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朝礼九华,体悟地藏悲愿——静安寺青年法师集体行脚朝山小结
----
2011-12-06 11-24-47 来源:网络转摘 点击:次
由静安寺监院(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慧明法师率领的静安寺青年法师朝礼九华山一行六人,于4月6日晨从上海静安寺出发,步行十七天,路程近500公里,至4月22日,抵达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沿途历经跋涉,云水一肩,栉风沐雨,磨练道心,并参访途中有关佛教丛林,参访交流。到达九华山后,又从月身殿向上,沿石阶三步一拜,虔诚顶礼地藏王菩萨、直至山顶地藏王菩萨肉身地宫。完成了朝礼九华,体悟地藏菩萨悲愿的朝山之行。
一、缘 起
早在1999年秋冬之间,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慧明法师提出倡议:我们新一代青年僧众,应发扬和继承佛教优良传统,正道风,重修行,学习前代贤圣僧云水行脚,参访问道之苦行悲愿,在适当时机,前往四大名山朝拜圣迹。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经过多次学习、研究,统一了认识,决定于2000年清明法会之后,朝礼安徽的九华山。宗旨是:学习地藏王菩萨大悲大愿,在行脚跋涉中,增进修行的正精进心。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证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这是一次学习地藏王菩萨精神体悟地藏王菩萨悲愿的实践。同时,在行脚途中,边走边参访沿途各地佛教丛林,也可了解当代佛教现状,交流学习,取人之长,鉴已之短,更能激发自身以弘法利生为已任,担荷如来家业的愿心。
二、行 程
在统一思想,坚定愿心,认真准备之后,行脚云水僧共六位青年法师,领队慧明法师、队员为亚蕴、定慈、如愿、梦觉、觉林五位法师,平均年龄29岁,出家平均10年,学历除一位佛学院研究班毕业外,其余均为佛学院毕业,有一定学修基础。随喜发心负责总务(联系食宿事宜)的是圣怀法师和孙广勇居士。
4月6日晨7时,行脚团一行从静安寺山门内出发,四众弟子举行了欢送仪式,德悟老法师作简短讲话,勉励大家克服困难,团结一心,善始善终,完成朝礼大愿。第一日行程27公里,到达郊县青浦。
4月7日,步行20公里,到达淀山湖畔参访报国寺。
4月8日、9日,两天行程51公里,到达江苏吴江市平望镇,参访太虚法师出家的寺院——小九华寺。
4月10日,到达古镇震泽,中午参访著名古刹慈云寺,下午到达浙江南浔。
4月11日出南浔,继续西行,12日到达苏浙皖交通枢纽城市湖州市,穿梭不息的汽车,排出的尾气和漫卷的尘土,让人难以忍受,增大了行脚的磨难。中午参访著名的铁佛寺。
4月13日,行脚第八天,路程已达二百公里,每个人脚底都起了很大的泡,有的出现红肿,走路疼痛难忍,步履艰难,真正体验到了克服艰苦、排除万难、慎勿放逸、当勤精进的真谛。每个人都咬紧牙、下定决心接收定力和愿心的考验。
4月14日,上午,走完了3公里后,突然大雨如注。避雨休息,吃过午饭,大家放弃了“避雨和磨刀不误砍柴功”的念头,冒雨行脚,方显求道之心,于是冲进大雨,外和狂风急雨展开搏斗,内和疼痛疲劳搏斗,战胜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历炼,一口气走完17公里。到达安徽省广德县境内。
4月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每日行程平均30公里,此时已进入皖南丘陵地带,路况很差,沙石路面,坑坑洼洼,真正到了最困难的阶段,脚上泡上加泡,两腿僵硬,不听使唤,进了旅馆,上下楼梯,都弯不了,脚底板火辣辣的痛,休息一夜都无法恢复,其艰辛程度与生以来从末体验。虽然身体上有此痛感,而心理上则十分安宁,反觉是一种净化,是一种对懒散习气的汰除,加深了自己反省平时的放逸之过,因而,越苦越感到此次行脚的真实意义。所以,刻苦前进的意志更坚强了。
4月20日、21日,毫不停顿,20日冒着大雨,带着伤痛,连续行走,到达青阳。九华山已经在望了,大家信心高涨,不但忘记了全身的累,脚底的疼,而且越走越快,有了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力量。烈日骄阳,大汗淋漓,都视若无睹。一个目标,向九华山前进!
