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科学佛学幸福人生 1/7
2012-09-15 23-03-53 来源:博山正觉寺 作者:仁炟法师 点击:次
前言
◎水和小虫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两三千年以前,要他的弟子们喝开水,不喝生水。佛说,一碗生水里头有八万四千个小虫,喝了生水容易生病。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
在显微镜下,生水里头有无数的微生物,微小的生物。古代,没有微生物这个名词,佛称它为小虫儿,名相不同而已。
这些微生物有不致病的,也有致病的。在显微镜下,生水里有各种微生物,比如各种杆菌,包括大肠杆菌;还有带孢子的、带杆的、带球的,还有带尾巴的,啥样儿的都有。
现在大家喝开水、不喝生水都能接受了。这些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两三千年以前,在没有任何科技设备的情况下,能够明了这些微观的、普通人肉眼看不见的客观事实,大家知道奥秘何在吗?
◎科学未解之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在不断探索外太空,美国要上火星,中国要上月球。但是对人类本身,了解得还不够,还有许多科学未解之谜。有几个问题,大家是否思考过?
人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佛教是不是封建迷信?
佛教和科学相违背吗?
与爱因斯坦齐名的英国伟大的科学家霍金,提出十一维空间说。我们平常知道的是四维空间,XYZ三轴,再加上时间,叫四维空间。霍金提出十一维空间,怎么能进得去?谁有办法?这也是科学未解之谜。
“厌苦求乐”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怎样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讲座《科学·佛学与幸福人生》,一起来探索。
一、科学的定义
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惟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点: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如果自相矛盾,就不是科学。
二、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探索佛法
仁炟出家前,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为了让大家对仁炟有比较深的了解,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跟仁炟有关的科研成果。
1、如何去掉大豆的腥气和羊奶的膻气
大家知道,大豆有腥气,羊奶有膻气。大豆和羊奶,为什么会有这些气味呢?因为在蛋白质分子链、肽链的末端,有各种带着膻气或腥气的官能团。
如何去掉大豆的腥气和羊奶的膻气?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食品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人采用物理方法,有人采用化学方法,效果都不理想。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用水力真空喷射泵和真空闪蒸技术。这里用到了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1989年和1990年,仁炟在《食品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对此方法做了详细的阐释。
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在真空状态下把豆浆或者羊奶经过闪蒸,把那些有气味的官能团从蛋白质的肽链儿上切断,然后把它蒸发掉。实践证明,解决得比较彻底。我们现在喝的羊奶粉,膻气就很小,可以接受了。
向大家报告,这个问题也是仁炟解决的。大家每天喝的豆奶粉和羊奶粉,这里边大家享受的,有仁炟的科研成果。
2、豆腐的定义及豆制品的三个公式
大家都吃过豆腐。中国是豆腐的故乡,许多边远乡村的老太太都会做豆腐。豆腐的科学定义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料、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卤、成型等工序,做成的大豆蛋白质凝胶。
豆腐的定义及豆制品国家专业标准是由仁炟起草参与制订的。那是在1987年。
1995年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委选定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豆制品方面,仁炟是我们国家的豆制品学科带头人。
仁炟在我们国家的豆制品食品专业标准里边,提出了三个公式:
第一:大豆蛋白质提取率阿尔法α;
第二:大豆蛋白质凝固率贝塔β;
第三:大豆蛋白质利用率伽马γ。
现在,食品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的毕业论文,还经常引用仁炟给出的这三个公式进行计算。这三个公式,把我国对豆制品的研究,由经验提升到科学。
美国《化学文摘》曾经收录仁炟三篇有关豆腐、豆制品以及植物蛋白研究的学术论文。1986年,《中国食品报》在头版头条,报导仁炟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发表的消息,说中国的食品科学论文在美国发表,尚属凤毛麟角。
在食品科技领域,中国人开始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大长了中国食品科技人员的志气。
3、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探索佛法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对于佛法的认知上,仁炟也是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佛法的真谛。如果佛教是封建迷信,仁炟不但不会信佛,更不会出家。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与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