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宣化上人开示录一(第二部分)
2011-11-17 16-00-04 来源:正觉谈 作者:chinahdd 点击:次
十六.参禅是开悟的方法
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密是持咒。现在是打禅七期间,只讲禅的道理,其它四宗,暂且不谈。
禅那,译为“思惟修”,常想这件事。什么事?就是话头。研究“念佛是谁?”这句话,这叫参禅。其实参话头也是妄想。不过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消灭多个妄想。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久参有禅”。
“参”好像用锥子来锥木头一样,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参禅,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开悟。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百尺竿头上,再向前迈进一步,这时,十方世界现全身。可是,这个法门,要念兹在兹才有效,不能放松,不能放逸。
在《证道歌》上说: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就是立刻觉悟一个理,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事”上要一步一步地修,在“理”上要立刻就明白。顿悟的时候,知道井在哪里,可以去取水。没有顿悟的时候,常听辘轳(汲水的工具)响,但不知井在何处。这个譬喻,是说明佛性从什么地方来的?怎能证得佛性?证佛性别无二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参禅打坐。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度修行圆满,才能开悟。
我们都在做梦,所谓:人生一场梦 人死梦一场
梦里身荣贵 梦醒在穷乡
朝朝是做梦 不觉梦黄粱
梦中若不觉 枉做梦一场
在梦中明明有六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觉悟之后,三千大千世界也化为乌有。为什么?因为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把万事万物都返本还源,又怎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没有了。有人听到这四相没有了,就不敢修行。误认修到极点,人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寿者也没有了,怎么办呢?那么,什么工作也没有了,成为失业的人。
一定要有工作吗?那就继续颠倒吧!修行到了无四相的境界时,就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证得诸法实相的道理。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不是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要真正证得这种一法不立,万法皆空的境界,那时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在世界上,不是执着名,就是执着利,或者执着财,或者执着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舍不得。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有精细鬼和伶俐虫在作怪,所以把很多事情当面错过,失之交臂,对面不识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还要到处去找,这就是受颠倒妄想所支配。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兹在兹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观自己在不在?自己在,就能参禅打坐,用功修行。若是不在,在那儿打妄想,想入非非,那就身在禅堂,心跑到纽约去观光或是到意大利去旅行,到处去攀缘,所以就不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菩萨;观不自在,就是凡夫。观自在,是天堂;观不自在,是地狱。如果观自在,心未跑出,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此身在参禅的时候,继续不断地参,绵绵密密地参,这才是行深般若,找到智慧。得到大智慧,才能到达彼岸。
参禅的秘诀,就是“朝也思,夕也思”。思什么?思“念佛是谁?”今天也参,明天也参,天天在禅堂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在短期能尝到禅的味道。要经过长时间才可以。有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功夫,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又叫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阴是遮盖的意思。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就因为被五蕴所覆的缘故。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有障碍为色,有形相为色。色蕴不空,见到色被色尘所迷惑,闻到声被声尘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尘所迷惑,尝到味被味尘所迷惑,触到觉被觉尘所迷惑。如果把色蕴空了,就是内无其心,外无其形,远无其物的境界。 色,有种种颜色,能令你眼花缭乱,认识不清楚,迷迷茫茫,好像瞎子一样。在《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些境界,都是被色蕴所执着。若能破了色蕴,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空了,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所以说,色蕴不空,便执着在色上,若着色上,见惑不能破。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就是色,对着境界生起一种贪心和爱心,就执着了。见惑有八十八品,如果断尽,就证初果罗汉。我们修道人,先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然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对一切理认识不清楚。如果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证四果阿罗汉。
(二)受蕴:就是领纳的意思。境界来了,不加考虑,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觉。譬如吃一种好东西,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受。穿一件好衣服,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住一间好屋子,觉得很漂亮,这就是受。坐一辆好汽车,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乃至一切身所接受的,觉得不错,这就是受。
(三)想蕴:就是思想的意思。因为五根领受了五尘的境界,就生出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念头。忽起忽落,起了作用,去想色,去想受。
