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 ENGLISH
  • 首    页
  • 走进正觉
  • 新闻公告
  • 祖庭建设
  • 朝圣专栏
    • 朝礼九华
    • 朝礼五台
  • 佛教文化
  • 禅修茶道
  • 书画院

最新推荐

  • 山东省宗教事务条例
  • 《宗教事务条例》
  • 淄博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实...
  • 博山正觉寺壬寅年结夏安居
  • 博山正觉寺新春助老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
  •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 禅茶音乐会chanchayinyuehui
  • 图说正觉tushuozhengjue
  • 公益慈善gongyicishan
  • 健康素食jiangkangsushi
  • 正觉义工zhengjueyigong
  • 专题导读
  • 学员分享
  • 禅修影音
  • 禅修简讯
  • 禅修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网站专题 /禅修茶道备份 /禅修简讯 /仁炟法师禅诗赏析-肆

仁炟法师禅诗赏析-肆

2015-08-19 14-26-08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三、珠光交映 重重无尽

  圆融,无疑是禅的至境。表达圆融妙喻的是《华严经》中奇妙的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他珠影,并映现出其他宝珠内所含摄的无数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显出博大圆融的绚丽景观。表达圆融境的禅诗,即彰显着帝网交光、重重无尽、圆融谐和的美感特质。

  禅宗诗歌中运用了大量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理事圓融的审美感悟。例如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中所说的:“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就是禅宗表达理事圆融无碍的名句。

  有人认为,最能表征禅宗圆融观念的,是现象圆融境。按照华严宗旨,本体由现象呈现,现象与现象之间均为本体之呈现,因而可以相互呈现,故不必于现象界之外寻求超现象的世界,不必离现象求本体,不必离个别求一般。这就会打通众生与佛、现象与本体、个别与一般的隔绝,从而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克文《法界三观》其三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将事事无碍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达了现象的当体就是本体的体悟。

  仁炟法师佛历二五五六年正月初三(公元2012年元月25日)作于博山正觉寺之《禅与茶》曰:“ 禅家与茶坊,两姓莫分张。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山高抬眼望,路漫迈步量。雄狮隔山吼,潜龙越宫墙。欲尝甘露味,禅予卖茶郎。”仁炟法师在此讲述了禅僧与卖茶郎“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的故事。说的是过去有一位禅僧,经常下山到城中的茶铺去买茶,长此以往,便与卖茶郎成为了朋友。每次禅僧前来买茶,卖茶郎总会冲泡一壶好茶,招待禅僧。禅僧便借品茶时机,为其讲述禅茶佛理以开示卖茶郎。如此以来,不仅使卖茶郎大受教益,茶铺中的茶客们也纷纷聚拢前来听讲,茶铺的生意也由此愈加兴旺。事实上,自释迦牟尼佛创建佛教以来,佛教与商人的关系就密不可分。印度巨富长老对佛教的捐赠布施,为佛教的弘扬、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佛教在通过丝绸之路向我国传播途中,通常也是僧侣与商队结伴而行的。商队为僧侣提供物质帮助,僧侣为商人抚慰心灵,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仁炟法师佛历二五五六年二月十七(公元2012年3月9日)作于博山正觉寺之《禅茶一味 法性一如》中曰:“茅舍茶园晚风徐,紫露横江野鸭栖。云乘白鹤虚空远,雾锁兰桥水流疾。举杯对月邀仙子,酬酢星天话禅机。一念不生实理地,百舸竞发万波激。”在这首禅诗中,仁炟法师除了描写夜静人阑、邀月话禅的美好环境与意境之外,我认为他重点强调的主要是“一念不生实理地”。所谓“一念不生”,是说心性清净虚寂,不起任何心念。此即佛之境界。澄观《华严经疏》卷二曰:“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大师》:“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除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寒山《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亦曰:“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事实上,人若一念生,则会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万念生,即所谓“一念生万念,念念不歇。”因此,只有努力做到心如止水,一念不生,才能度脱烦恼。

  他在佛历二五五六年正月初一(公元2012年元月23日)作于博山正觉寺之《禅茶曲》中曰:“ 才饮香茗上莲山,七尺茅蓬住半间。余房礼待尘外客,嘱教群萌做圣贤。弃却惺惺蝴蝶梦,游戏蔚蔚正觉天。谁笑丐僧贫如洗,钵盛日月踏歌还。”我认为,仁炟法师此处的“七尺茅蓬住半间”,不仅借用了郑板桥“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的意境,而且还在其中按照《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强调要“弃却惺惺蝴蝶梦,游戏蔚蔚正觉天。”

