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茅蓬语录之三
2011-12-01 11-50-27 来源:正觉谈 作者:吉祥 点击:次
禅 心
谁说工作和禅坐不能同时呢?
没有烦恼,要智慧干啥?
对境无心即是禅。
禅的主要目的是让一个人打开自己的慧眼。
知足,在禅的世界里,是指脚步所踏处,心必如实随之。
禅坐是为了让心平静专一,而后用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用来更清楚地看清它们
,不要只为短暂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道,本来没有东西南北,亦没有你我之分别,直下承当就是的。承当的一句话也
是多的,本来无欠无余,现现成成的。
禅就是要唤醒自己清净的心灵,去领受生活多采多姿之处。
什么是法?无一不是。
别认为已结束禅坐,其实,你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假若你如此反观,便将拥有平
静。
在禅坐当中,陷于平静里比卡在烦扰中还糟,因为,卡在烦恼中至少还会想逃脱
,然而,在平静中你却只会乐于其中,没有任何进展。
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里完成的,不是在身。
当你结束禅坐时,提醒自己——其实你并没有结束禅坐,你只不过是改变姿势罢
了。
要在一切事物中寻找真理,因为外尘和内尘都总是相互影响的。
禅坐并不强调专注呼吸或感觉的时间长久,而是在于我们有多觉知与清醒。
并不是只闭着眼睛坐着就能开展智慧的。眼、耳、鼻、舌、身、意经常地与我们
同在,因而要经常地警觉。
湛寂不动,名为禅定。
不复驰逐,即大禅定。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澈。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寂,一切因果皆所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
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
涅槃。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
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心;悟者,悟无所得。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禅定智慧生,而贪瞋痴毒尽。
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心安即是禅;自在即佛法。
作为一位禅修者,并非只是闭起眼坐着而已,对于自己所作的每件事,你必须要
机警、清楚明白。
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
功,应用无染是德。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意识若不停止,境界将会一直现前。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安禅何必用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禅」乃是融于生活中产生的无量妙有。
禅心的体悟,是绝对的自我。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的定义即是感性、理性、智性达到最高的平衡点。
真求即是不求。
大修行人虽整日吃饭但不着一粒米。
开悟的人:我真的一无所有,连立锥之地亦无。
禅——安详、喜悦、宁静、自由。
禅——知识如果不是自发的,就不具任何价值。生活的价值就在于真正的了解和
体验。
禅——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
禅——雁无留踪之意,水无取影之心。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禅:不二、绝对。
禅的架构:一、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最彻底——明心见性。二、正受(正确的感
受和觉受)。三、永恒的我,清净的本性,庄严的本性。
十字街头好坐禅。
般若悟境无生,禅定知心无住。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禅:内不涉思惟计度之情,外不加学问修证之功。
禅心的特质在于身心安放。
活泼的生活即是禅。
一切法门皆是禅,何以故?禅重自心。一切法门,若不了自心,终不成就,心外
无法故。
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
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
悟心者,心不自心,悟从何得?悟既不立,心亦无心。
本性虽空亦由修空而显空。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若是坐佛,
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禅宗是直截了当的「直示佛果」的方法,所谓「见则便见,拟异则差。」
参禅不是直觉,直觉乃不出脑神经作用。
「观照」是病不是禅。
通达本无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心神澄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不动,名之为禅。
在禅者的眼中,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都是智慧。
当一草一木,一尘一物皆能使你启发智慧时,你的心一定有禅。
禅不是渴望得到什么,而是单纯的承担与一种当下的精神。
不受外相迷惑,心中没有善恶、二元的境地,才是接近了禅。
禅是建立在不即不离上面。
禅是一个最奇妙的东西,它不是任何东西。
禅之一字,非圣凡所测。
禅宜默不宜说。
习禅要像哑子一样,心中有所得,却不足与外人道。
花开有花开的好,花谢有花谢的美,能体会到周边各种情况的美好,于是你将进
入禅的大门了。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取恶,净秽两边,
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但了本自性空,更不复起观,即是宗通。
不变随缘为心,随缘不变为性。
平实无奇,禅就这样现实。
无念、无住、无相。
正觉离名相,随缘即道场。
祖师颂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适敌知一切时
中,动用施为,东行西住,吃饭着衣。皆是真心,妙用现前。
凡夫迷倒。于着衣时,只作着衣会,于契饭时,只作契饭会,一切事业,但随相
转,所以在日用而不觉,在目前而不知。若是识性底人,动用施为,不曾昧却。
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在坐,坐即不着。
我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与人。
禅不是离开生活,而是醒着生活。
禅也不能只有生活,否则就轮转而不能出。
禅以觉性为轴心,以般若为轴,以柔软心为轮,循着戒的轨迹,平稳开出菩提大
道。
禅可用可不用,可度世亦可逍遥自在。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
一个人要能无死,一定要先「无生」。
佛祖以心传心,盖彼彼颖悟透脱,如两镜相照,非言相所拘。
不可向经书上引证牵动识情,识情一动则妄念纷驰,欲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安可得乎?
