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无杂念 正觉以清心——山东博山正觉寺归来随感 (青岛义工)
2011-02-11 00-00-00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辛卯年正月初四,应朋友之邀,来到山东博山,入莲花宝山住正觉净寺。暂时卸去世俗礼法,入山出世,吃斋饭,听佛音,观佛事,无尘俗所扰,无工作所累,无应酬所困。放之空明,以正己之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觉,以清己之俗心、媚心、烦心、贪心、色心、胜心,不胜欢喜。两日两夜,亲历放焰口、斋天、燃灯祈福法会、朝山等佛家之盛事,参加正觉寺新春联欢会。作为编外摄影义工,有幸亲耳聆听仁炟法师讲述学佛、出家、修行、建寺之经历,虽非信众、对佛学愚钝,却有几分感触与感动,愿用拙劣文笔写出,以达心意。也望有缘观此文之虔诚信众或普通众生,尽己之力,助法师及众师父早日完成建寺大业,成就功德。
感触之一:佛在生活中。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利益驱使和西方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变化。有的人为求己之所欲,为求金钱名利,往往不择手段。丢弃礼法、道德丧失之事常有发生。正觉寺的八大根本戒规“讲团结,不说是非;讲修行,不听是非;讲奉献,不传是非;讲和谐,不打妄语”,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来说,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
感触之二:人要有信仰。共产党员要坚信共产主义理想,愿意为此奋斗终生,奉献一切;佛教徒要笃定信仰,坚持修行以求正果。其实,不论是哪个党派、哪个教会,甚至是普通的农民、工人,都要有自己的信仰。有了信仰,才会有人生的目标,才会有追求,才会有精神的寄托,才会活得有意义。
感触之三:人要有所惧。人必须要有所畏惧,才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否则为官者会以权谋私,丧失公仆意识,使用手中的权利谋求金钱和美色;经商者会不顾大众的安全,制造毒食品和假冒伪劣产品,为害社会;务农者会为求产量和卖相,使用违禁药品,种出毒粮毒菜等农产品;为医者会丧失职业操守,对病患的苦痛、家属的哀求无动于衷,只求利不救人。
感触之四:生活要有规律。现在的人多数生活都没有规律,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晚上熬夜,周末赖床;饮食没有规律,不吃早饭,暴饮暴食,过度饮酒;工作没有规律,压力太大,加班加点,劳身劳神。正觉寺的时间表就排得井井有条,非常连贯。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做早课、晚课,都很有规律。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也应该借鉴,尽量掌握节奏和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感触之五:做人要真、信、诚,待人要和、善、忍。在寺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诚信不欺,和善友好,谦虚忍让,以礼相敬。没有世俗间的利益之争,权势之斗,其实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真信诚和善忍,那么现代和谐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不也就指日可待了吗。
在寺中两日,除去感触之外,从师父的经历和言行中,还收获了许多感动。
感动之一:发愿建寺,感天动地。师父五十多岁出家,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发愿建寺,其宏愿非常人所感想;从寺院设计到材料采购,师父无不亲历亲为,其毅力非常人所有;从一片荒山到规模初现,无不浸透着师父的心血,其用心非常人所能。师父的宏愿,师父的行动,感天动地。
感动之二:言行必果,说到做到。古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从这两天的见闻中,可以看到师父不仅说自己说话有信,就像一个钉子钉在地上,而且也是这样做的。正是如此,才有了众多追随的弟子和信众,才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义工,才会让正觉寺的建设快速步入轨道。
感动之三:尊师重教,长幼有序。师父是有德高僧,也是年近古稀之人,更是正觉寺的创始人和建设者。但师父却尊其师父能行长老为住持,自己只做监院,这种品质是何其的珍贵呀!尊师重教,长幼有序,这不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吗,这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品质吗?
感动之四:一心向佛,不生杂念。师父在出家之前,已是国家级食品专家、学术带头人,许多专利现在还在造福民生。以师父当时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完全是可以名利双收,受人尊重和羡慕。但师父却为一心向佛,舍弃一切荣华富贵,穿破衣、住陋室、吃粗饭,为早日建成正觉寺,呕心沥血。
感动之五:千里朝圣,不辞劳苦。以过花甲之年,带劳累之病躯,不为烈日所阻,不断风雨所阻,不为泥泞所阻,不为困苦所阻,三步一叩首三千里朝圣五台山以报佛恩。“头吻大地,心若止水,千里叩拜,无怨无悔。会否?铁鞋踏破心无碍,浊汗成泥志益坚。牛上南山,马走平川。”仁炟法师的朝山偈语,个中意味,还请观文者自行揣摩。
空明去杂念,正觉以清心。笔者非信众,且才疏学浅,对佛法亦不敢妄谈,仅将自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感受,用粗浅的文字记录下来,望能为有缘人铺就一通向正觉寺的鄙陋小径,也算是一大功德吧。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