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菩提樹下》聆聽禪音
2011-11-15 22-26-31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刘元举 点击:次
緣份一詞,可解釋世態萬象。聽朋友說,一位功成名就的知識份子,突然頓悟,遁入佛門。令人瞠目的是,在他64歲時,三步一叩首,五體伏地,一直從山東淄博的博山,朝拜到山西五臺山。虔誠之致,金石為開。每一步跪下、叩首、站起,都充滿艱辛,起伏之間,完成了塵世的一個偉大傳說。千里朝拜,究竟為了什麼?
小提琴在傾訴,很深情,如臨清幽深澗。一川飛瀑,漫山霧嵐。飄渺,靈透,超邁。霧嵐已散,曲卻不散。如纏繞山體淙淙流淌的溪流,一詠三歎,柔情萬轉,訴說不盡的悲憫之中,有著激越的凝重,並從中漾蕩出崇高的淒美。
菩提的境界。詞曲合一,琴人合一,天地合一。
這便是著名小提琴家張樂的演奏。他是世界著名的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終身簽約的首席小提琴家,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譽滿天下。張樂現為深圳交響樂團的首席、藝術副總監。他視野開闊,思維放達,可謂見多識廣,融東西方文化於一爐。
聽這首《禪樂·行者》的小提琴獨奏,不僅傳遞出他對仁炟法師千里朝拜的感動和感悟,更有他對佛樂禪音的獨特詮釋:那是心與弦的交流,弦與心的融匯。
幽歌一曲,淚濕青襟。
這確實是個美妙而深远,讓人聽過就不想忘記的旋律。令我驚歎的是,作曲者是位清純典雅的女士:覃丹瑩。她說話的聲音與她的旋律一樣優美。法師為她取名:妙晶。
覃丹瑩出生於藝術之家,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之後又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深造。她曾創作過各種風格的作品,散見於各種報刊雜誌和音樂專業刊物。
她在這張由因果兄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的《菩提樹下》佛樂光碟中,承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作曲,又兼演唱和監製。
女中音亮起歌喉。那是深切體驗的唱腔,如泣如訴,充滿悲情——
頭吻大地/ 心若止水/ 千里叩拜,無怨無悔。
會否
鐵鞋踏破心無礙/ 濁汗成泥志益堅/ 牛上南山/馬走平川。
剛聽完張樂的小提琴《禪樂·行者》,再聽她的演唱《朝山》,更加強烈的感動。
覃丹瑩說,她能夠寫出和演唱這樣的曲子,完全是因為歌詞深深打動了她。詞作者便是這位苦行朝拜的老人:仁炟法師。身臨其境,刻骨感受,才會這樣擲地有聲。
她說,有一股力量在推動和引領著她,就像她跟著手中的一枝筆在奔在飛,靈感從天而至。這一切讓她突然醒悟:《朝山》不是普通的唱詞,這是一種越邁而高蹈的自白,是忘我無我的境界,那是一種真正的大自在呵!
正是這種大自在境界的感知,讓她靈性四射。她不僅譜寫出《朝山》這種美妙的旋律,還譜寫出《自在歌》和《丐僧歌》。這是兩首反差極大的禪樂,放在同一張光碟中,有著令人震撼的效果。還有《南無觀世音菩薩》,較之聽過的那種廟堂佛樂,有著更深更虔誠的呼喚。這是創新作品,對佛樂有著開拓的意義。
在她之前,還從未見過這樣寫佛樂的:引用三拍子圓舞曲的節奏去寫《自在歌》,用小提琴去演繹那純淨而空靈的境界;而她在《丐僧歌》裡,更是大膽地將現代搖滾引入,阿寶以激情而奔放的沙啞嗓音,唱出這首无拘无束的《丐僧歌》。這種大膽的現代元素,讓佛樂有了新的詮釋,聽來令人耳目一新。這種現代唱法令我想到“瀟灑”的濟公,那又何嘗不是一種高妙的自在境界呢?
《丐僧歌》是仁炟法師的有感而作,透射出豪邁而自在的人生境界:
“再請明珠與錫杖/震開鐵圍照娑婆/披毛戴角轉聖道/飲銅食鐵升極樂
三千世界無可度/護駕地藏早做佛”
覃丹瑩在創作這些佛曲佛歌的時候,她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昇華,在蟬變。
“無風無火無山河/ 無神無鬼無有魔/ 無人無你亦無我/ 無僧無法亦無佛/ 法界藏身無一物/ 君且聽此自在歌。”
仁炟法師的這首《自在歌》,深吟淺唱,令人朗朗上口,卻又有幾人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奧禪境!
今天真是有緣。值《菩提樹下》正式出版發行之日,我有幸來到這個特殊的“發行現場”,與眾弟子們圍坐在仁炟法師的身邊,傾聽這張光碟上樂曲的同時,也在傾聽法師的講述。法師說,這是緣份。他出家是緣份,大家的相識是緣份,而能夠製作出這張《菩提樹下》佛樂,也是緣份。
製作這張光碟的團隊差不多都到場了,我認識了專輯的作曲覃丹瑩,實力派的歌手阿寶,也結識了編曲的曾霓,還有製作單位的因果兄弟等有緣人。
音樂就在這種多元情愫間,圓融著達到高妙之境。如夢似幻的诵經聲,由近及遠,化作激越的混聲器樂……
惟有感動。
我是個執著之人,塵世間或許並不見怪。然而,在出家人的眼中,未免有些愚執吧。如果說,我是以我的“執”去探尋這張佛樂光碟的製作過程,莫不如說我是在執著地追尋一種東西,是“有與無”的哲學,也是“有與無”的禪境。
我是這樣問法師的:“千里叩拜,無怨無悔。”為什麼無怨無悔?莫非就是為了感動芸芸眾生,為了讓他們捐款修建山東省的博山正覺寺嗎?
仁炟師父身著褐色僧袍,盤坐於長桌盡頭。法師聽了我的提問,淡然一笑,答曰:非也。他說他是在51歲那年蒙佛救護,當時就曾許下三個願,其中一願就是要去朝拜五臺山以報佛恩。既然許了願,就是要還願的!
這種回答讓我更加感佩。一諾千斤,他竟說得這麼輕輕鬆松。
《菩提樹下》是原創佛樂,一共七首。從音樂上說,既有對傳統佛樂的繼承,更見創新意識。尤其結合這個多元的時代,這些佛樂有著多樣的風格:既有“有”的內容,更有“無”的“超邁”;既有古典傳統的東西,亦有現代的元素。就像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度化無量無邊不同根基的眾生。
菩提樹下,悟者自得。置身其中,如臨菩提,如沐慧風……
2010年7月15日 于深圳樂揚楓景閣
注:
1、作者簡介:劉元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遼寧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
2、原創新佛樂專輯《菩提樹下》,已由上海音像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國內新華書店、音像書店、專業佛教用品店、素食館有售。本專輯以英文名字 《The True Self》,在國際著名音樂網站http://www.cdbaby.com/ 銷售。所有的收益均用於博山正覺寺的建設和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