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破钱财
2012-02-11 00-00-00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离尘,原博山正觉寺义工,2010年于博山正觉寺剃度出家。)佛陀告诉我们:万缘放下,即可成佛,问题是如何放下,放下什么?
如果要放下,就必须先看破。真正看破世间的一切钱财、男女、名利、亲情等。那如何才能将钱财看破呢?
世间应该没有人不喜欢钱,因为它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满足感、荣誉感等一系列愉悦的感觉,特别是安全感。人们都要吃饭,穿衣,养家,任何事情都要花钱。没钱的时候会不知所措,感觉天要塌下来一般。人的这些心理非常正常。
可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看见一包黄金在路边,他却告诫弟子们黄金是毒蛇,让大家赶紧避开而行。为什么呢?佛陀并不是让大家都受穷,都去过苦日子,都进行所谓的苦修;而是告诉我们:自己的钱财也绝非自己能独享,它本质如流水,随时都在流动。缘成则来、缘散则去。想要把它长期据为己有,抓住不放,纯属愚痴。
很多世人迷惑颠倒,对钱财有很强的占有欲,觉得自己的钱,一定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很多人拼了老命也要去挣钱,想尽各种手段,甚至昧着良心去捞钱。
钱财真的是自己的吗?且不说遇到天灾人祸,或者因非法所得被罚没等,使钱财消失殆尽的极端情况;也不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老理儿。我们只来讨论一下钱财的一些正常来去。
世间很多东西都有它自身所谓的价值,如果用钱来衡量就变成了所谓的价格。这个价值或者价格都是以供求关系来决定的,人需要的东西就有价值,不需要的就一钱不值,而价值只有通过相互交换才能体现出来。
而人的需求会随环境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绝非固定不动。所以任何一个东西,今天可能很值钱,明天可能不值钱,再者,同样一个东西,我觉得很值钱,你可能根本不放在眼里。你自己认为的贵重东西,只要一直没人愿意同你交换,也是一钱不值。所以,世间没有绝对值钱的东西。
也许你会说,我的宝贝现在没人要,我就把它暂时收藏起来,说不定将来有可能就很值钱。这种想法没错,也真有这种情况出现。但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福报,因为收藏的东西还面临损坏,丢失等意想不到的情况。
因此,大家对同一样东西,价值判断会完全不同,所以买卖双方才会不断讨价还价。你买的任何一样东西,其价值多少,你只有一半的决定权,另一半在他人手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价值的自然属性就决定钱财不完全属于你自己。
另外,你买的所有东西里面,多少才是你真正用得着的?很多人买东西都很盲目。买来很多东西,后来才发现很少用或者根本就用不着。这里先不谈是否在浪费。自己不用的东西还能算是自己的吗?是不是已经变相把它们送给时间和虚空了呢?
再者,就是你买的那些自己感觉有用和在用的东西,有多少是对你的身心一直有好处的呢?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没有考虑过,也不想费那个精神考虑那么长远。很多人买东西不是被广告忽悠,就是盲目攀比,多少都有冲动的成分。
很多买来的东西,对自己不但没有一点好处,从长远来看,反而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很多伤害。这里包括了很多吃、穿、用、住、玩的东西,我不用一一列举,估计大家都能体会得到的。所以才有“花钱买罪受”的俗语。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真正对自己身心一直有好处的东西才是有用的,才具有价值。可是这样的东西,人并不需要很多,因为人的一生吃不了多少,也用不了多少。其他全是在玩一种“过家家”的交换游戏。问题是又有多少人有智慧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对自己的身心会一直有好处呢?
有人说不管你有多少钱,只有自己使用了才算自己的,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看似有理,实则不然。如果你智慧不够的话,用钱不当,不但对自己无好处,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害死自己。
有人说,把钱财留给自己的后代,让他们享用也不错嘛。事实真是如此吗?“子孙比我差,留钱有何用?子孙比我强,留钱又何用?”这话即使不算真理,也算有一定道理。
先撇开“人的钱财多少,要看个人福报”这种说法不谈,后代如果比你差,没有智慧,不知道挣钱的艰难,不但会将钱挥霍光,将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拱手送人,还可能债台高筑。他们自己也会因此留下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因为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最后沦为废物。所以,留钱给后代,未必是为他们好,也许是害了他们。
如果后代比你强,你自己能挣钱,那他们也一定能挣到钱;同时还能在挣钱的过程中,挣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那才是最好的结局。所以也没有必要留钱财给他们。
能不能挣到钱,看一个人的福报;会不会花钱,看一个人的智慧。有智慧的人,知道怎样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孙后代,知道如何为子孙后代积德积福。比尔?盖茨、巴菲特、陈光标、冯军……,一个个富翁做出了“裸捐”的承诺,要把自己全部的钱财捐出来做慈善。这才是有智慧的人!佛告诉我们说:财布施得财富。他们的后代有他们财布施的根基,不但不会贫穷,因其祖上积下的福德荫庇,他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
看清钱财的本质,对钱财就有了正确的态度:取之有道而不执着,只因做事而得财,不为挣钱而做事;钱来不喜,财去不忧;知钱财如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养生亦能害命;取之于他,还之于他;不视之为粪土,亦不视为命根;随缘而得,随缘而去。这样是不是很洒脱呢?!
正是:
世人视钱命相连
为它狂来为它颠
那知钱财如流水
何苦为奴随它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