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 ENGLISH
  • 首    页
  • 走进正觉
  • 新闻公告
  • 祖庭建设
  • 朝圣专栏
    • 朝礼九华
    • 朝礼五台
  • 佛教文化
  • 禅修茶道
  • 书画院

最新推荐

  • 山东省宗教事务条例
  • 《宗教事务条例》
  • 淄博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实...
  • 博山正觉寺壬寅年结夏安居
  • 博山正觉寺新春助老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
  •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 禅茶音乐会chanchayinyuehui
  • 图说正觉tushuozhengjue
  • 公益慈善gongyicishan
  • 健康素食jiangkangsushi
  • 正觉文慧
  • 正觉快讯
  • 点滴学佛
  • 正觉沙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正觉文化 /正觉沙龙 /正觉沙龙(109):正觉沙龙百期回顾(七)(73-83)

正觉沙龙(109):正觉沙龙百期回顾(七)(73-83)

2011-11-30 22-25-47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本期“正觉沙龙” 共修内容分为4个部分:

 
    (1)正觉快讯(19:00—19:15)
    (2)主题学习(19:15—21:00) :“正觉沙龙百期精华回顾”。
    (3)每周一星、师父开示(21:00—21:30)
    (4)下期安排、共修回向(21:30—)
 
 
    【正觉快讯】
 
    1、手机共修平台—【点滴学佛法】:请大家积极报名参与
——方便善巧共修,点滴学习佛法,逐步深入经藏,开启般若智慧。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5&Id=2387
 
    请分享11月10日的手机短信:
 
    【点滴学佛法】[弘一大师法语]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欢迎转发】
 
    2、正觉寺配电室封顶了——正觉寺的建设一直在按部就班、红红火火的进行中。
http://www.zhengjuesi.net/showinfo.asp?news_id=88
 
    126亩地的寺院,用电是件大事情,为保证用电安全与供应,正觉寺定于宝塔东面建设配电室。
 
    3、普贤殿建设史
http://www.zhengjuesi.net/showinfo.asp?news_id=87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面积约180平米的普贤殿起建于地藏殿二层,已经开始动工。自11月7日起,我们会将普贤殿的最新进展照片上传,以感恩十方善信的随喜支持。
 
    4、修行日记,每日功课汇报(2009年11月)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5&id=2274&page=0&star=8
 
    妙丽师兄坚持每天做功课,坚持每天汇报功课,看了会觉得很惭愧,也很受鼓舞。建议大家都来回报功课,互相督促,共修共进。
 
    5、快乐的义工,妙青拍摄于11.07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6&Id=2386
 
    现在,正觉寺处于建设中,寺里义工紧缺,每次共修完,都会出坡,欢迎大家随喜参加共修,做快乐义工。
 
    6、让我们为妙正师兄念诵药师咒,为她的健康祈福吧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6&id=2294&page=0&star=5
 
    几天来大家都在努力为妙正师兄的康复做努力,随喜赞叹师兄们的功德。
 
    幸运星师兄:妙正师兄的女儿发来信息,“感谢大家的关心、支持和功德回向。虽然现在母亲还在昏迷,但是情况好些了,脚已经能动了。相信很快就会清醒了。”
 
    请师兄们继续念药师咒为妙正师兄回向。
    妙见师兄:感恩幸运星师兄关于妙正师兄康复状况的消息。希望师兄能将妙正师兄康复的消息及时告诉大家。我们都很关心妙正师兄。
 
    林曦师兄:11/8/7/6/5诵地藏经回向给妙正师兄,希望妙正师兄早日康复,每天念地藏经也回向给妙正师兄,直至师兄身体健康。阿弥陀佛!
 
    7、仁炟法师为大家建议每日功课内容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5&Id=210
 
    在仁炟座下初受三皈五戒的居士,仁炟布置的基本功课:
    1、每天诵《金刚经》一部、《普门品》一部、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一遍;
 
    2、每天念观世音菩萨圣号108遍;
    3、背会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熟读楞严咒争取早日会背诵。
师兄们在每日功课的熏修下,与诸佛菩萨相应,得到佛力加持,世出世间吉祥如意!
 
