譬喻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了,佛教的譬喻也是一样。
我们翻开印度佛教史页来看,通俗教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这从阿育王的佛化政策(以及派遣宣教师,分化各方,致使佛教世界化)可以得知,而「通俗教化」与「譬喻」息息相关,如同印顺导师在《教制教典与教学》所说:「通俗教化的譬喻师,在向民间推行佛陀的教化时,功绩比三藏法师及禅师更大。」这是「譬喻教化」的特殊功能!但是从历史的考察,在佛法的「通俗教化」中,也不免因为迎合众生的「世间情深」而产生「神化、俗化」的流弊,因此印顺导师不忘提醒:「从此流出的广大教化,时时承受三藏(义学)禅观的策导,才能发为正确的通俗教化的佛学。」在这一方面,庄师兄之《阿含经故事选》却是防微戒慎的,因为他已经「尽量排除或淡化神话色彩,以符合整体《阿含经》人间现实性的风貌。」(如其自序中所说)个人整体的感想是:《阿含经故事选》在「契机」上已考虑到读者的「增上意乐」及「阅读佛典的能力」等通俗教化的功能;而「契理」上,又确实不忘「第一义悉檀」消除烦恼的宗旨,值得读者们参考研读,我们相信《阿含经故事选》将能得到广大读者之好乐,并祝福他们因此而得到佛法的饶益!
在这个世界性不景气的时段里,有许多法友暂时失业了,内心的焦虑忧恼,可想而知,但是短时间又无法解除眼前的困境,除了「积极面对」(学习新专长,继续寻找新机会)外,也祇能「静待因缘」(希望景气早一点复苏)了。数年前,日本人提倡「清贫思想」以为因应,古人所说的「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那是一种自我的砥砺。就佛法来看,《阿含经》的教诲,不失为一帖「清凉剂」;笔者在某次的集会中曾表示:「不读阿含经,不知佛法之质朴(淡泊如实)」并以之与法友们共勉。《阿含经故事选》之时空背景,虽然远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其生活方式也与现在大不相同,故事之中心人物又大多是出家僧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众生之共通性」──贪、瞋、痴、慢、疑;以及解脱的原理为「苦集之灭」,这都是「古今事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性、法住、法界」,祇要把握这个原则,应可找寻到一个合于自己纾解烦恼的方法。
值此《阿含经故事选》印行之际,笔者看到春江师兄的「自作、教他作」,也不禁「赞叹作、见作而随喜」,至盼诸法友们在读诵故事选时,能在正法的思惟中,如同与古代之圣贤为伍,法喜充满。
吕胜强
二OO三年三月十三日 写于冈山
第一篇 佛
001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
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上,那位老师一直不停地诽谤佛陀,也诽谤佛法与比丘们,而他的徒弟却一直与他唱反调,不断地称赞佛陀、佛法与比丘们。
这一天傍晚,大家都来到路途中的一个庵婆罗树园内,准备在园内国王建的公共房舍过夜。即使到了这个时候,这对外道沙们师徒,还没能停止他们谤佛、赞佛的争论。这个情况,让比丘们不禁对这两位奇怪的师徒议论起来。大家都认为,相对于这位外道老师的不了解徒弟,佛陀的善知人们志趣,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啊!
