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 ENGLISH
  • 首    页
  • 寺院简介
  • 祖庭建设
  • 朝圣专栏
    • 朝礼九华
    • 朝礼五台
  • 影音梵呗
  • 禅修茶道
  • 书画院
  • 图说正觉
  • 网络课堂

最新推荐

  • 博山正觉寺壬辰年(2012年...
  • 《同愿同行 一起朝山去》活...
  • 爱心接力——欢迎您加入跟...
  • 淄博各区县至正觉寺专线车...
  • 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哲大...
  • 山东省民族宗教局马银平副...
  • 喜迎能行上人八十五寿诞
  • 禅茶音乐会chanchayinyuehui
  • 传统文化体验周wenhuatiyanzhou
  • 佛商禅修班foshangchanxiuban
  • 正觉书画院zhengjueshuhuayuan
  • 正觉义工zhengjueyigong
  • 公益慈善gongyicishan
  • 功德芳名gongdefangming
  • 健康素食jiangkangsushi
  • 法师简介
  • 法师文集
  • 法师开示
  • 视频开示
  • 音频开示
  • 经咒唱诵
  • 佛号唱诵
  • 禅诗选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仁炟法师 /法师开示 /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

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

2012-09-18 17-19-17  来源:博山正觉寺  作者:仁炟法师  点击:次

 

    一、道信大师简介
 
    四祖道信大师(公元580年─651年),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泌阳县)。七岁出家。十四岁时,在皖公山,依止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在此期间,道信禅师开悟见性。
 
    ●悟道因缘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道信大师与博山正觉寺
 
   据史料记载和当地百姓传说,道信禅师二十岁左右时,曾跟随三祖僧粲禅师到北方游历。道信禅师以青年僧人的身份托钵乞食,难以乞到,受观世音菩萨点化,在博山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并且发明一个名词,把出家人种地叫“出坡”。出家人开始种地,自己养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壮大。至今,博山正觉寺所在地安上村的村民还把到地里劳动叫“出坡”。道信大师三十岁左右到江西,后到湖北黄梅西山建道场,大弘禅法。
 
  ●教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击退贼兵
 
    《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吉州城曾经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万民惶怖困弊,情况非常危急。
 
    道信禅师听说此事,心生怜悯,于是来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从道信禅师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
 
    守城的刺史对道信禅师感激不尽,连连叩头,并问:“贼何时散?”道信禅师回答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贼兵但见城墙的四角站满了金刚力士,威猛无比,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纷纷四散。
 
    ●道信禅法——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道信禅师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是中国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承前,他忠实地继承了达磨、惠可、僧璨的思想精髓。
 
    启后,他顺应时代,“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无法摄众的游化局面。
 
    道信大师并且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华严、楞伽与般若诸经相汇,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联,坐禅与作务、禅修与净土圆融等的禅风、禅理和禅法。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道信大师寂于唐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享年72岁。临终前,将衣钵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唐高宗后谥“大医禅师”。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二、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法特色
 
    道信大师的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深奥,仅对有缘、根熟的弟子传授。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对一行三昧的践行,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我的这个入道安心法要,所依据的是《楞伽经》所说的“诸佛心第一”。“诸佛心第一”,主要是说,一切诸佛皆以修心为第一要务。
 
    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实相念佛心是佛。念佛时,一念清净,心即是佛。一念清净心即是佛心。如果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妄念纷飞,便是凡夫。
 
    (一)什么是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一行,很专心地做一件事。三昧,梵语音译,即正定之义。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心定于一件事上而修正定。
一行,又与圆行相通,称性而修,于事无所执著。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行;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无量法门;生极乐净土,即是生诸佛净土。
 
    《文殊说般若经》中讲,文殊师利菩萨问释迦牟尼佛什么叫一行三昧,佛回答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法界一词,有两种解释:
 
    1、就事而言,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为法界。但是,一一法名为法界,而总括万法,也可以称为一法界。
 
    2、就理而言,真如的理性,名为法界。真如的理性即是佛性。故法界即是诸法所依之性,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
 
    一相,即事理相和,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相即无碍。一相,即是一实相,亦即空相。
 
    法界一相,即诸法实相,是名实相。
 
   系缘法界,就是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即安住在佛性上修定。
 
    法界一相、系缘法界即心住一相的正定,也叫做一行三昧。
 
    (二)如何证入一行三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若善男子、善女人想入一行三昧,当先听闻般若波罗蜜,听从佛的教诲,如佛所说,从闻思修,认真修持学习,然后便能入一行三昧。
 
   般若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可理解为大智慧,妙智慧,或者般若智慧,二词联用,以表其深奥含义。
 
