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沙龙(107):正觉沙龙百期回顾(五)(47-65)(续)
2011-11-30 22-13-12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释仁炟:本期正觉沙龙讨论得很好,妙智、妙翔准备得也很充分,让大家对迦旃延尊者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但要学习他的论议第一,更要学习他的戒行和品德。
正觉沙龙(61)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 Subhuti 的音译。或为须浮提,须扶提等,号称「解空第一」。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释尊的十大弟子。以解空第一着称。
须菩提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而大迦叶却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要给穷人集善的机会,后来,佛陀知道后,斥责他们的心不均平,不合佛家法规,从此,和尚化缘不在责富挑贫。
尊者诞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的忧心,所以很快的请相师回来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初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为他取名‘空生’吧!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不会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就是为他取名‘善吉’也好。”
--宣化上人开示:
须菩提又有一个本领,什么本领呢?解空第一。解就是明白,他明白空理是第一位,第一个明白空理的。他明白虚空的道理;虚空,还要明白吗?当然要明白!你若不明白虚空,你就不明白佛法;你不明白佛法,就不会成佛。你想要成佛,先要明白虚空。这虚空什么也没有,又有什么可明白呢?就明白一个「什么也没有!」你若不明白这「什么也没有」,那永远就是凡夫;你若明白「什么也没有」,这可就是有无穷的受用。
什么叫「空」?就拿虚空来讲,虚空的意思是什么?虚空是「不取」、「不舍」,还「不受」,这就是虚空。不取,什么你也拿不来;不舍,你也没有什么可舍的。这是简单来讲,若往真实了来讲,「空」有很多「空」;像「第一义空」,什么也没有了。
这「空」里边,虽然说什么也没有,还有一个真的东西;若没有这一个真的东西,来支持虚空,这虚空早就破坏了!我们人就是没有本领把虚空来破碎了;你若把虚空能破碎了,那你就成道了!
所以虚老开悟不是说:「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杯子一掉地下,「啪!」这一声响,把虚老的无量劫以来的业识心就给惊醒了!「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把虚空也没有了。那么虚空跑到什么地方去啊?到什么地方去了?问虚老去!虚老他知道虚空到什么地方去。狂心当下歇,这个时候,他这个攀缘心,就是那种种无明的心,就停止了。
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作佛,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楞严经》上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的狂心能休息了,这狂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生出来了。
--宣化上人开示:在般若法会上,百千万亿天人的大众里边,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坐着,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种的境界,他知道这有所表法了。表示什么法呢?这表示这般若智慧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在日用伦常、行住坐卧之中,演说「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这种般若的妙法。般若的妙法,唯智可入,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
须菩提既具智慧又有福德,所以他就会意了。他明白佛要说实相般若的法门,可是一般的凡夫是没能了悟这种的般若妙法,所以他在大众里边向佛来请法;须菩提为大权示现,为众生请法。《金刚经》的当机众,就是须菩提;当机众,所谓「当机」,就是佛就对着他说这种法。
《金刚经》所讲的是实相理体、般若真空的妙理。实相般若,就是真实的智慧,能以如如理,照如如的智;以如如的智,照如如的理,契如如的理,合如如的理。
--宣化上人开示:这个「无诤三昧」,就是没有胜负心了,没有斗争心了;没有斗争心,入到这种的定,这叫无诤三昧。在《金刚经》上说:「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阿罗汉。」世尊常常说,须菩提得到这个无诤三昧,在一般人里边,他算是最为第一了。
释仁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大家自己去参去悟,解悟的东西总是别人的,我要什么都告诉你们,就不是好师父。
正觉沙龙之六十二期 佛门弟子需要什么样的师父
释仁炟 :为师者,解惑、传道、授业者是也。仁炟由衷地希望带好弟子,但是由于仁炟的水平所限、修持所限,难免有各种不尽人意之处,望大家不吝赐教。无论谁给仁炟提批评意见,仁炟都热诚欢迎。我们大家教学相长,共同修行、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波罗蜜:今天正觉沙龙的主题是: 佛门需要什么样的师父。这个主题我们应该不陌生,凡是想要发心学佛的人,无不围绕着佛弟子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师父,一边学习一边寻求,内心的折磨与法喜,让我们不断地成长。感恩诸佛菩萨加持,让我们找到了师父。感恩仁炟恩师!!!