佛陀知道比丘们在讲堂聚集,就来询问他们到底在议论什么。于是,比丘们将他们议论的原委,告诉了佛陀。
佛陀因而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如果听到别人诽谤如来、佛法和僧团,大家不要忧愁、伤心,也不要因此而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因为,这样只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误的。反之,听了别人赞叹如来、佛法和僧团,也不要感到欣悦、愉快,因为,这也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误的。」
接着,佛陀又说:
「比丘们!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细琐、微小、世俗的戒行,例如五戒、十善、俭朴严谨的正命生活、乞食、不蓄积财物等来赞叹如来而已,不能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一方面来赞叹佛陀。只有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的赞叹如来。」
什么是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呢?佛陀那个时代的沙门、婆罗门们,有着种种的邪知、邪见,总括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全然的常见,部分的常见,无因、无缘论,有边、无边论,不定诡辩论,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不正确的现法涅盘论等,共十类六十二种,称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的归纳,就像洒在小池塘中的大渔网,网住了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而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就是远离了这六十二见,在日常生活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过程中,如实知认识与感受生起的真正原因,以及其所引发烦恼的根除方法:认识与感受,是如何地让人们因贪爱而陷入味着,味着又如何在无常变化下转为祸患,圣者又如何从中超越与出离。由于能超越与出离,所以圣者切断了推动流转到下一生的根,就像斩断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树根,这棵树就随之枯萎,永远不再生一样,这就是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
能够从这里来赞叹佛陀,才是真正的赞叹。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译本,下略)《长部第一梵网经》、《佛光大藏经》(佛光出版社,下略)《长阿含第二一梵动经》。
二、依据故事中佛陀的教说,知道佛法的修学,不能只停留在戒行严谨上。真正佛法的优势,是在正见,以及从正见发展出来离烦恼、我执,断除生命流转的正行上。这些精髓,经中所举的代表,就是「六触」与「受」的「集、灭、味、患、离」,也就是故事中所说认识与感受的「原因、根除、味着、祸患、超越与出离」。这是「四圣谛」的开演,也是从「缘起正见」开展出来的正行。
三、经中所举佛陀的清净戒行,包括了不从事任何形式的占卜、护摩、算命、咒术、医疗等,值得我们注意。
四、四种「常见」的原因,依经文说,有三种都从禅定所引生超常的经验而来。修行者因禅定而获得超常的宿命神通,能知道自己过去百千生,甚至长达四十劫成坏那么久远中,每一生详细的种种,因此而让他误以为我及世间,都是这样如如不变的从前生、此生到来生,而有常住不变的执见。禅定的经验,是那么明确真实,往往会因此而加深见解。所以,缺乏正见的禅定,其负面的影响,将更加深远。禅定,就像一把锐利的刀:具正见的禅定,深化了正见而成慧,就像在手术台上能救人的刀。反之,具邪见的禅定,则像在恶斗场上的利刃,可以伤人无数。一般所说的「定能生慧」,是在正见的基础上,有正见引导才能成就的。
五、再从本则故事进一步来反省:佛教的兴衰,不能只从佛教信仰者的多少、佛教事业的规模,或者是佛教活动受欢迎的程度来看,而是得更在乎佛法珍贵的核心内涵,是不是真的被阐扬了;佛教的信仰者,是不是真的能理解并接受佛法核心思想了来看。
002.佛陀的修学历程
一、出家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从前,在我还未出家时,过着极优渥与高雅的生活。我的父王为我建了春宫、夏宫、冬宫,那里有着幽雅的环境,各种美食,各种高级服饰用品任我享用,还有诗人、艺妓相伴,让我足不出户也不会觉得孤单。
纵然过着那样富裕的生活,但还是时常让我想起,从前到宫外出游时所看到老、病、死的恐怖与恶心景象,想到自己也会老、病、死,不禁生起想要脱离之心。
终于,有一天,我下了决心要解决人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在家人不舍的悲伤哭泣下,我剔除了须发,穿上袈裟,离开王宫,开始了我的出家修道生活。那年,我二十九岁,正值充满青春活力的年纪。」