    8、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愿天下僧人不受严寒之苦-----欢迎为正觉寺捐煤炭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1&Id=2399
 
    资福浓茶师兄发起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资福浓茶师兄:师兄,冬天要供暖了,要不要发个倡议为正觉寺捐煤炭的帖子?
    也许您生活在温暖的南方,也许您生活在有暖气的房子里,那您可能不会体会到寒冷的痛苦,最近山东又一次大幅降温,北风呼号,真是让人瑟瑟发抖,手都不愿伸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冬天的正觉寺是多么的寒冷。 
 
    寺院在山上,寒风凛冽,师父和法师们、师兄们还要在刺骨寒风中念经、做法会、出坡工作,回到寮房如果还是冰冷的,那怎么能让我们安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欢迎大家都来随喜,这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我们对师公师父,对寺院的一颗心! 
 
   现在淄博正在下大雪,静静地下,不知要下多久。
 
    随喜款功德统计:
    妙果合家:20元
    陈登书合家:50元
    田承志合家:100元
    黄双甲、张美芳合家捐助100元 (愿正觉寺的冬天充满温暖)
    妙慈:200元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正觉寺,愿正觉寺早日圆满建成,利益更多有情)
    妙丽合家:50元 (根本就无需更多的话语,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愿以此功德,普济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目前共计善款520元。另有直接汇至正觉寺而未留姓名的师兄,也感恩随喜你们的功德。
 
    9、大家有时间可以到正觉谈的素食天地看看,那里有很多好帖子。http://www.zhengjuetan.com/index.asp?boardid=20
 
    比如果汝师兄的关于佛教中五辛的帖子:
    辛,梵语parivyaya,西藏语 spod(药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五辛是有秽之物,熟吃会增强淫欲,生吃会容易发火。因此,佛教戒律禁这五辛,以免其剌激性欲,增加火气,妨碍修行。
 
    另外还有许多素食食谱、素食菜谱,大家不妨看看、学学、做做,也是一种乐趣。
 
    10、佛像的制作过程
http://www.zhengjuesi.net/showvid.asp?vid_id=19
 
    朋友
    我们经常看到
    金碧辉煌的贴金佛像
    可是
    您知道佛像制作的过程吗
    您知道贴金前的佛像是多么栩栩如生吗
    请点击视频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欣赏。
 
    11、佛教礼仪 http://www.zhengjuesi.net/showvid.asp?vid_id=18
    初入佛门,对佛教礼仪知之甚少,可以点击我们正觉网上的视频来学习。有众多可以学习的视频共同修们学习。
 
    01持经之威仪
    02穿海青坐之威仪
    03穿着海青上下楼梯的注意事项
    04海青之威仪
    05合掌的礼仪
    06礼拜的示范动作
    07欲问法师法号
 
    12、仁炟法师开示
http://www.zhengjuesi.net/js.asp?jscat_id=1
 
    13、义工岗位招募:办公室工作人员、平面设计、网络设计及计算机硬件维护等。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6&Id=2363
 
    目前正觉寺需要招募的工作岗位如下:
 
    1、办公室人员(2名)
    2、平面设计(1-2名)(目前有一名师兄发心做本岗位义工)
 
    3、网站设计维护及计算机硬件管理(1-2名)
    咨询电话0755-83378417(深圳正觉精舍)
    简历传真0755-83378417.
 
    14、殊胜福田极稀有--大家一起随喜博山正觉寺佛像贴金,共襄善举功德无量!
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1&Id=1790
   
    今生做官为何因 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 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 遮盖如来盖自身
 
    《三世因果文》中写到“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给佛像贴金不仅为自身的解脱积累殊胜的资粮,获得深厚的福德,亦能为现世父母双亲增福延寿,自身事业发展,获得出世及世间的双重利益。镀金佛身使佛像相貌庄严,增加神圣庄严的气氛,使观看者生恭敬清净的心。
 
    为佛像贴金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随缘乐助金额不论多少,必蒙诸佛菩萨加被、消灾赐福、福慧增长、善因佳果、功德无量!值此千载难逢之机,敬请各方有缘善众籍此殊胜机缘累积福德资粮,广种福田。
 