妙光:感恩师父。师父就是我们弟子们最需要的善知识。
如意妙融:人生四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良师难遇、善友难值。在学佛的道路上,如果有名师一路教导,学佛的路上会少走很多弯路。
453345337:我希望找个善解人意,并且直心肠的师父,并且至少能有神通和进入三定境界。
我刚想到了善知识的一个条件,一定要择材而施。也就是要对应一个人的慧根高低等来因材施教,有些悟性高的,就要大胆开示和提携,悟性低的,就要让他努力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安忍妙石:希望我们这种共同学习佛法,共同精进的善缘,能生生世世延续下去。同时,更要感谢的是我们的恩师--博山正觉寺仁炟法师
找到了师父,就像是无明的黑暗中,骤然亮起了一盏指路的明灯……
谈到一个佛门弟子需要什么样的师父,我想,单用理论的空谈太苍白,还是先来实事求是地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跟随恩师一年多来的亲身体会吧。
所谓严师出高徒,有师父严格的教育,如今师兄弟们之间的学习氛围浓厚,每个人都知道谨慎自己的言行,严持五戒,行十善。精舍每个周六下午的共修活动也成了师兄弟们最开心的时刻。
大家一起拜忏、诵经,打坐。在师父的带领下,我们学会了梵呗唱诵,每次共修的诵经都是以唱诵方式完成,殊胜的梵呗又名「音声佛事」,能够感通万物、利益人天,无论是诵者、闻者皆能获大利益。同时,师父在共修活动时,带领大家参禅打坐,将修行中的点点滴滴详细教授给我们。感恩师父,师父总是孜孜不倦地将佛教中传统的精华灌输给我们,让我们体会和发扬着佛教中最美妙的传承。
如果有弟子犯了错,师父从不直接批评,反而先检讨自己的不对,总是说“是师父没有给大家交代明白,讲清楚”。对于弟子们的成绩,师父总是很高兴的当众表扬,如果有做得不对的,师父都是建议大家下次应该吸取教训,争取做得更好。这种隐恶扬善的方法,让大家受益匪浅。
师父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他总是鼓励我们“只管放手去做,有功德,是大家的,做得不好了,师父来承担!”
如意妙融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一近得佛位。实修善知识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供养恭敬善知识故近得佛位。 二令诸佛欢喜。
善知识应具十种德相: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怜为体、断疲厌。
正觉沙龙之六十三 如何做好佛门弟子
妙光:如何做一个好的佛门弟子,我个人认为,先要了解什么是佛教。与我们学佛的目的:为什么要学佛。那么什么是佛教呢?师父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要勤修戒定慧,积累成佛资粮。
1、在家佛子要孝养父母。身是父母给的,我们跟父母本来是一体的,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身边的一切众生,都可能是过去生的父母。
2、在家佛弟子要奉事师长。我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依止“上仁下炟”法师修行,这是救我们慧命的恩师。还有曾教导过我们的各位老师、工作中的上级、领导等等,我们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工作上我们尽心尽力,要为他人做出榜样。
3、作为仁炟师父座下的皈依授戒弟子,我们更应该秉持正法,保持正知正见,谨慎我们的言行,不仅要为弘扬正法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更要为正觉寺、为师父增光。如果因为自己的过失,误受他人的迷惑,而对正法、对师父失去信心,结果只会断送了自己的慧命,沉沦恶途万劫不复。
释迦牟尼佛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时,有5000弟子离开会场。这些人因为自己的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错失良机,当面错过。
4、我们佛门弟子应该慎护修身口意三业。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是非过失很多,而且看的很清楚。
我们佛门弟子,还要做到意业清净。《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所有念头都归回三大类:贪、嗔、癡。
利益众生,怜悯众生,而在山东博山那样穷困的地方建设寺院,需要多少心力啊。师父为度众生而发愿头陀行,朝拜五台山;为正法久住,而宁舍身命抽血写经,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我们师兄弟们,佛弟子们应该放弃自己的成见,紧紧跟随恩师修行,行大乘菩萨精神,把正觉寺早日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
古大德常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仁炟法师《朝山偈》中说“头吻大地,心若止水,千里叩拜,无怨无悔……”师父虽行菩萨难行之事,但心若止水,念念清净,不起波浪。“牛上南山,马走平川”,作一个菩萨行者,只是平常事而已。我们要学师父的心性豁达,以平常心、清净心来对待我们身边的事务。