    波罗蜜是究竟圆满到彼岸的意思。
 
    般若象渡船一样,能够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般若是诸法之母。
 
    按照般若发心,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将随因缘分散而灭,实相本空。
 
    按照般若修行,亦可知真相本无相,修六度万行而不执着于诸相,便能由此岸到达究竟圆满的彼岸。
 
    以闻、思、修的顺序,听闻佛法,闻般若波罗蜜,是文字般若,属于闻慧。由闻慧而起智慧观照,进而引发观照般若,开启思慧。以观照般若为因,所观照的理境,便是实相般若,而得修慧之果。三般若当下在一念中,同时现起,如如不二。依此修行,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再由观照般若,然后能入一行三昧,证入实相般若,究竟到彼岸。
 
    如是依、随之义。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即是佛性上,依诸法所依之性,不退转、不散灭、不牵念计较,无有挂碍,也无一切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切本空,性相一如。
 
    (三)修持一行三昧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善男子善女人要修一行三昧,应该在空闲的时间和清净的地方,把一切妄想妄念放下舍弃,不取于相,把心念系于一佛,专称佛的圣号,随佛所处的方向位置,面向佛端身打坐,能于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即是于念中能显现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此中“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并没有强调必须念哪一尊佛的圣号。念释迦文佛也好,药师如来也好,阿弥陀佛也好,弥勒尊佛也好,不动尊佛也好,宝生尊佛也好,多宝尊佛也好……念哪尊佛都好。念观音菩萨也行,念文殊菩萨也行,念普贤菩萨也行,念地藏菩萨也行……念哪尊菩萨都行,不可执着。
 
    佛号是佛性的显现。持名称念佛号而修定,亦即把心安住在佛号上,来运用实践佛法。
 
    (四)修持一行三昧的殊胜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义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得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为什么有此殊胜的功德?
 
    因为,念一尊佛名号的功德无量无边,多得无法计量,大到没有边界,也与念无量诸佛的功德一样。诸佛平等,诸法平等。不可思议的佛法,义理相同,等无差别。
 
    乘字,运载的意思,譬喻佛法如渡船,或称般若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
 
    一如,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一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搭乘着般若船,证得了法界本性真实如常的本来面目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念一佛和念无量诸佛都具有无量功德,无量辩才。
 
    证入一行三昧之人,完全通晓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佛法界性相没有差别、性相一如的奥妙。
 
    所谓性相,天然的本质为性。性是诸法的本性,或者说是诸法永恒不变的个性。相是形相义理,也就是诸法显现于外的形相。还有一种解释以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性相一如,是说理性和事相融通无碍,体用不二。
 
    三、一行三昧的任运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证入一行三昧的修行人,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意识、行住坐卧,等于都是在道场中修行。言谈举止,行为举动,任运自如,皆是佛道。
 
    任运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任是任用,运是运转,任运是运用、实践之意。
 
    四、一行三昧——禅净圆融的坐禅念佛
 
    道信禅师提出了三种坐禅念佛方法:持名念佛、忏悔念佛、实相念佛。具有非常清楚、极为重要的修学次第,由浅入深,由相而臻无相。
 
    (一)一行三昧:持名念佛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和“能于一佛念念相续”两句,是持名念佛的关键,与净土宗强调 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法门相映互证。
 
    (二)一行三昧:忏悔念佛
 
    道信大师引用《普贤观经》,阐释实相忏悔的念佛方法: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摒除三毒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
 
    《普贤观经》云:象大海一样深广的业障,都是从妄想所生。妄想就是无明。依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因此才有生老病死、六道轮回。
 
    世界上许多造作和罪业,皆是无明妄想所生。怎么办?“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六祖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亡罪灭两俱空”便是念实相,即是真忏悔。真忏悔,就是第一忏悔。
 
    大家注意,“罪从心起将心忏”里面的“心”字,前面加上“妄想”两个字就容易理解了。“将”字在这里是动词,发音jiang(音奖),第三声。
 
    摒除贪、瞋、痴三毒心,觉观心也去掉。觉观,粗的思想为觉,细的思想为观。觉与观都能扰乱禅定之心。修一行三昧,不要觉观心。觉观心也是妄想分别。
 
    以清净心念佛,念念相应,心心相续。忽然澄明空寂,能念的人和所念的佛悉皆空寂。
 
    恰如梁武帝开悟时所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忽然澄寂,心灵刹那进入另一个世界一样,契入一行三昧。能所双亡,自然无所缘念。
 
      一行三昧的端坐念佛就是殊胜的实相忏悔,也是第一忏悔。
 
    (三)一行三昧:实相念佛
 
    道信大师引用《大品经》开示无所念念佛:
 