    让我们一起随喜正觉寺佛像贴金,以此功德,帮助我们消除无始劫罪障,以此功德,超度宿世冤亲债主,以此功德,为现世父母双亲增福延寿、福泽子孙。
 
    到目前为止,共计善款26591元。另有直接汇至正觉寺而未留姓名的师兄,也感恩随喜你们的功德。
 
    15、10月8日,正觉寺6400斤重的黄铜大钟终于在钟楼落座了。
http://www.zhengjuesi.net/shownews.asp?news_id=374
 
    正觉寺的这口大钟足足有6400斤重(3.2吨),2.65米高,直径都有1.82米,整个用黄铜铸成。钟表面镌刻的是整部龙藏版的《金刚经》。待将来钟声响起,《金刚经》的法音也将遍布虚空法界。
 
    16、《佛教大乘经咒合刊》---PDF档下载
http://www.zhengjuesi.net/showart.asp?art_id=37
 
    外地师兄如果手里没有正觉寺印的《佛教大乘经咒合刊》,可以在这里下载,仁炟法师为弟子们布置的功课里面都有。
 
    感恩师公!感恩师父!随喜诸位同修功德!
 
    正觉快讯分享完毕!阿弥陀佛
 
 
 
    【主题学习】
 
 
    正觉沙龙之七十三 学习禅宗大意
 
    一、什么是禅?什么是禅宗? 
    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译为“禅那”,简称为禅。 从意思上来翻译是 “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
 
    【禅宗】 ------以禅那为宗的宗派。 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禅定”的原名为“禅那”,又有中文的翻译为“静虑”,後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 --摘自 南怀谨 禅宗概要。
 
    禅宗,虽然不离於禅定的修证,但并不就是禅定,所以又名为心宗,或般若宗:心宗是指禅宗为传佛教的心法,般若是指唐代以後的禅宗,注重般若(智慧)经,与求证智慧的解脱。近世以来,欧洲学者,又有名为达摩宗的,为从印度菩提达摩大师到中国首传禅宗而命名的。
 
    二、如来禅与祖师禅            
 
    如来禅---- 指如来所行之禅,或由如来直传之禅。《楞伽经》卷二云(大正16?492a)∶‘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中略)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据此可知,《楞伽经》是将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之相的三种乐住,且成办救渡一切众生,称为如来禅。永嘉玄觉《证道歌》谓∶‘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即谓禅家之如来禅,具备六度万行。
 
    祖师禅----也是世尊 释迦牟尼如来所传。系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故称祖师禅。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
 
    祖师禅的 缘起: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祖师禅命名的来由-------自中唐以后,禅宗因盛行以棒喝、坐禅等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方式接化众生,又当时如来禅仅滞于义解名相,而未至达磨祖师西来所传之真禅味,故仰山慧寂禅师另立‘祖师禅’之名称,以此为达磨所传之心印,表示祖祖相传、以心印心之意,以别于教内其他诸禅。〔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章〕
 
    迦叶尊者 为祖师禅 一祖。
 
    三、 禅宗的传法授衣。
 
    禅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虽然从历史记载上看传灯似乎成为问题,然禅的传灯授受,心心相印,有其由来。如《景德传灯录》卷一说,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正觉沙龙之七十四 学习净土宗大意
 
    一、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净土法门随着佛教经论传译到中国以后逐步得到发展,虽然不同于禅宗和其他宗派的直系传承,但由于它的影响很大收机甚广,容易令人信解修证,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层出不穷,为信众所推崇的有莲宗九祖,或十三祖。
 
    在山三十余年,虽帝诏亦不出,闻鸠摩罗什入关,即修书问道共商疑难,互证心得,道风遐播,群贤皆趋。初结社念佛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参加,悉属法门龙象,儒家泰斗,乃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终公之世,共入莲社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甚多,东林寺遂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长安鸠摩罗什之逍遥园遥为呼应。义熙十二年,睹佛再现,乃端坐入灭,年八十有三。葬山之西岭,累石为塔,谢灵运撰碑文。
 
    二、净土法门简介
 
    (一)印光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机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
 
    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倘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回,了无出期,可不哀哉。(摘自《佛法导论<净土篇>》印光法师《序》)
 