二、修定
「比丘们!出家后,我清净地守护着自己的身、口、意,首先来到大家尊称为『仙人』的阿罗罗迦摩罗处修学。阿罗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识处』的『无所有处』禅定境界。我心想,阿罗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无所有处』的境界。阿罗罗知道了,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扬佛法。然而,我心知『无所有处』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盘。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离开了。
接着,我来到郁陀罗摩罗子处修学。郁陀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无所有处』的『非想非非想』禅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罗知道了,也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扬佛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盘。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再度离开了。」
三、各种苦行
「我继续在摩揭陀国境内寻寻觅觅,后来,来到靠近郁卑罗地方的西那尼加码村附近,发现了一处适合禅修的清净林地,就留下来强练『闭气禅』,想从中得到解脱涅盘。然而,纵然以我强大的毅力持续修练,但因极度强忍闭气,造成身体强烈的头痛、腹痛与灼热感等,种种的身体痛苦与疲惫,使得身体过度负荷而得不到平静。
之后,我又尝试了裸体、持守各种饮食禁忌、以树皮羽毛等各种奇怪东西当衣服、常站不坐、常蹲不站、以棘刺与铁钉为床、一晚三浴、倒立而行、将身体吊离地面、受烈日曝晒、冬天坐冰块、泡水、禁语等,种种常人难忍的奇怪苦行;长年不洗澡,让身上积满污垢,甚至于长出青苔的污秽行;小心每一个步伐,在乎每一滴水,以免伤害小虫的谨慎行;离群索居的孤独行;吃牛的粪便,吃自己粪尿的不净行;住令人毛骨悚然的弃尸墓地,捡拾尸体残骸为床,任人在身上吐痰、小便;又经历了日食一粒麻、一粒米、一枣果的少食,以致于瘦弱到皮包骨而两眼深陷,头皮皱缩,手一放到肚皮上,就能摸到脊椎,身上的毛一摸就掉下来了,连小个便都会因体力不支而倒栽葱。
这样的修行,整整持续了六年。」
四、放弃苦行重返禅修
「我心想,这六年来我所修的苦行,是没有人能比的,但依然不能让我超越常人,这不是圣者之道。那么,要达成正觉,应该还有其它方法吧!
于是,想起了从前我还是王子时,在树下体验到的初禅离欲、离不善法之喜与乐。既然都已离欲、离恶不善法,那应当是通往正觉之路,我为什么要害怕,而避之唯恐不及地去修苦行呢?我不再害怕与排斥了。但以目前这样虚弱的身体,实在不能再进入初禅,我应当先吃些食物,让体力恢复过来才行。
当我开始接受食物时,当初伴我出家修行的五比丘,认为我已经半途而废,放弃修道而堕落了,所以对我感到厌恶与鄙视。
恢复体力后,我看到一位名叫吉祥的人正在割草,于是,向他要了些草,到尼连禅河畔一棵菩提树下铺座禅修,并且下定决心,不得解脱涅盘,绝不离开。就这样,我进入了一连七天的禅修。」
五、体证解脱的那一夜
「在持续的禅修中,我进入了初禅,再继续经第二禅、第三禅,进入第四禅。就在第七天的初夜,我以第四禅的定力,忆起了我长远以来的过去生,每一生中的种种生活细节,而证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以第四禅的定力,通达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晓众生的各种业力,看见众生死后依怎样的业力往生何处,证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后夜,想起未出家以来就存在心里的问题,亦即这生、老、病、死的流转,实在让此世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怎样才能脱离这老与死的苦难呢?于是,又以第四禅的定力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老与死是因为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等层层因缘,在当下身心活动的观察下,由识而返,亦即了悟到识也不离身心,识又缘于名色。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流转』面,关键就在问题根源的『集』,这样的体证,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接着,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生灭了,老与死才能灭;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灭了,名色才能灭,这样,全部的苦迫才息灭。