(四)行蕴:就是迁流的意思。随来随去,随去随来,没有停止,川流不息。作善作恶的动机,由妄心所支配,而反应于身口的行为。
(五)识蕴:就是分别的意思。境界来了,就生起分别心。例如:见到美色,生欢喜心;听到恶声,生讨厌心等等的分别。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灾难。我们为什么有灾难?就因为有我执、有法执,二执不空的缘故。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蕴本来没有自性,犹如空中的浮云,自然而有,自然而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被五蕴所覆,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我们修道,就是破五蕴,好像浮云,来,随它来;去,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不需要执着它。贪嗔痴好像水中的泡一样,本来没有实体,它自己生,它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在《永嘉大师证道歌》又说:证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实相,就是无相,无所不相,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可以说返本还源,证得自性清净。到这种境界,也无人,也无法,人法双亡。也没有人执,也没有法执,这就证得实相理体。在剎那之间,能将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间地狱罪,统统消灭无余。永嘉大师说:“如果我用诳语来欺骗众生的话,我心甘情愿到拔舌地狱,去受尘沙劫那样多的苦。”
我们在禅堂里,要实实在在来修行,好像抽茧丝一样,要有忍耐性,一点一点来抽丝,才不会乱。不可自作聪明找快捷方式,用科学方法来开悟,那是妄想。如果科学能开悟,那些科学家不会在牛角尖里乱钻,早就开悟了,不会有你的份。不要异想天开,还是按部就班来参“念佛是谁”吧!腰酸要忍耐,腿疼要忍耐,忍耐到时候,自然会开悟。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各位注意!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晓得一分努力,便有一分功夫,修行讲真功夫,不是口头禅,能说不能行,是无用处。不但对开悟无帮助,反而成为障碍。所以说:“不说话,才是禅。”
一念灵光能彻照天地,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不能证得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太多,所以把智慧遮住,没有光明,成为无明。整天起惑、造业,要受生死的苦报。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五眼,就是天眼、肉眼(非人眼)、法眼、慧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若没有一切的妄想,就能证得这些境界。这并不是玄妙的理论,而是自然现象,是从实践功夫中得来的,一点也不为奇,这是平常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被无明所覆,遇不到善知识的指引,不知什么是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什么是返本还源?我们在参禅,要明心见性,要返本还源。得到解脱,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涅槃。
十七.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一分一秒也不可空过,时时刻刻用功修行。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绵绵密密地念“谁”字。这一念,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什么也破不了。上不知有天,中不知有人,下不知有地。到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的境界,也就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地步,与宇宙合为一体,打成一片。
古时高僧大德,他们修到一念不生的程度,所谓“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未穿一缕纱”。到无人、无我的境界,哪有时间去打妄想呢?认为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就会把开悟的机会错过了。所以拼命地参“念佛是谁?”找不到“谁”字,永不休息。找“谁”字,就是控制妄想最佳的办法。
在扬州高旻寺有位妙度老和尚,当初他在参禅时,参到“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的程度,什么也不想,只想“念佛是谁?”有一天,要去小便,因为专心参“谁?”绵绵密密地参,所以误走到天王殿,在韦陀菩萨座前,当作厕所,正要小便时,抬头一见韦陀菩萨瞪着眼睛,举起宝杵,吓得清醒,知道走错路,急向韦陀顶礼,忏悔过错,祈菩萨原谅。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因为妙度禅师用功专心,一心一意参“谁”字,别的一概不知,所以把天王殿误作厕所。有人在打妄想,我也学妙度禅师,不去厕所小便,来到观音台上小便。故意这样做,那就离道十万八千里。要知道妙度禅师不是学某某人的行为,而是一心在想“念佛是谁?”精神集中在一个问题上,所以才有这种现象,你想故意学走错路,那是大错而特错。就是有这种想法也不可以的。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禅堂里不用功修行,坐在那里打妄想:引磬还不响?开静可以伸伸腿,直直腰;或者打吃饭的妄想,还不到吃饭的时候?肚里饿得受不了。甚至有人在数时间,已经过去十二天了,还有九天就功德圆满,快点过去吧!免得遭罪。
人家打禅七,希望时间越长越好,能有开悟的机会。他坐在禅凳上,好像坐在针垫上,时刻不安宁,不是换腿,就是伸腰。人家在入定,他在想入非非,妄想重重。既然是这样,何必来打禅七?装模作样做什么?干脆不要来参加,免得自找苦吃。
可是要知道,想了生死,应该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梢上,睁眼看见生死问题,闭眼不忘生死问题。要念兹在兹用功修行,才能了生死。你在禅堂不是念兹在兹想了生死,而是念兹在兹打妄想。唯恐妄想打少了不够本,这是多么可怜!
用功修道的人,一秒钟也不可打妄想,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生死大事没有了,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的悲哀。所以在参禅的时候,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可以空过,也不放松。时时刻刻用功修行。用功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自然就有感应。有了感应,功夫才能相应。就是已经开悟,也要再接再厉向前进,不可躲懒偷安,化城自困,到此为止,不向前走。有这种思想,就是修道的绊脚石。
妄想,明明知道办不到,为何还要打呢?明明知道是妄想,为何不收拾干净?这就是一般人的习气毛病,明知故犯。说穿了,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执东执西,着男着女,把宝贵光阴浪费掉了。
打禅七的时间最宝贵,乃是不容易遇到的良机。在这期间内,把一切妄想抛到九霄云外,让心清净一下,专想“念佛是谁?”不要打闲岔,大家努力来参!参!参!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