    (二)各种净土简说
 
    (1)阿閦佛净土
 
    阿閦(chu4)佛又称阿閦鞞佛,意译为不动佛,无瞋恚佛。《阿閦佛国经》上说,东方过千佛刹有阿比罗提世界,大目如来说,学菩萨道甚难,菩萨应该对蜗飞蠕动等一切众生,都不得瞋恚发怒。有一比丘即发二十无上大愿,要断瞋恚,断淫欲,最后成佛称为阿閦鞞佛,建成的佛国叫妙乐世界或妙喜世界,现今阿閦佛正在彼世界说法。往生阿閦佛妙喜世界,要求精修六度万行,所以条件是比较高的。
 
    (2)弥勒菩萨净土
 
    弥勒净土的经主要有六部,影响较大的是《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和《弥勒上生经》三部。
 
    弥勒菩萨是候补佛位的补处菩萨,现在正居住在兜率天内院说法,这是三界内的唯一净土。弥勒兜率净土,不是弥勒菩萨创建的,所以没有建设兜率净土的本愿。这是大乘各种净土中,有净土而无本愿的唯一例外。弥勒有建设人间净土的本愿,那就是成就十善业。
 
    (3)药师佛净土
 
    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如来。药师佛的本愿在玄奘译的《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中,药师佛共发十二大愿,又称为十二愿王。药师净土为琉璃世界,其美好景象如《药师经》所说:“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4)阿弥陀佛净土
 
    极乐世界又叫安乐国,安养国,清泰国、妙意国等。极乐就是最高至极之乐,是无有世间一切痛苦的绝对快乐,是自性本具的无漏、无为的清净法乐。安乐就是脱离生死苦逼,断除烦恼惑业的苦而得到的第一安稳之乐。安养就是一切生活资生用具应念而生,不需人为经营造作。清泰就是政清民泰,人人真诚清净平等,生活安居泰然。妙意就是六尘境界,微妙难思议,一切称心如意。
 
    三、往生资粮
 
    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就是“信、愿、行”,称为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必定往生极乐。
 
    一、正助双修——正行和助行
    正,就是正行。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念佛为往生的正行。是成的亲因种子,又叫“亲因”。
 
    助,就是助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及诸善法皆为往生的助行,又叫“助缘”,是往生的资粮。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根据《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印光大师提出中国传统儒道、善书、善行都有助于净土修行,都是助行。如果没有信愿行,或信愿行三者缺一缺二就不是三资粮具足,在三资粮具足,对净土了然于心后,需要读诵净土经论以外的经论,而且越多越好,可以加深对佛法义理的深入解悟,增加般若智慧。
 
    对于净土法门,祖师们都特别重视修行,“不需要任何修为”的提法是错误的;都特别重视念佛正行,“只念一句佛号”就够了的说法是误导;都特别重视正助双修。认为除念佛外,一切行持都应舍去,不要任何修为的知见也是错误的。
 
    【师父开示】
 
    问:现在很多人把禅宗和净土宗完全对立起来,修禅宗就不能修净土, 修净土就不能修禅宗。——这种观点正确吗?恭请师父开示!印祖的意思应是,先一门深入,再广求多闻。
 
    仁炟法师答:禅宗与净土宗历来是不分家的,有些个人不知是无知还是有意,把禅宗和净土宗对立起来,是极端错误和不负责的做法。甚至把禅宗扁的一文不值,都是不应该的。历史上许多净土宗大师或祖师都是禅净双修,本身就是禅师,如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还有,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也是一位禅师,他的四料简“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今生天人师,来世做佛祖”被广为传颂。
 
    修净土也要持戒的,除了不可以和禅宗对立之外,也不可以把净土宗和其他宗派对立。比如《善导大师全集》中记载:“师一生精苦勤笃,每入堂,则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冰,亦须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卧,除洗浴外,曾不脱衣,般舟、行道、方等礼佛,以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引自《善导大师全集》--善导大师简介)
 
    念佛是三根普被,无论是每个人根器如何,都可以念,很省事方便。当然仅仅念佛是不够,我们平常讲深入经藏智慧入海,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人类最缺少就是智慧,智慧不够怎么办?到佛经里去找智慧,找知识,挖掘智慧,所以要深入经藏。另一方面要参禅打坐,修定修慧。
 