《六祖坛经》中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闲余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过错,今天做的事情有没有做错的,说的话有没有不得体伤害到别人的,通过怎样的改善能让自己的言行更能合乎佛道…….这些是我们应该常常思索的,应该常常照照镜子,反观自己。
那么我们要怎样圆满我们的团体修学呢。那么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得奠定自己个人修学的根基。多听师父的教导,多利用时间去读诵经典,去听经闻法,以五戒为基础有了自己修学的根基,在一起共修,更能得到真实利益,如果杂心闲话得利益就很少,但是真正的修行道场应该在社会上,在各种工作环境中。
紫玉:宣化上人:不生烦恼莫疑心,总要管己少管人。多认不是少挣理,安然清净智慧生。明心没有碍难事,见性哪有忧愁心。佛光不是不普照,忧思恨怨心搅昏。
如意妙融:列出末法时期弟子根器较劣的表现,特摘录如下,请大家认真反思:
1、所谓末法,就是我们再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佛经中诸菩萨请法时,要绕佛三匝,再请、三请,佛陀才开启金口。
2、所谓末法,就是我们再也不能理解,为什么禅宗二祖慧可跪在达摩祖师前,跪在雪地中,甚至断臂求法,是达摩祖师不慈悲,还是二祖愚痴、执着。在被师父百般折磨时,还能不起一丝一念的分别心,对师父恭敬如初。在“我们”这个时代,谁不是大爷?谁能服谁?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是咬牙切齿。
3、所谓末法,就是我们不明白,善知识的百无禁忌,是为破我们执着,而非让我们失去对佛法、对善知识的恭敬心。
4、所谓末法,就是我们再也不知道佛法应该从根本入手、从心地入手。开始乐衷于用分别心对善知识表法过程中的种种外相品头论足。
5、所谓末法,就是当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千辛万苦就能获得无上珍贵的慧命点拨时,开始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到什么程度?就是:当我问,你就必须答,不答就是对不起我!就是:你怎么不把文章写完,我正看到兴头上!
6、所谓末法,就是到了后来,我们甚至会要求善知识随着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起分别心、嗔心:“你为什么不按我心里觉得舒服的方式来做?!”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再问问自己,再三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这样的末法根器?”
妙融这种事情做得最多,罪过!嗔恨心不受控制地升起来,责备恩师,责备师兄弟,罪业无边!
妙融至诚忏悔,祈求诸佛菩萨加持妙融后不再造!
曾有善知识说:你们这些人,要智慧没智慧,要神通没神通,要法力没法力,就只剩一点(跟佛法的)善缘了,还折腾……
在师公师父的引领下,我们精进修行,不断获得法喜,头脑充实了,心地净化了……
修行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在追随师公、师父精进修行的同时,肯定有许许多多感受,让我们来尽情抒发。可以在这里向师公师父说出心里话,也可以今日共修后,写下来发到正觉谈大家共同分享。
人生四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良师难遇、善友难值。在学佛的道路上,如果有名师一路教导,学佛的路上会少走很多弯路。
正觉沙龙第六十四期:学习达摩祖师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摩。”因改号菩提达摩。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
--历史上著名的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的对话: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帝不领悟。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与二祖神光慧可的对话:
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菩提达摩《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菩提达摩《无心论》
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菩提达摩《无心论》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释仁炟:--如来禅与祖师禅:
为了区别达摩祖师一系的禅宗与之前的一些禅师(如宝志公禅师)的禅法,讲达摩祖师一系的禅宗称为祖师禅,之前的禅法称为如来禅。
祖师禅的特点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什么是祖师禅呢?下面举一则公案:
沩山、香严都是百丈禅师的弟子,沩山灵佑最先出世坐山,但香严却没有见性。百丈圆寂后,香严又依止沩山。有一天沩山对他说:“你在百丈先师处聪明伶俐,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都属于分别思维,没有找到生死的根本,现在我问你一句,但不许引经据典,要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父母未生你时是什么样子呢?”