4月22日,进入九华山地区,林深木荫,山灵水秀,名山气宇不凡,宁静幽深,让我们神清气爽,疲劳顿失,我们更加虔诚地默诵“地藏王菩萨”圣号。边持念边上山,诚心一念,心情庄肃。中午,到达九华山甘露寺,参访了九华山佛学院,和佛学院教务长果卓法师就现代僧伽教育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向佛学院捐赠了1000元。下午,从上海赶来的由静安寺另一部分法师和职工以及居士二十多人和我们会合,一同行脚登山,直至九华山山门(祗园寺),行脚到达终点,大家互相问讯祝贺。
23日上午,行脚团六位法师和后来的部分人员从月身殿下,沿石阶三步一拜,虔诚顶礼地藏王菩萨,直至拜经台、金地藏肉身地宫。下午全团人员到祗园寺拜会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祗园寺方丈仁德大和尚,仁德大和尚对我们行脚朝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并欣然为行脚团题字留念,希望发扬地藏菩萨的精神,在修行弘法的事业上再接再厉。慧明法师代表静安寺行脚团向99米地藏菩萨铜像捐助一万元。
24日,行脚团全体人员参访九华山各大道场:回香阁、百岁宫、东崖寺、天台顶等处圣迹。礼拜明代高僧无暇肉身和近几年发现的仁义尼师肉身、明净法师肉身给大家极深的心灵震撼,对贤圣僧生前精进严持的修行,由衷的敬佩感叹,无疑是我们今后一生修持的表率和无穷的精神动力。
当晚,略作座谈,汇集心得体会,于4月25日,圆满结束朝山活动,胜利返程,下午6点回到上海,受到市、区宗教局领导代表和静安寺全体僧职人员以及众多居士的热烈欢迎。
三、体 悟
此次行脚朝山,是静安寺自1984年恢复开放以来第一次,使我们6位行脚青年法师终生难忘。大家有甚深体验,发自心灵的感悟。有的写了日记,有的写了心得体会,共同的感受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苦行教育。这一教育,对于青年法师,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佛教徒,尤为重要。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行脚,我们是要学习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精神,以地藏菩萨之精神,步行千里,直向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朝礼圣迹。古德先贤们早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今天的条件比过去的他们不知好了多少倍。如今社会的佛教,条件好了,道心菩萨反到少了。佛教要在当今社会中生存发展,就是要有菩萨的大愿心,所谓毗尼能使正法久住于世,苦行亦能使正法住世,我们生存在当今的社会中,虽然不能如古德先贤们那样整年累月的在外行脚,但是我们可以发扬他们的那种精神。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佛教在当今黄金时代最好时期,我们应当学习古来大德们行脚的苦行精神;学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例。现在交通发达了,诚然可以以先进的交通工具来达到我们朝礼名山,菩萨道场的目的。但那是大家都可以,也是能够达到的。全国都知道上海经济条件比较好,可出家人的道风确有问题,我们要以我们的这一次行脚行动来证明上海佛教是有希望的。我们生存在佛教寺院中,依十方善信的布施,如我们没有出家人道风,没有出家人的典范,没有佛菩萨大愿度生的精神,那我们是难以消受檀越们的供善养的。所谓“寸香能消斗金”那是说有道行的出家僧人,能以他的道德,化受信众们的供养。而我们如果只知享受,而不知为人天师表,为后来者做出风范,那也是枉为出家比丘,只是佛门之寄生虫,是很可悲的。寺院没道风,僧人没道心,寺院僧人的社会形象将树立不起来,人们对之印象会逐步淡化,对佛教只会构成危害。所以我们发心行脚九华,重现道风,有名有实。