    禅净不分家,各门各派都不分家。谁能够说修净土宗、禅宗、天台宗的不用守戒律?可以不持戒律?禅宗、天台宗、律宗的许多修行者,也发心求生净土。净土宗行人也要懂教理、守戒律,若能参禅打坐,成就会更快些。
 
    虚云老和尚对于此方面有着非常精辟和全面的开示。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能像文化革命派性的的斗争那样,两排都手持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来反对对方:用毛主席语录反对毛主席语录。作为佛门弟子不可以用佛法反对佛法,要破除法执和我执。各宗各派应当平等团结。
 
 
 
    正觉沙龙之七十四(五) 学习天台宗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三里。晋宋时名僧多在此山修习禅定。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岳,三祖智顗于陈太建七年(575)来居此山,大弘祖业。世因称此学派为天台宗。山下国清寺是天台宗根本道场。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
 
    又结合《中论 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
 
    其教义的特色略述如下:
 
    (一)一念三千说
 
    此说是根据《华严经》:‘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如何是一念心造?
 
    天台大师谓:吾人一念贪欲心起即落在地狱法界;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饿鬼法界;一念愚痴心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修罗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厌离心起,即落在声闻法界;一念因缘心起,即落在缘觉法界;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萨法界;一念平等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圆融相摄,成百法界。
 
    又据《法华经、方便品》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具此十如是,百法界即成千如是。这千如是中,又分五阴实法一千,众生假名一千,依报国土一千,便构成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上说的是事造三千,事相是从理性本具而起,所以更有理具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
 
    (二)一心三观与三谛说
 
    三观:即空、假、中三观。有内外三观之分:内三观依《智度论》三智一心中得而立。一会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一念观心中,法尔具足。
 
    外三观即观诸法具足三观,依《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亦名为假名(假观),亦名中道义(中观)。”此三观法,随观一法,莫不具三。如观空时,假、中皆空,观假、空、中亦然。如葫芦落水,面面皆泛,水银落地,颗颗皆圆,是称一心圆融三观。
 
    三谛:即真、假、中三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三谛。
 
    三观为能观心,三谛为所观境,能所交融,不可分割。所以古人说:‘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性即中,若能识得佛境界,当下谛观如虚空”。
 
    (三)六即佛说
 
    (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古德有偈:‘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2)名字即佛:闻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与十方诸佛平等无殊。古德有偈:‘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返恨自蹉跎’。
 
    (3)观行即佛:依能起行,时刻回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摄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4)相似即佛:由观行得力,粗垢先落,仿佛见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5)分证即佛:因功夫增进,分破无明,分见法性,为散开一隙云雾,便见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6)究竟即佛: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福慧圆明。古德有偈:‘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
六即佛说的意义,使凡夫明了佛道虽有六类差别而常相即,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虽相即而又有六类差别,凡圣位次井然,可纠正增上慢人的愚妄骄狂。 
 
    (四)性具善恶说 
    ‘性’指法界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具有善性和恶性。天台大师认为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恶二性,所以到了佛果仍可现起地狱、饿鬼、畜生的恶相而施教化。又如佛现金刚药叉等忿怒贪嗔痴像,于诸暴恶造罪有情,行诸恶事,这是恶事善用。此间众生的恶相,是恶业所感,到了佛果也可幻现恶相,来度化众生。因性具说,天台宗又被人们称为性具宗。
 
    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不定止观:或渐或顿,无固定法体达实相妙理。即《六妙门》是。 
 
    圆顿止观:不从诸种法相著眼,而是直观诸法实相妙理。即《摩诃止观》是。
 
 
    正觉沙龙之七十五 学习律宗大意
 
    让我们学习下南山律师——道宣律师的修行过程吧,以此对于律宗有个初步的了解。 
    释道宣,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一说丹徒(今江苏镇江附近)人。俗姓钱,世代官宦,父亲在陈朝做过吏部尚书。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四月八日,生日恰与佛祖释迦牟尼诞日相同。
 
