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沙龙(99):学习《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2011-11-25 23-46-44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正觉沙龙之九十九
学习《佛学父母恩重难报经》
2009年09月04日
主持:妙智 妙悌
正觉快讯:
1、修行日记(2009年9月)!-每日功课汇报!欢迎全国各地的师兄们一起精进!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5&Id=1800
2、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1&Id=681灭罪消灾,祈福免难——倡印龙藏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3、殊胜福田极稀有--提议:大家一起随喜博山正觉寺佛像贴金,共襄善举功德无量!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1&Id=1790
4、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23&Id=1351妈妈,我从地狱来_妙智。孝女的忏悔!
5、种福田的好机会,欢迎随喜正觉寺罗汉堂普庵禅师像。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11&Id=635
6、《老虎不吃孝子的故事》——仁炟法师开示于2009年8月【正觉夏令营】http://www.zhengjuetan.com/dispbbs.asp?boardid=22&Id=1809
主题学习:
主持人语:
简单复习一下上周的学习内容:《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
此经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由于本经强调孝道思想,所以颇受国人重视。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举办第一次盂兰盆会。到唐代,盂兰盆会便广泛地在民间流行。直至今日,盂兰盆会已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本周学习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也是强调孝道的一部经,是佛陀教育弟子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和人生态度的一部宝典,字字珠玑,每一句都语重心长,无论是不是佛教信徒,都应该详细读此经来学习孝敬父母。
延续上周的《佛说盂兰盆经》的学习,让我们对于报父母恩有深刻的认识,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愿生生世世孝养父母,愿历生历世的父母得度。
有人说,信佛的人,尤其是出了家,四大皆空,割亲断爱,父母妻子全都不要了;皈依了佛,就一心向佛,只知有佛,哪有什么亲情?哪里要孝敬?那都是对于佛教的一知半解,并未真正明了佛陀的原本教训,这同时也是自古以来,历代对于“割亲断爱”四个字的误解。其实,割的“亲”与断的“爱”,都不是指父母的天伦之“亲”,而是指欲爱之亲。当然,要断的爱,也不是指天伦之爱、友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博爱。很不幸地,古今很多人误解了佛教本义,竟以为学佛就连父母也不要了,连妻子亲人也不要了。
其实,佛经本本都载有各种生灵偕同眷属来听佛陀说法,可见佛陀并未叫人抛弃父母亲眷。相反地,佛陀鼓励弟子接引亲眷来一同学法,一同修行,同证涅盘。
释迦牟尼佛更是孝敬父母的榜样,被人赞颂为“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为了度化母亲摩耶夫人,他曾到忉利天为母说法,这就是著名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他在这部孝经中告诫世人:“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无有出期”。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
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 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
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 是女骨,色黑且轻。” 阿难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薰兰麝,如是装饰,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
佛告阿难:“若是男子,在世之时,入于伽蓝,听讲经律,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间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阿难闻语,痛割于心,垂泪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报答?”
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 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 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 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 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头为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
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眼为一精,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万四千。 母怀胎时,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窍。 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质,桃梨蒜果,五谷精华。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一号须弥,二号业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凝成胎儿食料。
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详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 倘儿决为五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彷佛似万刃攒心。 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第一. 怀胎守护恩; 第二. 临产受苦恩; 第三. 生子忘忧恩; 第四. 咽苦吐甘恩; 第五. 回乾就湿恩; 第六. 哺乳养育恩; 第七. 洗濯不净恩;第八. 远行忆念恩; 第九. 深加体恤恩; 第十. 究竟怜愍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 颂曰 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颂曰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第三.生子忘忧恩 颂曰 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张开,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第五.回乾就湿恩 颂曰 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乾,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连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养育恩 颂曰 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第七.洗涤不净恩 颂曰 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第八.远行忆念恩 颂曰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恩 颂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怜愍恩 颂曰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佛告阿难:“ 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 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
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
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乾处儿卧,湿处母眠。
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 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
子若病除,母病方愈。 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 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 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
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 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 不伏亏违,反生镇恨。
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 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 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
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 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
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
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
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镇呵,全无畏惧。 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 父母微镇,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
自家骨肉,却以为疏。 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 慈念后人,无有休息。
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于心,谛思无计,同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剑树刀轮,如雨如云,空中而下,或斩或刺,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暂歇,又令更入余诸地狱,头戴火盆,铁车碾身,纵横驶过,肠肚分裂,骨肉焦烂,一日之中,千生万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不孝,故获斯罪。”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告于如来:“我等今者,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
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天、龙、夜叉、乾闼婆、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闻佛所言,身毛皆竖,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发愿言: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
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锉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 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详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全经文毕
主持人语:
因为该经文文字易懂,我们用原经文来回顾反思。
一、父母的恩德。摘录部分如下:
父母十恩大致如下:第一,怀胎守护恩; 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乾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 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 忍寒忍热,不辞辛苦,乾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 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 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 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二、孩子的不孝--对照经文,反思我们是否也是不孝子!