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
门双修定慧也。
谁说工作和禅坐不能同时呢?
没有烦恼,要智慧干啥?
对境无心即是禅。
禅的主要目的是让一个人打开自己的慧眼。
知足,在禅的世界里,是指脚步所踏处,心必如实随之。
禅坐是为了让心平静专一,而后用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用来更清楚地看清它们
,不要只为短暂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道,本来没有东西南北,亦没有你我之分别,直下承当就是的。承当的一句话也
是多的,本来无欠无余,现现成成的。
禅就是要唤醒自己清净的心灵,去领受生活多采多姿之处。
什么是法?无一不是。
别认为已结束禅坐,其实,你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假若你如此反观,便将拥有平
静。
在禅坐当中,陷于平静里比卡在烦扰中还糟,因为,卡在烦恼中至少还会想逃脱
,然而,在平静中你却只会乐于其中,没有任何进展。
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里完成的,不是在身。
当你结束禅坐时,提醒自己——其实你并没有结束禅坐,你只不过是改变姿势罢
了。
要在一切事物中寻找真理,因为外尘和内尘都总是相互影响的。
禅坐并不强调专注呼吸或感觉的时间长久,而是在于我们有多觉知与清醒。
并不是只闭着眼睛坐着就能开展智慧的。眼、耳、鼻、舌、身、意经常地与我们
同在,因而要经常地警觉。
湛寂不动,名为禅定。
不复驰逐,即大禅定。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澈。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寂,一切因果皆所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
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
涅槃。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
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心;悟者,悟无所得。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禅定智慧生,而贪瞋痴毒尽。
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心安即是禅;自在即佛法。
作为一位禅修者,并非只是闭起眼坐着而已,对于自己所作的每件事,你必须要
机警、清楚明白。
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
功,应用无染是德。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意识若不停止,境界将会一直现前。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安禅何必用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禅」乃是融于生活中产生的无量妙有。
禅心的体悟,是绝对的自我。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的定义即是感性、理性、智性达到最高的平衡点。
真求即是不求。
大修行人虽整日吃饭但不着一粒米。
开悟的人:我真的一无所有,连立锥之地亦无。
禅——安详、喜悦、宁静、自由。
禅——知识如果不是自发的,就不具任何价值。生活的价值就在于真正的了解和
体验。
禅——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
禅——雁无留踪之意,水无取影之心。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禅:不二、绝对。
禅的架构:一、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最彻底——明心见性。二、正受(正确的感
受和觉受)。三、永恒的我,清净的本性,庄严的本性。
十字街头好坐禅。
般若悟境无生,禅定知心无住。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禅:内不涉思惟计度之情,外不加学问修证之功。
禅心的特质在于身心安放。
活泼的生活即是禅。
一切法门皆是禅,何以故?禅重自心。一切法门,若不了自心,终不成就,心外
无法故。