    道宣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受到社会上崇佛气氛的熏陶,9岁便能作赋,15岁树立了出家为僧的志愿,开始诵习佛经,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和尚受业,第二年就在日严道场落发出家。20岁时,到大禅定寺依律学大师智首受具足戒,不久就正式向智首学律。
 
    起初,道宣对于治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认识不足。他多少有些自负天资聪颖,对学问有些掉以轻心、好高骛远。在智首讲席听律才一遍,便以为已经把握律学主要内容,与人议论起要学习修禅的事来。
 
    他的老师智頵得知这事,严厉地批评道宣说:“远大的目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学问也是这样,学一样就必须精一样,要精一样就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付出艰苦的努力。你学律刚刚起步,不应该轻易放弃律学改学别的!”当即吩咐道宣先听20遍律学讲座再说。
 
    这件事给道宣深刻的教训。他听从了老师的教导,安下心来,在智首门下老老实实地学律,讲座听了一遍又一遍。智首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律学大家,在长安传授自己富有创见的学说,独步30余年。
以《地论》和《四分律》名家的灵裕,以及周隋时期在关中弘阐《四分律》的洪遵,都率众前来听讲。道宣置身在这些师友之间,聆听高义胜解,辅以质疑问难,切磋琢磨,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律学基础。
 
    在智首门下听学20遍后,道宣进一步到四方广泛参学。他“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如一苇”,足迹遍及晋魏江淮之间,把南北各地各种流派的律学成就都加以吸收,取其精华,融汇成自己兼容诸说成一家言的学说。自30岁之后,他开始从事著述,开宗弘化。
 
    他进终南山隐居于倣掌谷,一面修习定慧,一面整理十余年来学律的心得,这五大部有关《四分律》的疏、抄,构成了道宣开启的律学新学派的基本理论。由于道宣长期居于终南山中,人们把他开创的学派称为南山律宗,简称南山宗,上述著作则称为南山宗义的五大部疏钞。
 
    -----戒律的由来
 
    佛教的戒律,称为律宗。它是中国佛教徒专精戒学的一宗。是佛弟子在生活和思想方面一种极其严肃的要求。
 
    世尊为什么要制定戒律呢?象律藏中所说,佛陀为保护佛法使能久住世间,所以制定戒律。
 
    然而,戒律制定,是针对僧团中有恶行为发现而设立的,若是僧团中没有恶行为,就没有制戒的必要,如释种出身的六群比丘,经常勾结在一起,破坏僧团。提婆达多勾结闻达多、骞茶达婆离、迦留罗提舍等人分裂僧团。还有十二群比丘尼,被人称为是“不护威仪的恶比丘尼”。
 
    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保持僧团的纪律与纯洁。所以戒律之中,有为防止烦恼恶行而制定的,另外也有为防社会人士的非难而制定的。前者如杀、盗等也是一般社会法律所禁止的,后者则佛制戒后,若不遵守才开始有罪的,如不饮酒等。这也就是涅槃经中分的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这是戒律中“应当学”的部分。
 
    每条戒制定的理由,说得更具体些,如戒文述说的十利:
 
    一、摄取于僧; 二、令僧欢喜;
    三、令僧安乐; 四、未信令信;
 
    五、已信令增长; 六、难调令调顺;
 
    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
    九、断未来有漏, 十、令正法久住。
 
    释仁炟 :律宗戒律理论可大至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
 
    (一)戒法,指佛陀所制之教法,即律藏之内容。
 
    (二)戒体,指由戒所得的防非止恶之体性,即受戒发誓时,受者内心所生防非止恶之力量。
 
    (三)戒行,指随顺戒体而如法发动身口意三业之行为。
 
    (四)戒相,指持戒之妙德表现于外而可为持戒轨范者。
 
    戒是坏事不能做,律是好事必须做;戒是止持,律是作持。止持一切坏事都不能做,做了就是犯戒;律是好事一定要做,不做就是犯律,连起来就是戒律。
 
    戒律都是因犯而制。在分宗判教方面,有人认为四分律属圆教。其实无论大乘小乘,显密顿渐,都要守戒律。戒律是约束每个学佛者思想言论行为的规范,大家要遵守这个规范,以戒为师,这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
 