香严对这样的问题,若回答呢,心里尽是经典的,老师的,而自己的却不知在哪儿,回答不出来,于是叹息说:“毕竟画饼不能充饥啊。”于是就把平时看的书全部烧了,说:“今后我也不学佛法了,当一个行脚僧算了。”他告别了沩山,就到南阳忠国师的墓前,搭个茅棚过日子。
一天,他在田里除草,偶然把田里的瓦片抛开,击竹有声,一下就悟了。这时,他感慨流涕,对着沩山的方向礼拜说:“感谢和尚当时没有为我点破,不然怎么会有今天的悟呢?”他作偈一首送与沩山,偈子是这样的: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看到这个偈子,对仰山说:“香严这次终于彻悟了。”仰山说:“还不行,我要亲自勘察,看他是真是假。”仰山找到香严,说:“你那个偈子我看了,你再说说看。”
香严于是又作一个偈子:“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说:“如来禅,师弟是会了,但对祖师禅,你还未梦见。”香严说:“好好,我再给师兄说一点。”
香严于是又作了一个偈子: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于是高兴地说:“且喜师弟会得祖师禅了,我要向老师报喜。”
正觉沙龙之六十五 学习东土禅宗二祖:慧可禅师
摘录于《景 德 传 灯 录》 卷三-·慧可
一、慧可大师的出生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无令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
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即抵洛阳龙门香山。
二、依止宝静禅师出家。
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
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知
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知
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光遂以见神事白于师。
三、受教于达摩祖师
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光受教造于少室。其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玄风,博求法嗣。
四、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的对话
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
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
执侍经二载,大师乃告曰:“达磨菩提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吾。吾今授汝,并达磨信衣。汝当守护,无令断绝。
五、慧可大师偈子
听吾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六、慧可付衣法与僧璨
大师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师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
七、慧可的“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大师付嘱已。即于邺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是积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
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又于筦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无上道。听者林会。
八、 慧可圆寂
时年一百七岁。即随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岁。三月十六日也。
后葬于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自师之化。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一十三年。
后葬于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自师之化。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一十三年。
九、慧可的禅学思想
慧可的禅学思想传自达摩,特别是达摩传授给他的四卷《楞伽》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这个思想经过慧可的整理提倡,给学禅的人以较大的影响。
慧可又曾用诗句来表达他的禅学见解,他答向居士的函问说:“本迷摩尼是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涅槃)?”
十、慧可禅师的开示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
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
《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每周一星】
师公、师父、各位法师、各位师兄,大家好!
我们从本期正觉沙龙开始,开创一个新栏目《每周一星》。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师兄谈体会,以期互相参学、勉励,共同进步!
本周的《每周一星》是妙智,让我们分享妙智师兄两年七个月坚持参加正觉精舍共修的心得体会。两年多来,妙智师兄只有一次共修没有参加,而且认真地向负责共修的师兄请了假。
妙智:2007年3月份有了深圳正觉精舍,也就开始了共修活动。一开始共修的时候,就我自己一个人,但也觉得很高兴,因为觉得自己很有福报,能在这么大的精舍修行,也是对自己心的锻炼,让心能安住。慢慢地,感觉一次比一次喜悦,觉得有进步了。
总有师兄问我,就你一个人,还共修干嘛?其实能坚持下来,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因为这里是精舍,钥匙平时都放在我这里。周六下午我如果不来,万一有信众来共修的,进不去门,就耽误了别人修行的机会。
二是周六下午就是共修的时间,开始这个精舍没有几个人知道,如果我不来,就彻底没人共修了。
我来了,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意义不同,这仍然是“共修”,至少我相信还有诸佛菩萨、护法善神和我在一起。后来人慢慢就多了,我想自己的坚持,也是一种带动吧,因为来精舍的意义就是“共修”,而不是一个人修。
每周一次的共修也是师兄弟之间的接触交流,可以通过共修常反思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从多个角度反射出自己的不足,容易看到心的差距,看到自己的缺点。
平时我做功课还有不认真的时候,可是共修时最认真了,不仅能把功课全作完,不会欠帐,而且在共修后,通过与师兄弟们的沟通,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比如我知道了放生的意义、知道了随喜寺院建设的诸多功德,知道了如何对治学佛上的一些障碍等等。这些让我的身心、乃至我的生活都在开始转变,人变得烦恼少了,开朗了,坚强了;生活也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通过共修,让我把做功课的心提起来了,自己平时的功课也不会落下,还有更多向众师兄们学习的机会,回光返照,磨炼心性,共修对我的帮助太大了。
前两年开始来共修时,家人很反对的。慢慢地时间久了,他们虽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对了。以前出门要请假,现在家人已经习以为常,周六到时间我背上包就走,手机关机他们也默认了。如果没有来共修,家人反而觉得奇怪了,阿弥陀佛,感恩诸佛菩萨加持!
另外,还有一个共修体会是不能因为师兄弟个人矛盾而远离团体。如果因为与某个师兄有矛盾的时候,先要检查自己有没有错误。关键是不能因为这点小矛盾就不来共修了,那对别人没有影响,对自己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法师开示】
(仁炟法师开示内容请浏览正觉网首页法师开示栏目)
【结束语】
今天的正觉沙龙,主持人妙道、妙皿、妙慈准备得很充分,大家学习得很认真,踊跃发言,随喜大家的功德。下期正觉沙龙由妙道、妙翠、妙慈主持百期正觉沙龙精彩回顾。
请主持人带领大家回向。
请主持人带领大家回向。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三称)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三称)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三称)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三称)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三称)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三称)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三称)
共修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和师父仁炟法师,愿师公和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