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
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
悟心者,心不自心,悟从何得?悟既不立,心亦无心。
本性虽空亦由修空而显空。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若是坐佛,
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禅宗是直截了当的「直示佛果」的方法,所谓「见则便见,拟异则差。」
参禅不是直觉,直觉乃不出脑神经作用。
「观照」是病不是禅。
通达本无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心神澄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不动,名之为禅。
在禅者的眼中,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都是智慧。
当一草一木,一尘一物皆能使你启发智慧时,你的心一定有禅。
禅不是渴望得到什么,而是单纯的承担与一种当下的精神。
不受外相迷惑,心中没有善恶、二元的境地,才是接近了禅。
禅是建立在不即不离上面。
禅是一个最奇妙的东西,它不是任何东西。
禅之一字,非圣凡所测。
禅宜默不宜说。
习禅要像哑子一样,心中有所得,却不足与外人道。
花开有花开的好,花谢有花谢的美,能体会到周边各种情况的美好,于是你将进
入禅的大门了。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取恶,净秽两边,
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但了本自性空,更不复起观,即是宗通。
不变随缘为心,随缘不变为性。
平实无奇,禅就这样现实。
无念、无住、无相。
正觉离名相,随缘即道场。
祖师颂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适敌知一切时
中,动用施为,东行西住,吃饭着衣。皆是真心,妙用现前。
凡夫迷倒。于着衣时,只作着衣会,于契饭时,只作契饭会,一切事业,但随相
转,所以在日用而不觉,在目前而不知。若是识性底人,动用施为,不曾昧却。
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在坐,坐即不着。
我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与人。
禅不是离开生活,而是醒着生活。
禅也不能只有生活,否则就轮转而不能出。
禅以觉性为轴心,以般若为轴,以柔软心为轮,循着戒的轨迹,平稳开出菩提大
道。
禅可用可不用,可度世亦可逍遥自在。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
一个人要能无死,一定要先「无生」。
佛祖以心传心,盖彼彼颖悟透脱,如两镜相照,非言相所拘。
不可向经书上引证牵动识情,识情一动则妄念纷驰,欲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安可得乎?
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
门双修定慧也。
[此贴子已经被果汝于2009-6-5 19:29:22编辑过]
好胜之心,于退让处可见。好财之心,于与人处可见。好名之心,于誉人处可见
。
虚荣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
不能安份的人追随你,不是为了感情,而是因为不满另一人的缘故。
世间唯一可用来影响别人的方法,就是谈他们的需要,并暗示他们满足那种需要
的方法。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日间
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小人行谄是「利己」;君子行谄是「为人」。
如果你借钱给别人,不是失去了金钱,便是得到了一位敌人。
一个人被称为自私自利,并不是因为他追寻自己的利益,而是在于他经常忽略了
别人的利益。
「赞美」来羞辱我,因我暗地里求取它。
如果喜欢听别人的隐私,那么纵使你未参与他们的恶业,仍是拾起了一些恶臭。
当自私到了一个极点以后,和平即会消逝。
最佳的能力即在于能够为人所信赖。
对诱惑的反应揭露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与行为的差异在于:行为只在特定情境下发生,个性却是持续的;行为是特
定的,个性则是基本的。
人们都乐于帮忙那些让他们觉得舒服的人。
如果你想要引起人家的注意,告诉他——那是个秘密!
