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期 菩提树下 等待花开
2012-07-06 15-20-11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文宣部 点击:次
一、目录
(一)【朝山小计】
(二)【同愿同行 一起朝山去】
(三)【法师开示】 朴实的农村老妪 文: 释仁炟
(四)【朝山图集】
(五)【大众分享】
1、诸佛菩萨的使者 文:妙客(石家庄)
2、各路佛子齐聚怀远 共同履践头陀行 文:妙住
(六)【历史人文】 当头棒喝的黄檗禅师
(七)【寺院建设】正觉醍醐井有了新房子
二、正文
(一)【朝山小计】
朝礼日期:5月12日—5月21日
朝礼区间:安徽省宿州市老桃园镇206国道799公里处至至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乡君王村206国道826公里处。
叩拜数目:6727个
(二)【同愿同行 一起朝山去】
大众参与统计
截止5月21日,博山正觉寺接收到的实修活动报名人数共460人次,统计如下:
14位信众发愿与法师同数叩拜。(来自:淄博、济南、菏泽、临沂)
97位信众发愿每日叩拜108拜。(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淄博、即墨、广州、济南、河南)
141位信众发愿诵100万遍地藏王菩萨圣号。(来自:淄博、济南、上海、延安、天津、深圳、栖霞、海口、青岛、菏泽、河津、威海、河南)
105位信众发愿十斋日或每日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来自:淄博、烟台、北京、天津、临朐、延安、长沙、济南、河津、)
11位 信众发愿阅读经藏。(来自:淄博、临朐、深圳、延安)
92位 信众发愿每日读诵《金刚经》《楞严咒》《十小咒》《心经》各1遍,《大悲咒》7遍。(来自:广州、深圳、上海、青岛、海口、济南、淄博)
(三)【法师开示】
朴实的农村老妪
释仁炟
壬辰年三月初二(2012.3.23) 星期五 宿州阴转晴
今天凌晨朝山,阵阵春风携着寒冷,于叩拜时从项颈袭向脊背。虽不像严冬的冷风刀子般地割肉,即便冬季的棉衣一件未却,仍使朝山者感到寒噤,不得不在叩拜时尽量放平后背,减少衣领与颈部的间隙。
人们常说,春风浩荡,秋雨滂沱。春风送暖之时,乍暖还寒,却不知春雨会给朝山带来怎样的影响。
今天拜至第六段,路边休息时,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骑摩托车从南向北行驶。昨日雨后路边沥青地面上的泥水尚未全干,像在路面上抹了一层润滑油,那人扭头之时,突然跌倒侧翻。好在摔得不重,那人立即从地上爬起来,扶起摩托车,捡起散落在地上的东西,重又上车,启动,扬长而去。
由此想到,现今的中国社会,见义勇为也需要有智慧,而且得做好被讹诈的思想准备。有时助人为乐反而受连累。
众所周知,前几年南京的一位老太婆过马路摔倒,被一位好心人救起送往医院,被这老太婆反诬成肇事者,告到法院,要求赔偿。法官不顾许多目击证人的陈述,判处见义勇为者负赔偿责任,全国舆论哗然!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老太婆在大客车未到之时在路上跌倒,大客司机停下车,将老太婆扶起,老太婆也是反诬大客司机。多亏大客车前面装有摄像头,记录着事情的始末,大客司机才幸免了一场官司。车载摄像头生意立马火了起来。
国人道德沦丧至此,可悲可叹!
南怀谨老先生曾讲,西方文化里没有“义”字。义,曾经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行为准则。如果人类只为自己活着,而失去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将无异于禽兽。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命脉和脊梁。
儒、释、道三家,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代表。惟有宏扬传统文化,才能弥补中国文化的断层。否则,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精神,无异于行尸走肉,才是最可悲的!
本来,出家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管修行就是了,本不该发以上的感慨。传统道德衰落至此,不得不痛下针砭耳。
有人会问,你身为出家人,见到骑摩托车摔倒的人是帮还是不帮呢?