  显然,仁炟法师在以上这三首诗中所欲阐发的,都是想说明“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以及禅茶一味,法性一如这个道理。其实,禅者之意不在茶,心茶即禅茶。也就是说,禅者本应无分别,其所饮之茶,皆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毫无疑问,佛教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人们消除无明,灭除妄想、执着、分别。“吃茶去!”本身是不容思量的。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担忧、妄想,铲除一切疑惑,放下一切尘劳,单纯真实地活在当下。也就是说,歇息一切妄想、分别,以本然、绝待的心自足地活在当下,就是活在净土,彼岸就在自己脚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净之处就是最好的茶场。深谙此道者,无论行走坐卧,无论有茶与否,他随时都在“吃茶”。直如淤泥之中可绽莲花,火宅之上可得清凉。饮此心茶者,不拘茶迹,不落茶痕。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有茶亦饮,无茶亦饮。饮而不饮,不饮而饮。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物相谐,与人相和。看得破,想得通。提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事来即应,事过即忘。无所不备,无所不可。随其所便,因其所宜。随时做主,立处皆真。在世出世,妙行无住。轻安自在,活泼空灵。情不随境转,心不被物迷。生死一瞬,常作终极之想;自他不二,尽可悲天悯人。荣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信念八风不动,名利云淡风轻。直饮得地老天荒乾坤转,直饮得神清气爽逍遥游,此乃饮茶之上上境也。

  《五灯会元》卷18《智通法界观》云:“物我元无异,森罗镜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一体含多法,交参帝网中。重重无尽处,动静悉圆通。”意思是说,滚滚红尘万象森罗的大千世界中,有情与无情、个体与族类、高峻与深幽、光明与黑暗,都是同时具足相应的缘起法,纵横交错,珠珠相含,影影相摄。它们在光华溢目的毗卢遮那佛照耀之下,显现出一真法界的庄严绚丽。宇宙万象,互为缘起,又各住自位,呈显出千奇百状的生命样态,自在自为地嬗演着大化的迁变纷纭、起灭不缀、看朱成碧。在这重重无尽的法界中,情与非情,飞潜动植,静云止水,鸢飞鱼跃,都彰显着圆通法门。圆融之境超越了一切对立。在世俗之眼中对峙、矛盾的意象,在禅诗中形成了不可凑泊的禅定直觉意象。诚如《善慧录》卷3所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些意象在世俗之眼中之所以矛盾、对峙,是由于经过了逻辑二分法的筛子的过滤。而经由了二分法筛子过滤的逻辑经验,已不是纯粹的经验。

  例如,众所周知的“心静自然凉”,其典故便来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年夏天,他于天气酷热之时去拜访当时得道高僧恒寂禅师。却见禅师虽然在密闭如蒸笼的禅房内安静地坐着,却并未像常人那样汗如雨下。白居易很受震动,便作《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其实,并非恒寂禅师感受不到这种热恼,而是“只缘心静自然凉”,心静了,自然就凉快了。所谓“心静”,其实就是“凉”和“热”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不存在了,因此便没有什么热或者不热。一有二元对立,他的感受马上不同了。二元对立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心里宁静的时,其多巴胺分泌也会趋于平缓,如此以来,兴奋也处于正常状态,即使外界再怎么风云变幻,也自会岿然不动。净慧长老在说禅时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挂单的和尚来了,把他送到一间房里去,住在那里挺安心的,美美地睡了一夜。到第二天人家告诉他,这个房间昨天死了人,或者是病死的,或者是上吊死的。他听到这话以后就不敢再住那间房了,他觉得有鬼。鬼在哪里呢?鬼在心里,就是分别。”

  当我们看见一座桥而称它为桥时,以为这个认识是最后的,但是事实上只有当它被概念化之后,这个认识才有可能。在禅的立场上看,真正的“桥”存在于“桥”的概念之前。当概念干预现量后,桥只有依赖于非桥才得以成为桥。圆融体验存在于概念化作用之前,要充分体其三昧,就必须跃出逻辑的囚室。般若智观将矛盾、对峙的世俗意象,转化为圆融、和谐的直觉意象。这是超越了一切对立、消解了一切焦虑、脱落了一切粘着的澄明之境。它是一段论的直觉方法,如果用二元相对的眼光来看待,则如蚊子叮铁牛,永远也不可能透过。所谓“蚊子叮铁牛”,是形容无处下手,无缝可钻。其典故出自《祖堂集》卷十六《沩山和尚》:“问:‘百丈大人相如何?’师云:‘巍巍堂堂,炜炜煌煌,声前非声,色后非色,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嘴处。’”


  

        “禅修茶道”,修身养性好方法:集禅修、茶道、音乐、养生为一体,将泡茶的十二道工序,变成十二种修行。有供养、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品茶品心、禅茶一味。
  “禅修茶道”,营造都市慢生活:一个平方米,一棵绿植,一朵花,一套禅修茶席,一段养生禅乐,三十分钟的茶道与禅修。红尘一隅,身心放松......高雅茶室、清净禅堂,在都市家庭温馨呈现。
  欢迎关注禅修茶道微信公众平台:cxcd-1

 


 

分享按钮
正觉网     中国贸易报 佛教文化     华人佛教—凤凰 网     大渡网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备案号:鲁ICP备18032971号    公安备案号:37030402000864号    电话:0533-4205918 传真:0533-4208918