佛告阿难:“ 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 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 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 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 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 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镇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 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 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
五、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以上是第5条有更正的地方。
再接下来:
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 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 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 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 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 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 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 尊长镇呵,全无畏惧 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父母微镇,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 自家骨肉,却以为疏。 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 慈念后人,无有休息。 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三、大众听闻佛开示父母重恩之后的感受: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我们反观内心,我们听闻佛开示父母重恩之后的感受,忏悔自己的不孝,忏悔自己的麻木,忏悔自己的冷漠…….向佛陀身边的弟子们学习。
经言: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大众当知。吉凶祸福皆由心作。若不作因亦不得果。
四、佛陀开示--父母恩重难报呀!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五、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于心,谛思无计,同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六、佛陀弟子的誓言。--从中我们可以学习何谓愿,如何发愿。
是诸大众闻佛所言,身毛皆竖,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发愿言:
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
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
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
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
请各位师兄效仿以上大众,也发大愿吧!
七、佛陀弟子发愿以后呢?-----他们受持读诵,依教奉行。
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详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通过认真学习佛的经文,我们了解到,佛陀非但没有教人抛弃父母,他反而说了一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来教训弟子孝敬父母。这部佛经,被称为佛教的“孝经”,是完全教人感恩、孝敬和供养父母的。
要修行,首先要自净其意,实践八正道,守五戒,除去贪嗔痴三毒,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孝敬父母,供养父母,乃是百善之首,百善之先。经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要从无私无我的真诚孝行开始,才更容易踏上修行之途。
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是会趁着父母还健在,就多多承欢膝下,多多照料父母的生活和保健。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世以后,才去后悔悲伤,那又有什么用!
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人,要报父母大恩,除了供奉甘旨之外,应该尽力去为父母亲做一点善事布施,功德回向给父母。
若要报父母大恩,我们就应该好好的保重自己,洁身自爱,努力上进,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以慰父母的殷切期望。