回答很简单,看他摔得重不重。如果摔得重,肯定要施救的。
但愿中国的社会更加和谐,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顺,人们的心态更加健康,让人们的心灵充满阳光。
壬辰年三月初三(2012.3.24) 星期六 宿州晴
今天凌晨,从青岛来的二十一位信众跟随仁炟一起朝山。他们昨天从青岛租乘大巴车,行程一千一百多里,来到朝山宿营地。
距宿营地八公里的符离集有两种旅馆,有几家是普通旅馆,二、三十元钱即可住宿,只有公共卫生间。有一家有标准间,住室内有卫生间,每晚标价一百多元。吉生跟青岛的组织人妙丽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妙丽讲,大家来跟师父朝山,是来修行的,而不是享受的,所以,住一般条件的旅馆就可以了。
于是,昨天上午吉生和妙雷先于青岛的信众到来之前联系旅馆。一家旅馆的老板娘也信佛,听说来朝山的住,二十一个人,每晚只收二百元钱,平均还不到每人十元。
今天朝山路上,遇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骑着一辆破的三轮车,跟着看我们朝山,还不停地自言自语:“这些人怎么这么个走路法?太遭罪了!”
拜完第五段,吉生买来油条、豆浆供大家早餐。那老太太拿来一大塑料袋子红薯,放到我面前说:“你们太可怜了,把我的红薯给你们煮煮吃吧!”
原来老太太把我们当成了丐帮讨饭队!
让大圣军给老太太护身符,她却坚辞不受:“你们太可怜了,我不能要你们的东西。”
过了十几分钟,老人家又用三轮车拉来半编织袋子红薯,“给,我还有这么多红薯,都给你们吧!”
红薯好大,直径十五到二十厘米,每个有四五斤重。
老太太衣着虽不褴褛,却显陈旧,至少已穿多年,像是还有补丁。青岛的两位信众拿出一百五十元钱给老人,她还是不收。众人好说歹说,她才收下。嘴里还是不停地念叨:“太可怜了,太可怜了!”
老衲忍俊不止,多么朴实的农村老妪!
壬辰年三月初五(2012.3.25) 星期天 宿州晴
昨天傍晚,朝山路上布施给我们红薯的老太太找到我们的宿营地来了。而且用三轮车带来三盒罐装八宝粥,说是给我们朝山路上吃。
今天上午朝山路上那老太太又拉来两塑料袋桔子,交给我。然后,她手里拿着青岛信众供养她的一张百元钞和一张五十元钞挨着个儿地在朝山路上找昨天给她钱的人。一边找,一边嘴里念叨着“不能要你们的钱”。十几名女众,谁也不承认给过她钱。老太太只好怏怏而去。
后来打听,老太太名字叫江秀芳,六十五岁,符离集镇禇庄村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每个月享受一百多元的“劳保”。
前天本人还在日记里数落现在六、七十岁的个别老太婆们,昨天、今天这位可钦可敬的江老太太便来给我上了一课。看来世界上还是善良的人多,心地险恶的人只是极少数。谁能说这位江老太太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呢?
壬辰年三月初五(2012.3.26) 星期一 宿州晴
从禇庄北至黄桥村,七、八里的路程,二〇六国道以东三、四华里的丘陵山坡上,连续开了十几家采石场和碎石场。凌晨朝山时,碎石的机器轰鸣,响声如雷。真不知当地的老百姓是怎样忍受这种噪音污染的。
碎石场多,拉石子的大货车自然也多。国道上撒满了一至四厘米直径的碎石,推起拜凳来非常吃力。遇到石子儿太多的地方,大圣军不得不帮我抬着拜凳前行。走三步,放下拜凳,拜后再抬起拜凳往前走。石子多,粉尘也大。
真为青岛来跟拜朝山的那二十多人庆幸。如果今天他们接着跟着朝山,头不磕破才怪!
今天拜完第五段休息时,曹村的王雪梅居士乘着一辆机动三轮车,行程六十里,送来荠菜素蒸饺,给朝山队伍作早餐。自从三月初一从她家搬到新宿营地禇庄以来,已经四天没有人送早饭了,这一带信佛、学佛的人很少。
此地虽地处安徽,皖南有佛教圣地九华山。但这里的老百姓知道九华山和地藏王菩萨、乃至佛教的人不多。早晨吃王居士送来的素蒸饺时,有几个人走过来,很好奇。让大圣军给他们每人一个素蒸饺,气氛立刻融洽起来。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指着我问圣军:“他是不是你们的头儿?”
圣军回答:“他是我们的师父,仁炟法师。”
“你们上哪儿去?”老头儿问。
圣军回答:“去九华山,拜地藏王菩萨去。”
“九华山在哪儿?”
“在你们安徽省的南部,长江南边。”圣军把“你们”两字说得很重。
“你们这么个走法,什么时候能到哇?”
“说不定。我师父已经拜了一年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算。”
“你们是信神的吗?”
“不信神。我们是佛教。”
“你们这么拜,求什么?”