我们愈少抱怨,则可以得到愈多同情。
当事实仍不为人知时,谎言已传遍四处。
就平均数而言,你过于看重自己,别人则愈不看重你。
从来没有任何事能迅速中止一段对话,除非你们谈话的主角忽然出现。
所谓的人性就是:当你开车时,咒骂行人;当你走路时,则咒骂驾驶人。
任何情境都是自己造成的,但成功者才会承认这一点。
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人们注意倾听,除非是叫到他们的名字。
要真正评断一个人,就看他如何对待一个对他完全没有好处的人。
秘密只要泄漏出去便不安全。
权力愈分散,愈没有人负责。
百分之九十的人根本不在乎我们遭遇的问题,剩下的百分之十则会幸灾乐祸。
人类有一项最幼稚可笑的通病,就是做任何事只想自己的需要。当然,你对自己
的需要总是关心的,而其他人也正和你一样,他们关心自己的需要。
世间唯一可用来影响别人的方法,就是谈他们的需要,并暗示他们满足那种需要
的方法。
对于胜利者,没有东西能使他们感到恶劣。
像试金石测验黄金一样,黄金也可以测验人。
越希望能够在世界上站起来的人,越是卑躬屈膝。
有些人在晚上即对早上赞扬的事物加以谴责,但他们总觉得最后一个意见是对的
。
处身于鸦群中胜于处身在谄媚中,盖乌鸦只啄食死者,而谄媚却啄食活人。
失仪之事无过于阿谀奉承者。如果你阿谀所有人,你并不能取悦任何一个人;如
果你只阿谀一两个人,则又无异是对其他人加诸侮蔑。
从敌人嘴里发出的赞美,才是真正的光荣。
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
世间任何事物,追求时的兴致总比享用时来得浓烈。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别人的难题容易解决,因为痛的不是自己。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果我曾经」,或者「如果我不曾」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却无法停止猜测。
人生的痛苦有五项:生、老、病、死、比。
不问不闻者为局外人;隔岸观火者为无情人;两面讨好者为奸人;功成身退者为
哲人。
凡人渴望成名;名人希望还原。
我谦虚的心害羞着,因为它知道自己其实是虚荣的孪生姐妹。
因为自信,所以谦虚;因为心虚,所以必须自我膨胀。
一个人是否有品德,能不能里外一致,只要从小事便可看得出来。
严肃的脸,吸引严肃的灵;喜悦的脸,吸引喜悦的灵。
持消极态度的心比患病的躯体更危险,因为它具传染性。
当别人以和善的方式,并不忘提及优点地说出批评时,我们通常会乐于接受指正
。
成功毋需解释,失败却有许多托辞。
绝不要听从一个多疑的人,除非你也想变成如此,因为怀疑是很容易传染的。
为人调解者总比煽动者获得更好的回报。
虽然互信互赖是所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但它们却非常脆弱。
一个不能了解自己的人,根本谈不上了解别人。
我们轻视许多事物,归根究底是为了不轻视自己。
对于他人,我们并非我们自己,却只是在他们生活中扮演某个角色的演员,而我
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演戏。
大多数人爱抱怨命运,却几乎没人抱怨自然。而且他们越认为后者对他们仁慈,
就越抱怨前者的不公平。
我们虚荣到如此地步:甚至会计较那些我们不屑一顾的人们的看法。
自负出于天性,谦逊出于需要。
我们往往以自认具备的美德为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优点。
许多人患有一种沉疴痼疾——他们对大多数事情都不满意,却又为自己所拥有的
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沾沾自喜。当他俯视芸芸众生时,他鄙视他们,因为他是某
种官员;当他仰望上帝时,他又低声抱怨,因为上帝没有使他成为国王。
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
人的自私心理令我们极不愉快,因为它暴露了我们的贫乏。
相信自己以后,对于其他的事情,也自然而然产生信心了。
一个人若不能对自己有些了解,便无法了解人类。
记忆说:「我做过那事。」骄傲却说:「我怎么会做那种事!」两者互不相让。
最终——记忆屈服了。
慷慨加上谦虚,会赢得好感。
从总体上了解人类要比具体地理解一个人更容易些。
在自由的国度里,怨言多,痛苦少;在专制的统治下,怨言少,痛苦多。
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
邪恶穿行于充满欲望的路径,引诱许多人跟着它走,美德追求一条险峻陡峭的途
径,对人就较少诱惑力。
智者受理性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愚者受需要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
导。
掩饰一个缺点,结果会暴露第二个缺点。
使人高兴或沮丧的,与其说是事实,还不如说是比较。
人类喜欢陪伴,哪怕陪伴他的仅仅是一支小小的,正在燃烧的蜡烛。
不能用温情征服对方的人,用殴打也征服不了对方。
拥有权力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
完美主义者,几乎都无法把人生过得十足完美。
「君子」是人前批评人后赞美,「小人」是人前赞美人后批评。
顺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最可见美德。
不要对人辩证你是对的,人性是反对自以为是的。
如果你须诉苦,不要向友人倾诉而使他厌烦——就说给你的敌人听吧,他会高兴
的。
日常生活中的磨擦,十居其九是起于说话的口气。
食以娱己;穿以悦人。
富而无骄易,贫而无谄难。
我们祈祷,是因为有所求。当我们心中充满喜乐幸福时,还会那么殷切地去祈求
吗?