    戒律是约束每个学佛者思想言论行为的规范,大家要遵守这个规范,以戒为师,这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
 
    在家戒律有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出家戒律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菩萨戒。具足戒也叫三坛大戒,包括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菩萨戒。律学浩如烟海,按照戒律不可以盗戒,即居士不可以看出家人的戒律,沙弥不可以看比丘的戒律……
 
    但是,所有的戒律概括起来,就是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不论出家在家,每个人都严守自己所受的戒律,认真持戒,以戒为师,就很好了。
 
    地瓜:那三皈五戒在没受之前是可以看还是不可以呢?
 
    释仁炟:三皈、五戒、八戒是普传,可以看。其他戒未授者不可以看。
 
    爱上中国:我今天犯了杀生戒,办公桌上有一只非常小的飞虫,手不经意碰到它就死了,当下为它诵往生咒和佛号,这些天会诵经回向,师父,我这样戒体会破坏吗? 
    释仁炟 :爱上中国,你不是故意杀的,罪业相对较轻,不是波罗夷罪。
 
    如意妙融 :请问师父,很多教派都有自己的戒律,我们佛教的戒律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释仁炟:佛陀在世时,以六师为首的有九十六种外道,制定了许多规矩,例如持牛戒、持鸡戒、拔发、卧刺、投灰、拜水等。有的婆罗门所定的戒律,看起来和佛教戒律相仿,甚至超过,其实不是一样的。他们主要是说修苦行,求人天福报。不是佛所教导的戒定慧三无漏学,虽然吃一番苦,但是不能了脱生死、圆成佛道。
但是,所有的戒律概括起来,就是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不论出家在家,每个人都严守自己所受的戒律,认真持戒,以戒为师,就很好了。

 
    正觉沙龙之七十六 学习唯识宗大意
 
    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实际创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师,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师门下高足窥基法师。在印度方面,本宗经过弥勒菩萨、无著、世亲、无性及护法、德慧、安慧等几位著名大论师的弘扬,可以说,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瑜伽宗风就已经风靡全印度了。
 
    玄奘大师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只身从长安西行印度,历经十七年,带回六百多部佛经,其中主要是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颂》、《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等。
大师回国后,广译经论一三三五卷,又糅合护法、难陀、安慧、亲胜、火辨、德慧、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所造的《唯识三十颂》的释论,综合各家见解,编译为《成唯识论》十卷。
 
    在译经过程中,他采取随译随讲的方式,不但将法相唯识学的义理传播开来,并培育了一批优秀门人,最著名的是窥基、神昉、嘉尚、普光四人,有“玄门四神足”之称。其中才华横溢、擅长因明、号称“百部疏主”的窥基法师,为直绍玄奘大师之法统者。 唯识宗在玄奘、窥基师徒的推展下,盛极一时。
 
    但唯识之学,义理繁琐,不易被人接受,在晚唐以后,就逐渐趋于衰微。直到近代,学术界因唯识法相学富于逻辑推理与认知科学探讨的意义,故研究者增多。如太虚大师虽主张八宗兼弘,但他对法相唯识研究甚为透彻,贡献极大。
 
    阿赖耶识这个「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一期、一阶段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在三世流转的生命里,虽然因为人有「隔阴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来生,但生命的业力流转,那是丝毫不差的。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
 
    释仁炟 :法相唯识宗是唐三藏唐玄奘法师创立,传四代而绝,非常高深慎密。但是了解其宗意对我们修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乘百法明门论》我反复仔细读过几遍,收获很多。这论文字不多,但很精辟,大家有时间可以多读诵学习。
 
 
    正觉沙龙之七十七 学习华严宗大意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依《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以唐代杜顺禅师(557~640,即法顺)为初祖。依《华严经》立名,故称为华严宗。 

    华严宗是起于唐代一佛教宗派;因三祖——法藏受武则天赐号“贤首”,所以又名贤首宗。


 

分享按钮
正觉网     中国贸易报 佛教文化     华人佛教—凤凰 网     大渡网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备案号:鲁ICP备18032971号    公安备案号:37030402000864号    电话:0533-4205918 传真:0533-420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