“我们师父不为自己求什么。朝山祈求世界和平、祖国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安乐。”
“你看我们像丐帮吗?”我插话调侃。
那人可能没听懂我的话,连声说:“你们是真的!你们是真的!”
壬辰年三月初六(2012.3.27) 星期二 宿州晴
凌晨,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大地。朝山队伍静悄悄地三步一叩行进在大路上。呼啸而过的大货车的远光灯,划破夜空,驶向远方,依稀可见黑黝黝的山峦。
东方的曙光送走长夜。朦胧中,东山上空的一抹云彩变成了绛红色。随之映入眼帘的,是前方柳树的一簇新绿。麦田象一片浓绿的海洋,一望无际,阡陌相连,昭示着勃勃生机。姗姗来迟的春天终于羞羞答答地站立在朝山行者的面前。时近清明,春风送暖,严寒退散。噢,不,严寒在摆着手说:“再见!”
自从去年开始朝拜九华山以来,经常有沿途信众供斋。到新泰放城宿营之后,才开始自己做早、晚饭。每天上午八点左右钟,都会有沿途的信众们送早餐,供朝山队伍食用。不论人多人少,哪怕数十人、上百人,大家总能吃饱。
由于起床早(夏天凌晨三点前起床,冬春季三点四十左右起床),老衲早晨出发前只能喝一碗粥,拜到七八点钟便饿了,需要吃点东西。信众们了解了这种情况,朝山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居士送来包子、油条、饼、豆浆、粥等早点。
今年从安徽宿州的曹村开始起拜。从二月二十二到三月初一,都是宿营地的房东王雪梅给送饭。三月初一宿营地迁到褚庄,离曹村五、六十里路,王雪梅不方便送饭了。有一天没人供斋,只好让大圣军在路上冲五谷粉充饥。
青岛信众跟拜的那两天,他们早上三点半起床,旅馆不供应早餐,早晨饿着肚子跟随师父朝山。师父不得不安排朝山组长吉生开着汽车买油条、豆浆给大家作早餐。
昨天,王雪梅竟然坐着机动三轮车,行程六十华里送早餐来了,大家喜出望外。
大圣军问王雪梅:“这么远,你怎么还送饭来?”
王雪梅回答说,她这几天没给朝山队伍送饭,白天不舒服,夜里做恶梦,还梦见师父饿肚子。所以,她决定继续给朝山队伍送饭,顺便跟师父朝山。
今天王雪梅又送饭来。朝山队伍渐行渐远。王雪梅乘车需一个小时。但她很快乐。加餐后,她还跟拜两段路,每段叩111个头。无论有无石子儿,她总是认真地叩拜。
曹村、夹沟学佛的人不多,寥寥无几。能吃到王雪梅居士送来的热饭,心里倍觉温暖。
壬辰年三月初七(2012.3.28) 星期三 宿州晴
今天在符离集内叩拜。
符离镇比夹沟镇还脏。拉大小石子儿的大货车更多,简直排成长队。沿路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子儿,妙存不得不用他的双脚将大石子儿踢向两边,给我的拜凳开出一条路来。然而一两厘米的小石头经常挡住拜凳的车轮。路面被磨出一厘米左右深的浅坑,好像把大大小小带皮的核桃栗子均匀撒在沸腾的稀粥锅里,密密麻麻,布满道路,推起拜凳来格外吃力,震动得右肩疼痛。而且符离镇里到处弥漫着烧鸡特有腥臭。对于吃肉的人,可能是一种享受。对于素食者而言,则是一种折磨!随处可见的鸡毛,被微风吹得在路上团团翻滚,仿佛在诉说着鸡类们的冤屈。
天无绝人之路。
吉生听说还有一条小路,能绕过符离镇中心。他开车探路,十几分钟返回。小路是为“宿州市符离新型乡村工业实验区”修的专用路,七八米宽,不许大货车通行,只有当地的小轿车和面包车从这条路上过。这条路不长,不到五里路,与穿过符离镇中心的206国道各成正方形的两边。只是小路比大路远一二百米。为躲开大货车和石子儿路,少闻点烧鸡味儿,多走一二百米也值得。
今天朝山结束时,正好拜行到一家符离镇最大的烧鸡厂门前。坐在拜凳上,给那家烧鸡厂杀害过的上亿只鸡诵灭罪真言,授三皈依,念心经和往生咒。希望鸡类们听闻佛法,往生净土;人民安乐,世界和平。
壬辰年三月初八(2012.3.29) 星期四 宿州小雨转晴
真要感谢龙天护法。据宿州的天气预报,今天有阵雨,局部有暴雨。今早朝山时,拜第一段没有雨,拜第二段快结束时,开始有小雨星。尔后雨点时有时无,不急不大。至第七段拜完,地面还没全湿。拜凳上的罩布也没全湿,却把路面上的浮尘压住了。浮尘不起,空气自然清净了许多。极少见到雨的这种下法,比人为有意安排的还要周到细致。
还要感谢南怀谨老先生传授的一个秘方。这秘方对于治疗肠胃不和非常有效。