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还灭』面,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又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这样的正思惟观察,让我发现了历来诸佛走到正觉的古道!古道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从『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随着这古道而修,就能如实知『老死……等』;知其『集』;『灭』;『灭之道迹』,亦即如实知众生苦迫的流转,苦迫流转的原因何在,应当用什么方法灭除,而能斩断流转生死的贪爱与无明,证得了灭尽烦恼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脱生死的涅盘正觉。」
按语:
一、本则故事第一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一七柔软经》、《增支部第三集第三八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
第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第三段取材自《中部第一二师子吼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第四段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经》。
第五段取材自《中部第四怖骇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一经》,《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增支部第八集第一一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杂阿含第二八七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经》、《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八六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四经》、《杂阿含第三六六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经》,《长阿含第一游行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
二、本则故事是从好几部经文中拼成的,这仅是佛陀从二十九岁出家,到三十五岁正觉解脱的片段与略记。至于涵盖佛陀一生的完整传记,在《阿含经》中还不曾发现。依印顺法师的意见,完整佛陀传记的编成,其时间并不会太早(《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五七页)。或许,佛陀时代或早期的佛弟子,对佛陀传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的强烈吧。
三、佛陀的修学历程,不论对佛法精髓与特色的认识,或是修行方法的抉择,都会很有助益,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该深入了解的。
四、「非想非非想定」,是当时印度修定的最高层次,其次,依序为「无所有定」、「识无边定」、「空无边定」、「第四禅定」、「第三禅定」、「第二禅定」、「初禅定」等八种。这八种定力,要依序深入,无法跳越。
五、《杂阿含经》中,多将「八正道」中「正定」的内容,解说为是从「初禅」到「第四禅」的「四禅」,可以说是特别重视这四种禅定的,这或许跟佛陀由「第四禅」开发神通,继而观缘起得解脱涅盘的修学经验有关吧!
六、得解脱涅盘,一定要有「第四禅」的定力吗?反之,得「第四禅」定力的修行者,必能因此定力而得解脱涅盘吗?后者,从最初佛陀的修定,以及他那两位修定老师都没有解脱的事实,很容易就能分辨了。前者,无师而自悟的佛陀,是依这个模式成就的,但佛陀后来的教导,从经典文献来看,倒不一定如此,如《中阿含第二○五五下分结经》、《中部第五二八城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三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六经》都说,从「初禅」到「无所有」的定力,都有机会契入解脱慧,这就是后来论典中所说的「七依定」(参阅故事第八九〈须深盗法〉按语四)。这或许是「无师自悟」的佛陀,与「听闻佛法」声闻阿罗汉的差别之一吧!
