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唯识与中观 卷五(9)--南怀谨
2011-12-05 11-06-52 来源:正觉谈 作者:妙发 点击:次
唵,其实这种境界我们普通人都有,意识断了。禅宗祖师称作什么:“孤光偶虑”。偶虑,这是形容词。唵,你们看禅宗的语录就知道:“孤光偶虑”。我来创造一下,比如我们人走夜路,忽然碰到一个木头,一吓,呃!那一下,好像是“三际托空”似的。总之一刹那之间一个念头都没有。好像,也是“三际托空”意识空的境界。我讲好像,这里头又一个诀窍唵,也可以说不是好像,确实把意识切断了。另外呢,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受重大的刺激,受、吓、喜怒哀乐中间都可以碰到意识状态这个境界。要么发疯,要么就打开智慧、开悟。就这样一个情况。说开悟也没什么了,这个悟这不是禅宗悟道的悟呀。哈,我这讲的开悟就是理解了。呃,这是第六意识那么个清明境界,有时候可以保持得很久。那么能保持的很久是很舒服的,身心很舒服的。但是有一点呃,你上座坐久了,你的两个腿的气不通的话,你坐在那里照样腿痛腿麻,麻得你第六意识一点都不清明了,这靠不住的呀。不是道,所以第六意识空,就是你要切掉习气的彻底空。
再说第六意识,比如我们学密宗的那有个讨论,前五识,我们都晓得在那里。身体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嘴巴、舌头把味搅了,嗅觉都知道。第六意识在(人体)哪里?过去人讲在心脏,不是。第六意识(人体机关)在脑,所以我们思想运用多了,脑越停不了。第六意识的机关开得越大。那么后来讨论到第七识在(人体)哪里?第七识,无所在,五根六识里都有、都在,那一点都有我见、我执。说第八阿赖耶识在(人体)哪里?在密宗当年学习讨论的,两派的争论,一说,第八阿赖耶识在中脉,在背脊骨的中间。有一说,在脑子里,都不是。他们都忘记了第八阿赖耶识“受薰持种根身器”,那就我们人体唵,两臂张开有多宽,人体放射的能——自己体能的电与光就有那么大范围。在这个范围不但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超出这个范围以外跟宇宙通的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功能。你说它通过中脉、通过督脉、通过间脑而起作用可以。说第八阿赖耶识就在这里,或在海底(穴位名)或其他部位,那都是着相了,是错误的观念。
八识规矩颂简单地了解了,好正式研究《成唯识论》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译,翻音谓“末那识”这个“那”字,在古代读音:“诺”。这个“末那”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这个“第六感”等等,并没有超过第六意识的范围。说“末那识”没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理念上理解它是真正第六识,谓作“意根”。意的根。那么我们如果加以进一步的理解,普通称谓“念”,念头那个念。那第六意识我们容易分别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别头脑的清楚,对事情的思考着想,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七识所谓意根唵,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没有分别。那个境界里头这是说我们有念,尤其我们在这里,大家不是聚众修行求道。我们打坐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清静静,这个正是念,就是第六意识的根。
所谓念,普通经典翻成念,对于念,我们经常拿一个笑话的办法。猜字摊,一般看命猜字的那个办法,中国这个字,你看“今”字下面一个“心”,现在心,这个就是念,“今”“心”嘛。说睡眠睡着了,什么思想也没有。那个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这个念进入哇睡眠昏沉状。心理状况在睡眠昏沉当中。所以刚才特别提出来,作功夫的朋友们特别注意,你觉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甚至感觉都没有。这里中间你要分清楚,算不定这个自己完全放下连身体感觉都没有。正如普通人的“睡眠位”,心理在这个位。或者是“闷绝位”,闷过去了。相同的。这个正是意识的境界,不要认为这个时候不是意识,这个意识接近第七末那识境界。
说末那识,普通也有解释,很普通的解释谓:“我执”。谓作“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带来的这个“我”。那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执”比喻空不了。但是这个我执哪里来的呢?“具生我执”,当我们入胎的时候已经有“我”。那怎么样这个肉身变成中阴身的时候,这个我也没有离开,第七识没有离开,谓“俱生我执”。所以这第七末那识是与生命同时来的。例如这个婴儿生出来,现行的第六意识刚才也讲了一半唵,婴儿没有现行的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的根同样的在,没有爆发而已。受后天教育等等灌输,再来爆发那个根。那么婴儿没有第六意识分别思维思考等作用。但是婴儿的第七识的“我执”早就存在。比方说,两个双包胎,都饿了的时候,一个早有奶吃,迟有奶吃他还是不高兴的,这耽误我吃迟了。那个我执与生命俱来,有生命就有我。这个“我”(的意识观念)就谓之第七末那识。(卷五终2006、12、16根据录音笔记毕) 注:修订中,暂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