取桂圆肉一个,花椒七颗,艾绒少许,一同打烂,成稠泥状。晚上睡觉时挑小指甲面大小,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南老讲:“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炙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了,口也不干了,肠胃病都会好了……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这个是真的秘方。”南老的这个秘方本人用过几天后,真的很管用,希望更多的有缘人受益。
(四)【朝山图集】
朝山队伍行进在青松蓝天间。
铁路桥下,朝山队伍远方来。
采石车装车现场,灰尘漫天,令人窒息。
虔诚的信众在朝山路上恳请老法师授三皈依。
老法师利用休息间隙为信众开示。
听闻老法师的朝山之行,这位居士骑摩托车赶到朝拜现场,供养纯净水。
5月21日7:15分,仁炟法师一行进入蚌埠市怀远县境内。
营地搬迁,圣军驾驶摩托车,拉着仁炟法师的三轮车,与老法师在朝山路上
新营地,新环境。
(五)【大众分享】
诸佛菩萨的使者
文:妙客(石家庄)
在妙逢师兄的倡议和精心组织下,石家庄朝山团终于成行。6月1日出发,驱车近900公里,于6月2日凌晨,准时到达了师父当天的朝拜起点。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跟拜朝山活动。6月3日下午,大家依依不舍,告别了仁炟师父,驱车返回石家庄,朝山活动圆满。
在6月2日下午,仁炟师父为大家开示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来朝山呀?是啊,为什么呢?每位师兄来之前,想法可能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在心里不妨反问师父:师父您老人家如此高龄,却为什么要朝山呢?
我们不妨从师父的一言一行中去寻找答案。
先体悟一下师父的发心:
石家庄朝山团到达后,师父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精美的T恤---统一着装,庄严道场;跟拜休息时,考虑到我们走了一夜的路,又让朝山义工端上热乎乎、香甜可口的米粥,又买来油条,为大家补充体力;每日,可口的素餐,让我们坐享其成;6月2日下午,师父不顾朝拜后的疲乏,为大家做了两个多小时的开示,令大家法喜充满!
只要细心观察、体味,不难发现,师父的发心,处处都是为了别人,尽自己所能,让别人欢喜!“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师父做到了。我们呢?虽然嘴里说着,但习气却依然故我……肯做么?
再看看师父的胸怀:
师父在为大家开示时,简单介绍了一下建寺的过程。其中遇到的艰辛、忍受的磨难、受到的打骂、污蔑、造谣、中伤等等,从师父口里说出来,轻描淡写的,好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对这些违缘的制造者,师父从未把他们当成“仇人”、“敌人”看待,言谈之间反而充满了感恩:以他们为缘,修了福、修了慧、修了忍辱,从中锻炼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也是善知识啊!
有两件这样的小事:一件是,有人到莲花山游玩,临近中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到寺里,见到师父问:“我们不是信佛的人,在寺里吃饭,可以吗?”“可以。”师父非常和气。又问“多少钱?”师父还是非常客气:“不收钱,只要不嫌粗茶淡饭,就算结个善缘好了。”嘿,您瞧师父!
还有一件事。在其他寺里开法会的信众,有时由于用斋不方便,便到正觉寺来,问师父:“可以在您这儿用斋吗?”师父还是一句话:“可以。”
大家知道,正觉寺的斋饭是免费的。可末学亲眼所见,有的信众,恭恭敬敬把百元的票子放进功德箱……
这次师父开示时,谈到了正觉寺的修行宗旨:“严守戒律,兼收并蓄,地藏华严,禅净教律”,原是师父朝礼五台山时制定的。师父一贯以来,也是一直秉承这种修行理念:不管何宗何派,只要讲修行,正觉寺都欢迎!抛却门户之见,彰显了真修行者的博大胸怀!
我们认为自己的师父好,但并不否定别人的师父,只要有缘、讲修行,跟哪个师父都好:一门深入,有了定力以后,再兼收并蓄,非常符合文殊菩萨的法旨!我们也要像文殊菩萨一样,像仁炟师父一样,拥有修行者博大的胸怀和心量,和师兄们和睦相处!