跟往常一样,胜利找到一百位父亲,但失败是位孤儿。
我们乐于给人忠告,但却吝于接受忠告。
人们常忘记他不想去记忆的事。
如果一个人在开始时什么都肯定无疑,最后他必然会拿不定主意;假若他在开始
时对事物抱存疑态度,最终他必然会拿定正确的主意。
许多人埋怨自己的记忆力差,却很人会埋怨自己的判断力差。
「患难与共」及「富贵」是人格的试金石。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我们最想夸耀的,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赞叹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宁过于君子,勿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它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太少,没有时
间与它生活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
好。
先吃饭,再谈道理。法轮未转,食轮先转。
观人于临难,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感觉为人所爱,可以减轻最难受的痛苦。
人经常犯错:知道人死,而不知己之将死;讨厌被人欺骗,但高兴自己能骗人;
挑剔别人的规矩,却自己不懂规矩;更有人终日祈祷,偏偏不向自心去求。
好胜者必争,贪荣者必辱。
人生大罪过,只在「自私自利」四字。
大抵常人之情,责人太详而责己太略,是所谓以圣人望人,以众人自待也,惑之
甚矣!
心粗最害事。心粗者,敬未至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好,而忘人之好。
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
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
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
虚荣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
不能安份的人追随你,不是为了感情,而是因为不满另一人的缘故。
世间唯一可用来影响别人的方法,就是谈他们的需要,并暗示他们满足那种需要
的方法。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日间
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小人行谄是「利己」;君子行谄是「为人」。
如果你借钱给别人,不是失去了金钱,便是得到了一位敌人。
一个人被称为自私自利,并不是因为他追寻自己的利益,而是在于他经常忽略了
别人的利益。
「赞美」来羞辱我,因我暗地里求取它。
如果喜欢听别人的隐私,那么纵使你未参与他们的恶业,仍是拾起了一些恶臭。
当自私到了一个极点以后,和平即会消逝。
最佳的能力即在于能够为人所信赖。
对诱惑的反应揭露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与行为的差异在于:行为只在特定情境下发生,个性却是持续的;行为是特
定的,个性则是基本的。
人们都乐于帮忙那些让他们觉得舒服的人。
如果你想要引起人家的注意,告诉他——那是个秘密!