真正要报父母大恩,我们就应该为父母持诵佛经佛号,也要接引父母信佛修行。能够接引得父母修行成道,了生死,不入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报恩。父母若已不幸不在世,也应多为他们行善,回向给他们,超度他们往生净土。
八、《小驼背--饿死母亲 圣者受报》-- 一个 关于孝道的因果故事。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一婆罗门非常贫穷,以乞讨维生,自妻子怀孕后,他乞讨更加困难,几乎一无所获。九个月后生下一个既瘦小又丑陋的驼背男婴,父母给他过了生日,取名小驼背。因前世业力感召,他母亲的奶水不几天就枯竭了,只好用牛奶喂养。
又因业力显现,牛奶也不易得到,父母艰难地养育他,仅仅是不会死而已。因为他是一个最后有者,在没有受尽业报、达到自己的境界以前是不会死的。总算把小驼背拉扯大了,父亲说:“我们家以乞食维生,没有务农经商,你已经长大了还靠家里养活是不可能的,你应该自己去乞讨。”
小驼背开始离家行乞,因业力现前,不像其他乞丐能讨到很多食物,他经常讨不到吃的,仅仅是维持生命不至于死掉,饥寒交迫,内心十分痛苦。他逐渐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很大的信心,一天见到一位比丘就祈求:“我愿意在您面前出家、守持比丘戒,请求尊者开许。”
比丘问明他健在的父母尚未开许便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声闻必须要通过父母开许方可出家。”小驼背回家祈求父母:“我能不能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
父母想到家里实在太穷,他自己生活也很艰难,出家也许能使今生得一些安乐,且来世也有利益,就同意了,只是希望他得到成就时回来看一下两位老人。小驼背高兴地跑到祇陀园,在那位比丘前祈求出家受戒。比丘摄受了他,给他剃度授戒。
初时他与师父一起生活,几天后师父说:“出家人乞讨维生,我天天养你是不可能的,你自己去化缘吧。”此后小驼背有时与僧众一起受供,有时独自去城里化缘。但僧众一起受供时,别的比丘已吃饱喝足他还经常得不到食物,有时刚巧轮到他的位置供饭没了,有时施主行堂到他那里突然有急事走了,回来就供养下面的比丘。
所有的僧人中唯他最苦。很多比丘知道后非常怜悯他,往禀佛陀:“世尊,小驼背比丘经常吃不到饭,有时后面的比丘们已经吃到饭,却漏掉他。”世尊马上制定了“上面的比丘未得食前,下面的比丘不能受食”的戒律。
尽管如此,小驼背还是经常吃不到饭,到城中化缘多是空钵而返。后来有两天他去打扫世尊的内殿都吃得很好,身体也健康起来,他勇猛精进,断除了一切烦恼,获证罗汉果位。他很愿意天天打扫经堂以便生活好一点。
但罗汉也要受业报,当他再去时,另一位比丘已经先把殿堂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只好著衣持钵在城中四处化缘,可还是一无所得。第二天,他早早地拿着扫帚很有把握地去打扫殿堂,谁知殿堂已经又被打扫干净了,他觉得在哪儿都得不到饭吃,准备回寮,又听说当天中午附近有位大施主给世尊及眷属作供养,希望同去应供,因时间尚早就先回房坐禅。
施主因有急事提前请佛及僧众应供,小驼背比丘仍在坐禅不知道。世尊率众比丘应供,为施主回向传法毕回到祇陀林园,小驼背方才出来,他又没吃到饭。第三天,他又早早拿着扫帚去打扫殿堂,仍见已有比丘打扫了,心想今天又得不到饭吃,只有回寮。
阿难得知他已是第三天没吃到饭,就特意找了一位施主中午给小驼背比丘供斋,施主爽快地答应了,阿难又特意嘱咐小驼背记着受供。然而施主出了一件大事必须马上出门,匆匆忙忙也忘了告诉家人供斋之事。
中午小驼背著衣持钵到预约的施主家化缘,可谁也不理他,只得挨饿。阿难于城中化缘回来听说小驼背罗汉又没吃到饭,心生怜悯前去宽慰他:“你不要担心,明天我好好供养你。”
第四天早上阿难尊者手持二钵到城中化到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准备带给小驼背比丘。到了祇陀林,因小驼背的业力现前,来了很多恶狗抢吃钵里的饭,阿难想尽办法也没能对付,只剩空钵。阿难尊者想:再去化缘回来已过午,下午罗汉不管怎样都不会吃。小驼背又没吃到饭。
目犍连自忖再返城中化缘已经过午,只好空钵返回。小驼背罗汉仍然没吃到饭。
舍利子听说小驼背已五天没吃到饭,就去安慰他:“不管怎样,明天我给你好好供养。”第六天,舍利子化到两满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带着另一满钵往祇陀林来,以小驼背的业力显现突然来了一群非人,抢走了钵。舍利子无奈,
第七天舍利子又化了满满的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也顺利地带到了小驼背的房前,可是因为小驼背罗汉的业力现前,全部的门窗都封死了没法进去。舍利子现神变进到房里让他洗脸受供,可他手刚一伸,钵就落到地下一直坠落到金刚大地【距地面四万由旬】。
舍利子立即显示神变把钵从金刚大地拿回来再让他吃。小驼背取第一口食,刚到嘴边就被非人抢走,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抢走,舍利子亲自持钵喂他,他的嘴却张不开,舍利子显现各种神变也无济于事。不一会儿,就过午不能再吃饭,他的嘴又好好地张开了。
舍利子万般无奈,最后问他:“你现在是否很痛苦,有什么感受?”他说:“没什么,只是口干,最好给我一口水喝。”舍利子取来一钵水,又是业力现前,众多非人把灰撒进水里成了一钵灰汤,小驼背罗汉知道是自己前世的业障,喝了一口。
显示种种神变趋入涅槃。时有天降冰雹、闪电打雷各种瑞相。尔后,诸比丘将他的遗体做成塔,并作种种供养。
众比丘往世尊前合掌启问:“世尊,小驼背造了什么业,在七天中众比丘竭尽全力也没能救他,虽得罗汉果位却是饿死趋入涅槃?惟愿为说。”
佛告众比丘:“这是他前世的业力所现。一切众生的业力不会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上,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