关于功德无量:
每当信众或弟子做了些善事,师父总会随喜:“功德无量”。可师父千辛万苦建寺、抽静脉血抄写血经、三步一拜朝礼五台、70高龄又三步一拜朝礼九华山、度化有缘,不辞疲倦,等等,不一而足,当大家赞叹师父的功德时,师父却淡淡地说:“仁炟只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做了普通出家人应该做的普通事而已。”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来一些的。身边人的一点一滴善心、善行,我们知道了,随缘加以随喜赞叹,让对方欢喜;同时,扬善、树正气。当自己做了些事,其他师兄随喜“功德无量”时,自己淡淡一句:“阿弥陀佛,师兄夸奖”。自己心里清楚,哪有什么功德,师兄的鼓励而已!如果做点事就功德无量,那师父岂不是功德无量、无量、无量……了吗?师父都不敢自认为功德无量,我们哪里敢想什么“功德”呢?如此下去,咦,好像真和师父有些心心相印哩。
回过头来,再看:正觉寺里有些师兄关于“大功德主”、“小功德主”的烦恼,还有吗?
关于菩提心:
写着写着,我在想,师父的心,到底是一颗什么样的心呢?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一举一动都为别人考虑,让对方欢喜;慈以予众生乐,悲以拔众生苦,随喜一切善行,不住相布施,做而无做……,想着想着,豁然开朗,我们成天念叨“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眼下,师父这颗心,不正是地地道道的“菩提心”吗?
再看断烦恼:
师父曾开示过:“学佛的目的先不说成佛,我们阶段性的目标是:断烦恼、了生死。”是啊,烦恼不断,生死不了,如何成佛?
我们学佛了,可烦恼仍不见少;读了不少经,懂了不少佛理,感觉自己也可以了,也看淡生死了。但,一见仇人,分外眼红;名利一来,怦然心动;六根遇见六尘,分外兴奋……,看淡了生死,我们自己信么?
再看师父,谈起经历的磨难,如镜中映物,说过即空,不挂不碍;谈到过去的成绩,轻描淡写,没有一丝一毫的眉飞色舞;对善心、善事,随喜、赞叹;对违缘,感恩有加;你对我好,随缘随喜;你对我“坏”,感恩、感恩。……咦,烦恼心呢? 找了个遍,楞没找到,您说怪不怪!
莫不是……莫不是师父断烦恼了?
师兄,您说呢?
关于朝山:
这次跟师父朝拜九华山,才两天。朝拜过程中,大家声声佛号在心,心无旁骛,整齐有序,根本不去管围观路人的眼光是好奇、不屑、还是赞叹。但我们知道:我们已将成佛的金刚种子,深深地种在了人们心里!师父不是发过愿吗:“愿闻我名者、见我形者、闻我音声者,赞叹我者、辱骂我者,总之,不管以何种方式和我结缘者,皆共成佛道!” 我们跟师父朝山不也是同愿同行吗?
这时,又想起佛陀当年住世时,悟道以后,托钵乞食,深入人群大众中,随缘度生。师父朝山不也是效法当年的佛陀吗?深入人群,才能广结善缘,更好度众。
这么说来,师父不是诸佛菩萨的使者,又是谁呢?到这时,我才明白,师父为什么要朝山了。同时我想,此时我也可以回答师父,我自己为什么要跟师父朝山了。
阿弥陀佛!感恩诸佛菩萨、感恩师公、感恩师父、感恩各位师兄!