我们愈少抱怨,则可以得到愈多同情。
当事实仍不为人知时,谎言已传遍四处。
就平均数而言,你过于看重自己,别人则愈不看重你。
从来没有任何事能迅速中止一段对话,除非你们谈话的主角忽然出现。
所谓的人性就是:当你开车时,咒骂行人;当你走路时,则咒骂驾驶人。
任何情境都是自己造成的,但成功者才会承认这一点。
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人们注意倾听,除非是叫到他们的名字。
要真正评断一个人,就看他如何对待一个对他完全没有好处的人。
秘密只要泄漏出去便不安全。
权力愈分散,愈没有人负责。
百分之九十的人根本不在乎我们遭遇的问题,剩下的百分之十则会幸灾乐祸。
人类有一项最幼稚可笑的通病,就是做任何事只想自己的需要。当然,你对自己
的需要总是关心的,而其他人也正和你一样,他们关心自己的需要。
世间唯一可用来影响别人的方法,就是谈他们的需要,并暗示他们满足那种需要
的方法。
对于胜利者,没有东西能使他们感到恶劣。
像试金石测验黄金一样,黄金也可以测验人。
越希望能够在世界上站起来的人,越是卑躬屈膝。
有些人在晚上即对早上赞扬的事物加以谴责,但他们总觉得最后一个意见是对的
。
处身于鸦群中胜于处身在谄媚中,盖乌鸦只啄食死者,而谄媚却啄食活人。
失仪之事无过于阿谀奉承者。如果你阿谀所有人,你并不能取悦任何一个人;如
果你只阿谀一两个人,则又无异是对其他人加诸侮蔑。
从敌人嘴里发出的赞美,才是真正的光荣。
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
世间任何事物,追求时的兴致总比享用时来得浓烈。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别人的难题容易解决,因为痛的不是自己。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果我曾经」,或者「如果我不曾」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却无法停止猜测。
人生的痛苦有五项:生、老、病、死、比。
不问不闻者为局外人;隔岸观火者为无情人;两面讨好者为奸人;功成身退者为
哲人。
凡人渴望成名;名人希望还原。
我谦虚的心害羞着,因为它知道自己其实是虚荣的孪生姐妹。
因为自信,所以谦虚;因为心虚,所以必须自我膨胀。
一个人是否有品德,能不能里外一致,只要从小事便可看得出来。
严肃的脸,吸引严肃的灵;喜悦的脸,吸引喜悦的灵。
持消极态度的心比患病的躯体更危险,因为它具传染性。
当别人以和善的方式,并不忘提及优点地说出批评时,我们通常会乐于接受指正
。
成功毋需解释,失败却有许多托辞。
绝不要听从一个多疑的人,除非你也想变成如此,因为怀疑是很容易传染的。
为人调解者总比煽动者获得更好的回报。
虽然互信互赖是所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但它们却非常脆弱。
一个不能了解自己的人,根本谈不上了解别人。
我们轻视许多事物,归根究底是为了不轻视自己。
对于他人,我们并非我们自己,却只是在他们生活中扮演某个角色的演员,而我
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演戏。
大多数人爱抱怨命运,却几乎没人抱怨自然。而且他们越认为后者对他们仁慈,
就越抱怨前者的不公平。
我们虚荣到如此地步:甚至会计较那些我们不屑一顾的人们的看法。
自负出于天性,谦逊出于需要。
我们往往以自认具备的美德为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优点。
许多人患有一种沉疴痼疾——他们对大多数事情都不满意,却又为自己所拥有的
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沾沾自喜。当他俯视芸芸众生时,他鄙视他们,因为他是某
种官员;当他仰望上帝时,他又低声抱怨,因为上帝没有使他成为国王。
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
人的自私心理令我们极不愉快,因为它暴露了我们的贫乏。
相信自己以后,对于其他的事情,也自然而然产生信心了。
一个人若不能对自己有些了解,便无法了解人类。
记忆说:「我做过那事。」骄傲却说:「我怎么会做那种事!」两者互不相让。
最终——记忆屈服了。
慷慨加上谦虚,会赢得好感。
从总体上了解人类要比具体地理解一个人更容易些。
在自由的国度里,怨言多,痛苦少;在专制的统治下,怨言少,痛苦多。
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
邪恶穿行于充满欲望的路径,引诱许多人跟着它走,美德追求一条险峻陡峭的途
径,对人就较少诱惑力。
智者受理性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愚者受需要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
导。
掩饰一个缺点,结果会暴露第二个缺点。
使人高兴或沮丧的,与其说是事实,还不如说是比较。
人类喜欢陪伴,哪怕陪伴他的仅仅是一支小小的,正在燃烧的蜡烛。
不能用温情征服对方的人,用殴打也征服不了对方。
拥有权力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
完美主义者,几乎都无法把人生过得十足完美。
「君子」是人前批评人后赞美,「小人」是人前赞美人后批评。
顺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最可见美德。
不要对人辩证你是对的,人性是反对自以为是的。
如果你须诉苦,不要向友人倾诉而使他厌烦——就说给你的敌人听吧,他会高兴
的。
日常生活中的磨擦,十居其九是起于说话的口气。
食以娱己;穿以悦人。
富而无骄易,贫而无谄难。
我们祈祷,是因为有所求。当我们心中充满喜乐幸福时,还会那么殷切地去祈求
吗?