七、佛陀从老死苦迫开始作正思惟观察,这即是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但到底观察的内容如何?经典的记载并不一致。如《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八六经》、《杂阿含第三六六经》等三经,同为从「老死」经「生、有、取」,观察到「爱」的五支。《杂阿含第二八七经》说「齐识而还」,但后半段又说到「无明」,前后有十支与十二支的矛盾,而与之相当的《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主要为从「老死」观察到「识」的十支,但最后又说到「行」,也显得突兀。《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杂阿含第三七○经》都从「老死」说到「无明」,为十二支说。《长部第一四大本经》则说老死到识的十支。如果认为十二支中的「无明」与「行」,是指前世的部分,则以佛陀在当天的初夜与中夜,已由第四禅定力开发出宿命与天眼神通力,能观完整的十二支,也说得通。如果从生死流转的「集谛」──「爱」来看,五支的观察已具备契入解脱的可能,如果从现实认识经验与生理组成来看,「缘起的观察,到达『识』,已不能再进一步,不妨到此为止。」「从无限生死来说,无明的覆蔽,爱的系着,确是生死主因。解脱生死,也唯有从离无明与离爱去达到。我以为,十二缘起支,是受此说影响的。在缘起支中,爱已序列在受与取的中间,所以以行──身口意行(与爱俱的身语意行)来代替爱,成为十二支说。说到『此识身』以前,是三世因果说。以三世因果说缘起,应该是合于当时解脱生死的时代思想的。」(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三九至二四○页)从以上的引述来看,或许「齐识而还」的十支说,有较高的可能性吧。
八、经典中关于缘起内容的各种不同支数说明,印顺法师在其《唯识学探源》〈缘起的解释〉中,有详细的引述与讨论可以参考。其中,「详细的并没有增加,简略的也并无欠缺」一句,应为该篇论述的精义。
九、作「缘起的逆顺观察」所得到的重要证悟,就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了,此点在《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中有最清晰的描述。而《中部第四怖骇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与《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甚且略去「缘起的逆顺观察」一段,只略说由「四圣谛」而得灭尽烦恼的第三智。
003.佛陀的初转法轮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当我在菩提树下证知:我的解脱已稳固而不可动摇,这是我最后之生,此后我不会再有新的来生了。那时,我想,我所证知的缘起法与涅盘境界,深彻而难知难解,宁静崇高而难证,而世人只欣乐『阿赖耶』,如果我教导他们这些真理,他们是不会了解的,只有徒增我的疲劳与困扰而已,我还是不说的好。
比丘们!当大梵天王知道我这样想时,他想:如来、正等正觉的心,已倾向于无所作为的不说法,这世界可就要亡灭了。
于是,忧心的大梵天王以神通来到我面前,劝我说法。
听完大梵天王的劝进,我了解他对众生的慈悲,遂以正觉者之眼,展望这个世间,看到各种不同根性与不同类型的众生,就像池塘中的各种各色莲花一样,因此我答应了大梵天王,给那些愿意张开耳朵的人,开启一扇不死之门。
于是,我开始考量,谁可以迅速体会这个法,选谁先说法好呢?第一位想到的是阿罗罗迦摩罗,但有位来自天界的众生在空中告诉我,他七天前已经过世了。然后,我想到郁陀罗摩罗子,但又有另一位天界的众生告诉我,他也在前一天过世了。接着,想起了当初伴我出家,护持我苦修精进的五比丘。
展开天眼,发现五比丘就在迦尸国波罗奈城郊的鹿野苑,于是,我就朝那儿走去。
途中,遇见一位名叫优波迦的邪命派外道,他赞叹我容光焕发,并探询我的师承与所修的法门。
我告诉优波迦,我是超越所有众生,无师自悟的解脱者。但这位优波迦外道,不相信地摇摇头走开了。
来到鹿野苑五位比丘处,他们远远地看我走来,相约不要对我热情恭敬地迎接,因为他们认为我已经堕落不再精进修道了。然而,当我一走到他们面前,他们立刻忘了自己的约定,纷纷起身热情恭敬地相迎,称呼我为道友。
我告诉他们,不要称如来为道友,如来是正等正觉者,而我已经证得了不死之法,让我来教他们这个法,透过实践,他们也能自证解脱涅盘。
五比丘质疑地问:
『瞿昙!即使你勤修苦行,都还不能获得超越常人的殊胜知见,更何况又回到以往多欲多求的生活,享受充分的饮食呢!』
我告诉他们,纵情欲乐,是低下的凡夫行为,但无意义的苦行,也非圣道,两者都是极端的二边,修道者都不应当学。离开这两个极端,有一趣向正觉解脱的中道,那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正道』。
接着,我详细地教导他们,应当听闻、思惟『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苦圣谛』即人生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都是不圆满的,都是苦,总括为五取蕴之苦,这是世间苦迫不圆满的真相;『苦集圣谛』即为贪爱,是苦迫不圆满的形成原因;『苦灭圣谛』即是贪爱的止息,是苦迫不圆满的灭除;『苦灭道迹圣谛』即是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是灭除苦迫不圆满的方法。
听闻、思惟此四圣谛,必导致开启智慧之眼;得智慧;得清明;得觉了。
又,我教导他们在听闻、思惟四圣谛之后,当修、当证,当证、当成就。
如果有人经『闻、修、证』三转『四圣谛』,即共十二相的修证,还不能彻底得到正觉解脱,我就不会自称是超越一切众生的无上等正觉者了。」