2012.6.8
各路佛子齐聚怀远 共同履践头陀行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仁炟法师三步一叩朝拜九华山纪实之铁鞋踏破篇(七)
文:妙住
就像是预先安排好了一样,2012年6月8日晚上9点和9日凌晨1点,从济南和青岛的信众,齐聚怀远,随师朝拜,共同履践头陀行。
六月九日早上四点零五分,两辆满载着各路佛子的中巴,车灯透过晨雾,划破宁静的夜空,先后停在刚刚起拜的仁炟法师后面。早已佩戴好护具的信众,井井有条、悄无声息地开始随师朝山。
大家分两列,前后相隔约一米多距离,拉开了长长的朝山队伍。由于是凌晨四点多,天黑,能见度很低,队伍又太长,后面的信众看不到仁炟法师的叩拜,只好看着前面信众叩拜时,紧紧跟着叩拜。一辆早起运货的大卡车打着雪亮的车灯飞过,车灯照耀下,朝山队伍就像波浪一般此起彼伏地前行。
叩拜完第一段,天还没有完全放亮,但各个团队服装颜色已经能够分辨出来。蓝色的是朝山团,粉红的是济南团队,深红的则是青岛团队。休息间隙,各团队对他们的不约而同感到惊喜、感到欣慰。要知道,他们虽天南地北,可在正觉寺都能经常相互见到各自的身影。看妙伟、妙祝、妙宗、妙玉、妙树、妙通,几乎每次法会都去正觉寺。济南的妙林、妙亮、妙枝、妙和、妙杨、妙宽、妙崇、妙甘……我一年能见他们数次。青岛的妙丽、妙山、妙震也是正觉寺的老义工。特别是妙丽师兄,她是功课做得最好的一个,曾经得到仁炟师父的夸奖,她在业余时间整理仁炟法师的开示录音,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在修行上进步很快。
庞大的朝山队伍,拉开150米的距离,老法师叩下、起来了,后面的还没有开始拜,远处看上去,特像多米诺骨牌,起伏的速度一秒不差。虽然朝山的日期只是一个巧合,可朝山的人们心情却是一样吻合。济南的妙林师兄,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信众们穿的朝山服装是她和妙亮师兄供养的,她说:“我们济南团队已经是第三次朝山了。这次朝山的缘起,一是师父离我们越来越远,济南的信众要求来看望师父,再就是听朝山小组的义工反映说,怀远这个地方了解佛教的人比较少,于是就想借团队朝山的机会,来宣传一下佛教,以我们的实际行动,让怀远人看到,佛法的力量。因为学佛,我们乐意不远千里来随师朝山,因为学佛,我们可以放弃休息来随师朝山,因为学佛,我们可以放弃工作来随师朝山,这样,当地信众肯定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他想知道,我们就会有信心度他学佛。”
妙林师兄说的真实不虚,我还知道济南妙珑师兄的孩子生病了,她还是坚持在朝山路上。
青岛的妙丽师兄说:“青岛信众组织朝山这是第四次了。这几次都是我和几位师兄组织的。我想让青岛的信众、师父的弟子们都能够有机会修一段苦行,有机会来体会师父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是怎样一天一天地坚持在朝山路上的,来了解师父的辛苦。一位佛门弟子,一生当中能够遇上一次法师朝山就是莫大的福报了,能够亲自来到朝山路上朝山,功德是很大的,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功德而来,而是为了修行、为了宣传佛法而来,师父说过‘朝山是弘法之旅、是修行之旅、也是忏悔之旅,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会有更多的人得度,未来的正觉寺一定会有很多义工是师父朝山途中的信众。”
参加朝山的青岛信众中,有一位年纪大的信众,自己没有收入,却把孩子给的养老钱交了路费来朝山,当我问及此事时,他很激动,连连竖起大拇指说:“仁炟法师真了不起。”
朝山至最后一段休息时,我询问大家累不累,济南几个年轻的信众兴高采烈地说:“累并快乐着!”经典之语啊!真的,真的是累并快乐着。仁炟法师从最前面往后面一一向大家问好,向大家说:“辛苦了”,这时大家更是兴奋不已,看到这位坚强的老人,辛苦早离他们远去。有一位第一次来朝山的信众,不由自主地给老法师行跪拜礼,老法师接着朝向九华山方向跪地回向这位信众,多年的腰椎间盘脱出,沉重的身体,在侍者圣军的搀扶下才站立起来。
朝山实在是好,就连经常在家闹点小状况的我,来到朝山路上都像上足了弦一样,兴奋地在队伍中来回奔跑,为大家服务、为信众分发结缘品。几个小时下来,腰也不痛、脖子也不硬了、头也不疼了。莫非朝山真能治病?试过您就会有答案。
法音在朝山路上一路唱响,佛种在朝山路上一路播撒,弘法之旅还在继续。
图1:荆涂淮河大桥上留下了朝山者的汗水和足迹
图2:朝山队伍感动荆涂大桥收费站员工,打开路障放行
图3:粉色的是济南团队
图4:蓝色的是港澳团队
图5:玫红色的是青岛团队
图6:五颜六色的是宿州信众团队
图7:两个虔诚朝山者 一对精进的好义工
(六)【历史人文】
当头棒喝的黄檗禅师
在宁国的佛教史上,有几个和尚很值得一提。西晋黄颜、隋之道宗、唐代黄檗、楚南、宋朝宗杲……。其中,黄檗作为禅宗五派之一临济宗和日本黄檗宗的始祖,名气更是震古铄今。