(二)、通过朝山,走近地藏王菩萨,参访地藏圣迹,更加感悟到地藏王菩萨的大悲深愿,是救拔众生,让地藏菩萨的利生度生精神深入我们的道心。九华山是金乔觉的道场,人们称金地藏,或称地藏王菩萨转世。他原是新罗国王子,生于公元696年,青年时代博通典籍,学贯诸子百家,24岁那年,他总结说,“儒家六书,三清道术,唯独佛学第一义谛,最是殊深,也最合我的心怀。”于是立志出家,为了寻找幽静的修行之地,他跨海来到中国,终在安徽省青阳境内,找到了九华山。他在山上禅定苦修75年,于唐贞元十年(795)结跏趺坐示寂,时年99岁。圆寂后,肉身安于石函中,三年后开启,颜貌如生,肉身至今仍在神光岭拜经台地宫。这使我们直接感悟到金乔觉是对佛学有了深刻认识,有了坚定信仰之后才出家,才来中国,并且以他的苦行终成佛果。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弄通弄懂佛教义理,佛学真谛,建立真正的坚定不移的信仰,这是出家众僧的修持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才能真正体悟地藏悲愿,真正以度尽地狱众生为已任。联系每年七月,我们都要举行地藏法会,这次通过九华山朝礼之行,我们才深刻认识那是双重意义:一是地藏以无尽孝思为报亲恩而发展度生,不但使自已父母超升、亦令地狱众生获得救度,离苦得乐。二是孝恩不匮,利益过往宗亲,依仗佛力法力僧众之力超拔一切沉沦恶趣的众生。把地藏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学习、修持和寺院法务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地藏菩萨悲愿是我们这次行脚九华的最深感受。
(三)、4月6日刚出山门,我们并没有遥远的心念。那座山,总觉不远,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朝礼的九华山就在心中。可是实际上却不那么容易。即使历经千辛万苦,脚底磨了泡上加泡,走到青阳,走到了九华乡,还见到那座山,其实,见到了,并不等于已经走到了,甚至,已经走到了山脚下,也不等于到达目的地了,这就是说,还得下功夫,还得精进不懈,从山脚下走到九华胜境,走进山门,还要走4公里山坡路呢;这就是最真实的感悟;望到了,不等于走到了;走到了,不等于走进了;走进了,不等于证得了。九华山有92座寺院茅蓬,有些殿堂并不宽广高大,设施也很简陋,山顶上喝口水也很难,但是,一尊尊肉身菩萨,以他们生前的苦行修持为我们作了示范,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法宝。他们的苦行已成为一种九华山精神,九华山的佛教文化资源。因缘生灭,慧灯常明,赢得年年岁岁,参拜人潮不绝,真实行谊已成为一种世世代代的教化。从那四众弟子前赴后继的攀登身影中,我们才更明白菩萨悲心无遮,能令四众弟子息灭贪、嗔、痴,长养智慧林,触发生死烦恼的最终解脱,这就是我们从信仰中从行脚九华而悟出的又一人生真理。
(四)、修行,就是要行,不行,还谈什么修?可是修行要首先解决修行的动力。比如朝礼九华,学习地藏菩萨的大悲愿,这就是我们朝礼九华的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挑战困难的决心,就能置一切困难于不顾。因而修行还要解决一个修行的毅力。有了毅力,才能坚持到底,不会中途退失道心,我们步行十七天,顶风冒雨,披星戴月,这就是修行毅力的一次锻炼,一次检验。通过这次行脚的锻炼,的确破除了我们的许多隋性,告别了安逸闲散的习气,提升了自己学佛做人的品格,于是我们感悟到“真参实究,笃于自行”的真义,尝到了非自行而终不可得真参实究的法味。从而也更坚定了我们在学佛学法的道路上要继续笃于自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