    【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佛教将心分为六种层次或境界:肉团心(心脏)、识心(意识)、思量心(普通思考能力)、缘虑心(又称了别心)、清净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
 
    以无所念之心来念佛,就是实相念佛。此心当下与佛同,心即是佛,无所念心即是念佛。
 
    什么叫无所念?即是念佛心:念而无念,无所执着,名无所念。
 
    由清净心念佛,进而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实相念佛。
 
    禅宗常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里的心,不是肉团心,而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别无有佛,离开佛别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没有佛的教诲,人们便不知怎样从识心、思量心、缘虑心修起,显现清净心,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识无形,佛无相貌。”这里的“佛”字,是讲佛的法身。心意识没有形状形相,佛是般若智慧,涅槃寂静,哪里有相貌?《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如果了知这个道理,即是安心。
 
     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安心之法,达摩祖师说:“将心拿来,我予汝安。”二祖“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予汝安心竟。”
 
    从“系心一佛,专称名字”的持名念佛;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摒除三毒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的忏悔念佛;再到念无所念的实相念佛。这三种念佛方法,即具鲜明的次第,又有清楚的实用性。
 
    念佛是一种非常殊妙的修行方法,以禅宗的立场,主张“念心即是念佛,佛外无心,心外无佛”的“心佛平等不二”,比起净土宗的主张“他力往生”,更加强调自心的功用。
 
    同时,也更清楚地看出念佛这一法门的摄机之广大,内涵之深远。
 
    道信禅师对念佛利益的阐明,从事、理两个角度加以概括,并不亚于净土宗对此的描述。
 
    正如后人所说的“若人净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一样,这从禅宗祖师的口中说出来,其意义就更为深远了。
 
    所以,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也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他讲:“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今生为人师,来世做佛祖。” 老虎是兽中之王,长了犄角的老虎就更厉害了!
 
    五、每日实修一行三味——坐禅念佛
 
    一行三味的“坐禅”方法,是道信大师个人修行和教授徒众的最重要的方法。据杜朏《传法宝记》载:道信“每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
 
    这种“坐禅念佛”方法简单,便于摄心,易得禅定。希望大家珍惜此法,每日修习。
 
    时间:每天至少半个小时,最好一个小时以上。
 
    内容:七支坐法。打坐持诵阿弥陀佛圣号。自然呼吸,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口念耳闻,逐步深入,心念耳闻,心念心闻。
 
    一九九三年初,北京灵光寺的海圆老和尚教仁炟修禅定时,就是教的这种法门。海圆老和尚讲:打坐时,意念要清净,心无妄想,保持清净心。吸气念“阿(音O)弥”,呼气念“陀佛”,一吸一呼正好“阿弥陀佛”四个字。这是祖师大德所传下来的法门,叫禅净双修,定慧等持。
 
    这种方法同时也蕴含了耳根圆通,奥妙无穷,容易成就!
 
    要点:大家打坐持诵阿弥陀佛圣号,不要急于求成。要身心放松,自然呼吸,意念关注在阿弥陀佛圣号上,逐渐形成佛号与呼吸合一:吸气时自然念阿弥,呼气自然念陀佛。避免即关注呼吸,又关注佛号,身心紧张而徒增许多妄想。
 
    逐渐由口念耳闻,逐步深入,心念耳闻,心念心闻,达到念无所念。
 
    六、结语
 
    本修持法要是历代祖师大德非常重视的佛法修持重点和修行方法。具有戒行与禅修结合、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联、坐禅与作务并举、禅修与净土圆融等禅理、禅风和禅法。
 
    即能开启般若智慧,除障却病,又能积累净土资粮,方法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便于修持,易于成就。
 
    本修持法要没有门户之间,不局限于一宗一派,每位佛门修行者,无论出家在家,七众弟子,都可以依此方法而修,依此方法而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愿大家坚持闻思修、坐禅念佛,早日能所双亡,觉行圆满,成就菩提。
 
    阿弥陀佛!
 

分享按钮
  • 寺院新闻
  • 寺院公告
  • 建寺动态
  • 法宝结缘
  • 音频开示
  • 法师文集
  • 佛号唱诵
  • 经咒唱诵
  • 朝山简报
  • 朝山图集
  • 朝山影音
  • 点滴学佛
  • 正觉沙龙
  • 修行方法
  • 原创佛乐
正觉网     中国贸易报 佛教文化     华人佛教—凤凰 网     大渡网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备案号:鲁ICP备18032971号    公安备案号:37030402000864号    电话:0533-4205918 传真:0533-420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