黄檗,法讳希运,福建闽县人。小时候在江西高安鹫峰山(后改黄檗山)出家。出家不久,先后来到浙江天台山和上都(陕西西安)寻访名师,后经一老妇指点,重回江西拜谒禅宗六祖慧能的二代传人马祖道一,当时,马祖已经圆寂,于是就从师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尽得禅宗“大机大用”、“即心即佛”的佛法精髓。这个黄檗,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祖堂集》说他相貌古怪,身长七尺,额间隆起一个大肉球,象缀了一颗硕大的佛珠一样,并且脾气很坏,喜欢打人。唐宣宗李忱没做皇帝之前,曾与黄檗共同在浙江杭州盐官(就是现在的海宁县)海昌院一起修行。李忱看到黄檗拜佛和其他人有点不同,就问:“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你礼拜祈求什么呢?”希运说:“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就是常拜拜而已。”李忱又问:“没有目的,那有什么拜头”?黄檗见他有点执着,“啪”地伸手就是一巴掌。李忱说:“你这个人真是太粗鲁了。”黄檗说:“这是什么地方,说粗说细?”又打了李忱两下。后来,黄檗圆寂,李忱已经贵为皇帝,想起这件往事,就敕他谥号“粗行禅师”。因为当时的宰相裴休和黄檗关系不错,曾执过弟子礼,就对宣宗李忱说,黄檗打你三巴掌,实际上是帮你断了“无法、无往、无来”这前、今、后三际呢!宣宗一听有理,便改谥号为“断际禅师”。其实,黄檗打李忱或许跟脾气坏有关系,但也说不上是真打。用现在的话说,这“打人”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禅宗慧能所创的“顿悟”、马祖的“大机大用”等修行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黄檗在宁国凤形山说法时有一句著名的谒语:“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后来,佛教界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推广,并且起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当头棒喝”。
在黄檗传教生涯中,最著名的棒喝是用在他的弟子义玄禅师身上。义玄问黄檗:什么是佛法大意?黄檗一句话没说,拿起身边的大棒兜头就是一棒,搞得义玄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义玄摸摸头又问:师父,到底什么是佛法大意?黄檗眼睛一睁,又是一棒劈来,如此这般,连打了义玄三棒。义玄很不服气,便离开黄檗去投高安 滩头的大愚禅师,大愚告诉他:“黄檗传印心切,都快被你累死了,你还问打得对不对?”义玄于是大悟,赶紧回到黄檗身边,终身再也没换师父。义玄驻锡河北镇州临济禅院后,将黄檗的棒喝之法不断发扬光大,终于创立了禅宗五派之一的临济宗,黄檗被尊为临济始祖。在佛教界,一直有“一花开五叶”的说法,所谓“一花”就是指禅宗,而“五叶”即是指禅宗所分化出来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派,当时,这五派颇有并驾齐驱之势,但南宋以后,除临济、曹洞之外,其他三派逐渐没落,最终全被湮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了(宁国宗杲就是临济宗宋代传人)。到了现在,曹洞一派信仰者也是寥寥无几,禅宗一系唯有临济大行天下,一枝独秀。顺治十一年(1654年),福州黄檗寺主持隐元禅师,更是率30位知名僧俗,前往日本开创了黄檗宗。
那么,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禅宗大师与宁国又有什么关系呢?黄檗与宁国发生关系是在会昌5年(846年)。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当时,唐武宗李炎独尊道教。他十分宠信道士赵归真,赵归真说佛教是外国传入之教,应予取缔。于是,武宗断然下诏:规定京城长安只留4寺,陪都洛阳2寺,各州留1寺,每寺留僧10名,其余寺院一律拆毁,僧尼一律还俗,同时还派4名御史大夫巡行天下,督促废佛诏令执行。很快在全国拆毁寺院4600余所,僧舍40000多所,僧尼还俗26万,寺院奴婢15万获释,没收寺院土地数百万亩归政府。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会昌灭佛”。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黄檗在江西洪州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携弟子楚南(这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云游天下,经浙江辗转来到昌化与宁国交界的千顷山。黄檗一看,这山风景如画,还有万亩天池,终日碧波荡漾,登临鸟瞰,则见群峰云锁雾绕,林中蜩啾鸣唱,清花欲燃,便隐际于此。时隔不久,武宗因为服用仙丹中毒死了,宦官们便把李忱捧上了皇帝宝座。李忱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灭佛令”,并昭告天下,恢复各地佛教寺庙丛林。黄檗无心再回江西,就在这山上大兴土木,筹建慈云禅寺。