跟往常一样,胜利找到一百位父亲,但失败是位孤儿。
我们乐于给人忠告,但却吝于接受忠告。
人们常忘记他不想去记忆的事。
如果一个人在开始时什么都肯定无疑,最后他必然会拿不定主意;假若他在开始
时对事物抱存疑态度,最终他必然会拿定正确的主意。
许多人埋怨自己的记忆力差,却很人会埋怨自己的判断力差。
「患难与共」及「富贵」是人格的试金石。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我们最想夸耀的,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赞叹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宁过于君子,勿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它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太少,没有时
间与它生活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
好。
先吃饭,再谈道理。法轮未转,食轮先转。
观人于临难,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感觉为人所爱,可以减轻最难受的痛苦。
人经常犯错:知道人死,而不知己之将死;讨厌被人欺骗,但高兴自己能骗人;
挑剔别人的规矩,却自己不懂规矩;更有人终日祈祷,偏偏不向自心去求。
好胜者必争,贪荣者必辱。
人生大罪过,只在「自私自利」四字。
大抵常人之情,责人太详而责己太略,是所谓以圣人望人,以众人自待也,惑之
甚矣!
心粗最害事。心粗者,敬未至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好,而忘人之好。
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
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
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宁 静 致 远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
烛定则明,摇则昏,而况心乎?
简默沉静者,大用有馀;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在安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
静。
在纷乱危急之时,静心是唯一的依靠。
让你的心如一座稳固的桥,而不是像桥下浮沉不定的水。
只有在静水中,东西反射而不变形。只有在宁静心灵中,才能对世界有适当的领
悟。
能够平静且积极的过人生,是一种天赋。
安静吧!真正丰富的生命内涵蕴藏于安静中。
寂静是形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基本要素。
人只有在心灵极静的状态下,才能产生大智慧。
任何人都可以建一栋砖瓦木造的房子,但它是世俗的家,会随着世俗的方式改变
。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以静制动。
假使我们能够学习使心平静下来,这将是对世间最大的贡献。
平静就是烦恼的止息。
把内心摆平就天下太平。
如果心没有停下来,你就无法清楚地看到感官对象的真实面目。
学者万病,只一个「静」字治得。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机括:弩上发箭的机件,引申
为治事的权柄。),惟静者能看得透。
静有二道:一曰不入是非之场,一曰不入势力之场。
学须静,静可以一心志,凝思虑;不静则学或骛外,不能向里。
静则生明,动则多咎,自然之理也。
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
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人们不会在流动的水面上,去映照自己的形相,只有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才可
看清自己的容颜,也只有平静才可平息躁动的心绪。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人忙心不盲即有定力。
凡事能从容不迫,思想和判断力会加倍的迅速、正确。
让我们的心灵每天保持纯净,让我们每天尽心尽力履行义务,让我们把和平带到
内在的世界。
天下事千头万绪,一个人处在其中,必须心平气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性急的人成功率最小,规律而镇定的精神,可让你避免在许多极平常的事情上失
败。
深思熟虑,培养自己定静的性格,才能有所担当。
心若混浊不清,你将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面目。
凡事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保持秒秒安详,是一种高级的观念。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瓜熟自然蒂落,等待成熟,有时候是一种享受,不必急于一时。
想籍大吃大嚼来摄取更多滋养,有时候反而伤害胃肠。
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内在的寂静不是理想化,也不是哲学化的幻境。它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出来的,
它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
人生尽管犹若一注浊水,让它定下来,总会澄清的。
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这个定火。
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不为外物所动只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为虚。
敬守此心则心定,抑其气则气平。
意粗生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宁静就是永恒。
人莫监于流水,而监于止水,唯止能知众止。
心以收敛而精细,气以收敛而恬静,于身于家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