那时,当佛陀为五比丘说到这儿,五比丘中的拘邻憍陈如,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证入了初果。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二六圣求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杂阿含第三七九经》、《相应部第五六相应第一一经》,《增壹阿含第二四品第五经》。
二、与「佛陀的修学历程」一样,佛陀的初转法轮,为佛陀的首次教化,其内容对佛法的修学者,也应具有指标性的意义,值得特别注意。
三、佛陀初转法轮的内容,相信应该是包含了「八正道」与「四圣谛」两者的,那也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体证的内容。若就修学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两大方向来看,「四圣谛」是缘起法理则的展现;「八正道」则是修行实践的内容与次第。另就内容的含摄与开展来看,「八正道」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主要内容;而「四圣谛」又是八正道中「正见」的主要内容,两者相依相摄,是佛法简要而却完整的内容。
四、「世人只欣乐『阿赖耶』」一句,引义自《中部第二六圣求经》菩提比丘之英译本。其中,「阿赖耶」一词,原英译为worldliness,但译者在其批注中,特别说明此字的巴利语原文为a^laya,英文中难有完全相当的字可译。其实,不只英文如此,中文也不容易找到涵义完全相当的译词可用。以下引印顺法师的一段解说,或稍可意解:「释尊感到佛法太深,不想说法,问题在『众生乐着三界窟宅』。在《相应部》中,作『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槱阿赖耶』(说一切有部加『爱阿赖耶』)(按:印顺法师乃引《成唯识论》『说一切有部增壹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槱阿赖耶』而作此说,参照《杂阿含经论会编》上册〈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第三八页,《大正大藏经》第三一册第一五页上)。阿赖耶a^laya,译义为窟、宅、依处、藏;在《阿含经》里,也是爱着的一类。联想到四谛中集谛的内容,是:『(爱),后有爱,贪喜俱行,彼彼喜乐』。爱、乐、欣、槱、贪、阿赖耶,以不同名字(约义多少不同)而表示同一内容,这就是生死不已的症结所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五页)依此可知,此处「阿赖耶」一词所指,与后来印度佛教后期「唯识思想体系」中的「第八阿赖耶识」,有所不同。
五、邪命派外道,意为「谋生计的修行人」,亦即不以乞食为生,而以医药、观星象、巧言、占卜为生,为佛陀时代六师外道之一派,末伽梨拘舍梨为其有名的长老。(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二六四二至二六四三页)
【正觉亮点】
心得——幸福千千
学佛是一个难得的机缘。难得的是还能遇见一群像草莓这样的师兄。我和她的缘分从最开始的懵懂学佛开始,然后一起深入,学习。跟着她一起做义工。最开始,是校对经文。草莓是个热心的师兄,张罗着布施结缘。群里的师兄都很积极,我第一次参与校对的经文,是在草莓的联系下,帮青莲师兄校对经文,最开始的时候总是觉得没时间,但是看着群里的师兄一个个那么努力用心,我觉得没时间也要抽出时间,那一张张图片看着虽然文字不多,校对起来还有点费神,有时候了下班了回去开始校对,校对到好晚都没校对完,还要被家人骂。后面校对得多了,就熟练起来,也掌握了比较好的方法,校对起来也快多了。平常工作忙,没那么多时间去看经书,校对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看了很多节,意义还是很大,虽然不是很系统的把整本看完,但是零散的接受了很多信息,不由得感慨佛祖的智慧,在几千年前就洞悉了这世间的一切,我们却还在这里痴迷!深入佛经,智慧如海,果然是没有错的。
妙丽居士:千千师兄谦虚谨慎、踏实负责,认认真真的完成每一个任务,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好师兄。
妙果居士:幸福千千师兄,她福报和善根都很深厚,为人温和善良,为正觉寺做宣传页设计,参加录音整理工作,慷慨随喜寺院建设。。。不管多辛苦都任劳任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精力做义工。
【法师开示】
本期法师开示内容请浏览网页:http://www.zhengjuesi.net/showjs.asp?js_id=636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和师父仁炟法师,愿师公和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培育造就僧才,利益无边众生!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201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