《昌化县志》、《龙塘山志》均说,黄檗是在元和年间拿着皇帝给的200两白银兴修此寺的,这种说法可能不太准确。根据有关资料推断,慈云禅寺应该建于宣宗大中元年到大中2年之间,即847—848年。建寺的银子主要依靠化缘和官府豪绅的布施。作为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大和尚,讨些银子对黄檗来说是并不困难的。根据裴休的笔记,可以知道他曾经亲自去杭州买木材,这个记载和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些说法也十分吻合。在宁国,人们说起黄檗,并不叫他希运禅师,也不叫断际禅师,而是称为踏木祖师,其因就缘于他在杭州买木头的一则传说。这则传说是这样的:黄檗禅师来到杭州一家木行,老板说:“你深山建寺,山高水险,路远迢迢,不知要购多少,又怎样运去?”黄檗指着系在腰间的带子说:“这带子能捆多少,就要多少。”老板一笑说:“就那么一点,毋须说买,我送给你!”黄檗连连道谢,两人随即来到江边。黄檗禅师不露声色,解下腰带,口里念念有词,向那堆木料抛去,结果除了一根沉香木,带子把堆在那的木料全部捆住了。老板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赶紧表态免费赠送。黄檗跳上木筏,将木料全部从钱塘江边踏下江去,任其沿着江底流淌到千顷山的天池之中,浮出,然后打捞上岸。人们为黄檗的大神通惊服,就叫他踏木祖师。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从这踏木采购和其他象木片鱼、豆腐石、讨封皇粮等流传在千顷山的故事里,也可大略知道黄檗化缘建寺的小小端倪。据载,当时建寺规模浩大,各类工作人员多达百余人,最终建成大禅院一座,僧舍及客房99间,并在昌化白牛桥和宁国银峰大塔脚均建有脚庵,铺筑了通往千顷塘的数十里石板山道,沿途还分别建有转洞三处,供香客行人休息。此外,还在千顷塘周围建起龙门寺、车阗寺,龙井寺等寺观。建成后,四方僧侣纷纷来投,香火极旺。现在,古寺、庵亭等景观虽然不见,但许多遗址尚存。
黄檗禅师主持千顷山时间不过一年多时间,大中2年,也就是848年,裴休从江西调任宣州刺史兼宣歙观察使。说到裴休,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信仰佛教,可以说是到了入迷的程度。他自号“河东大士”,每每政事之余,就到名山大川寻求佛法。甚至不顾官员体统,穿着僧衣,拿着钵盂象和尚一样到处讨饭。还把已中举人的二儿子送到佛门,并写了首诗记录这件事,说是“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他的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后来成为镇江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也就是法海和尚。
裴休到了宣州以后,马上把辖区内的寺庙都进行了重修与扩建,最著名的就是将宣城开元寺改建为大禅院,然后跑到千顷山,把早有交往的大禅师黄檗请到那里做主持,同时兼管江南佛教大丛林泾县的水西寺。在此期间,他还来到宁国白云山(即凤形山),看到山上白云寺有些败落,便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扩建。由于黄檗禅师主持的泾县水西寺(又名宝胜寺)本来即有白云寺、崇庆寺、宝胜寺上中下三座寺院,为了避免重名,就将凤形山上的白云寺改名为永清寺。寺院修葺完毕,又邀请黄檗禅师到此宣讲佛法三天。象这样在当时可说是举世闻名的高僧来到宁国凤形山,并且是连讲佛法三天,不能不说是佛门禅林中的一大盛事,再加上法会主持人裴休交游很广,名气也大,这次佛教盛会的规模自然达到了空前绝后。据载,盛会期间,白云山上云集各界人士三万余人,连上山的石头砌成的蹬道也被踩裂了。法会过后,白云山的永清寺声名大躁,一跃成为了江南的著名丛林。自此远近香客络绎不绝,香火也十分鼎盛。沾永清寺的光,白云山也从此声誉鹊起。
(七)【寺院建设】
正觉醍醐井有了新房子
图1 新建成的醍醐井泵房准备浇筑屋顶
图2 新建成的醍醐井泵房准备浇筑屋顶
图3 醍醐井泵房屋顶开始浇筑
图4 醍醐井泵房屋顶正在浇筑
图5 醍醐井泵房屋顶正在浇筑
图6 醍醐井泵房屋顶浇筑完毕,已开始挂琉璃瓦。
图7 醍醐井泵房正在挂琉璃瓦
【愿以此功德 普及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